黃志斌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精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教師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將思想政治教學與勞動教育充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勞動活動中,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基于此,本文首先論述了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之間的關系,其次陳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再次分析了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困境;對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地指出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的主導地位,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地發展。勞動教育本身就是我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勞動教育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各個學科的教學就要與其進行深度融合,使勞動教育的作用能夠輻射到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中,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和正確的道德觀,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1]。
一、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之間的關系
第一,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能夠將勞動教育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包含價值判斷、道德品質、正能量的內容,引領著學生的價值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程中,思想政治課程就能夠充分體現其引領作用,為勞動教育提供各種各樣的思想,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勞動,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學習與生活中就會自覺地弘揚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精神,積極地用自己的雙手和勞動創造美麗的生活,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首先,政治教師要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并不是對其進行簡單的理論說教,而是應該將思想政治教材中與勞動教育有關的內容全部挖掘出來,然后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明白想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去奮斗,只有勞動才會創造美好的生活。其次,教師需要通過思想政治這一課堂使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2]。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重要意義
第一,是新時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傳統的勞動工具已經逐漸被智能化工具所取代,體力勞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師的思想存在固化現象,認為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開展戶外勞動,然后再給學生拍幾張照片證明勞動教育的任務已經完成,這種做法其實與真正的勞動教育相差甚遠。而且這種做法導致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并不重要,使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最終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將勞動教育融入進來,使學生的腦力與勞動充分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踐行理論知識,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勞動,從而對勞動精神進行傳承與發揚。不僅如此,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還能夠拓展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使思政知識更加貼近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最終在勞動中理解思想政治中那些比較晦澀難懂的理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學效率。
第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勞動教育具備長期性、復雜性和貫通性的特點,也就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是教師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這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勞動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物質出現的前提條件,如果不進行勞動,人類的日常生活就無法維持。因此,我國教育長期堅持的一項方針政策是“五育”并舉,也就是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勞動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各個學科中都能夠融入勞動教育,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各學科素養的發展。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就可以將勞動教育融入,并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與思想政治知識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內化各種各樣的知識,并學會通過勞動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3]。
三、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困境
(一)學生對勞動教育缺乏興趣
目前,大部分學生認為勞動教育不重要,即使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但仍舊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參加勞動活動。首先,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大部分學生對勞動者有著錯誤的理解,認為勞動就是干體力活兒。其次,傳統教育理念中更注重學生文化課考試成績,因而大部分學生都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文化課學習上,就忽視了勞動教育。最后,現階段大部分學生屬于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家務都是由父母承擔,學生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就可以,在成長與學習中根本就沒有勞動的意識。而且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出現了各種新型的工具,他們認為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精神并不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這也就導致學生缺乏堅定的勞動意志,更加不愿意接受各種勞動教育。這些原因都給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師缺乏勞動教育知識,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成長也具有重大的意義。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勞動是根本,是促進其發展的根本源泉,倘若在發展過程中輕視勞動,就會嚴重阻礙人類的發展。但是,現在的教師越來越偏向于年輕化,與老一輩的教師相比,大部分年輕教師并沒有經歷過老一輩教師所經歷過的辛苦,因此,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只能從書本中挖掘相應的知識,并沒有親身體會勞動的重要性,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也就比較淺薄。不僅如此,還有一部分教師不僅沒有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還把勞動教育當作一種懲罰方式。當學生在學校犯錯誤,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懲罰就是讓他們去打掃衛生,這種懲罰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尊嚴被冒犯,反而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自然而然會抵抗教師的勞動教育[4]。在思想政治教學評價中,并不會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進行評價,這也導致教師和學生漠視勞動學習。
四、勞動教育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具體對策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勞動熱情
在教育教學中,教材是一切教學的基礎,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亦是如此。因此,為了將勞動教育更好地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整合和開發其中的資源,將思想政治知識與勞動教育充分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勞動熱情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給學生講解個人收入分配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將勞動教育滲透進來。在本節課中提到了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那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雞毛飛上天》這部電視劇中的一個片段,其中就有按勞分配的情景。通過給學生播放這一部影視劇,再加上高中政治教師的講解,學生就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我國的分配制度,并激發起學生的勞動熱情,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是以講解理論知識為主,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不符合新時代的教學特征。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質量,也為了使勞動教育更好地滲透到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就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用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勞動精神,真正感悟到社會發展中勞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具備更好的勞動意識,從而在生活中積極地參與到勞動之中[5]。例如:在給學生講解《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課的內容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如何創造與實現價值,教師就可以引入與勞動教育有關的知識,讓學生理解人類存在的方式是勞動,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袁隆平教授研發雜交水稻的視頻,以具體的事件為依據,給學生設計勞動情境,讓學生明白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靠勞動。而且教師在給學生播放視頻的過程中,還可以提出幾個與勞動有關的問題,讓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思考以下問題:“什么樣的人生才能稱為有意義的人生?”“為什么有些人享受著非常優渥的生活條件,但仍然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與交流,將勞動教育與政治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真正理解勞動創造和實現價值。通過創新教學方式,能夠使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充分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將勞動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增強學生勞動意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重視課堂對話,讓學生體會勞動價值
無論是在什么科目的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為了讓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必須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而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更好地激活課堂,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更好地集中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以教學活動為基礎,將勞動教育的內容滲透進來,在與學生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勞動價值,傳承和發揚勞動精神[6]。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也為了讓學生掌握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勞動教育滲透進來,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勞動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辯論活動,以“文化傳播與勞動是否有關”為辯論主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在正式進行辯論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其中漢族文化就是通過勞動傳入西藏。也可以給學生講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領導人就是通過勞動帶領人民走入小康,其中勞動精神和勞動品德得到了很好的發揚與傳承。通過給學生講解這些真實的故事,將學生參與辯論的熱情充分激發起來,然后再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充分明白勞動在文化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與重要性。
(四)完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勞動水平
在高中思想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時,教師在教學時絕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一些勞動活動,在實踐中感悟和體驗政治知識與勞動精神,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勞動水平,又能夠對學生進行智慧教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給學生講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勞動教育滲透進來,使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勞動才是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唯一源泉。在具體給學生講解這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會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7]。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不同職業為目標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通過對不同職業的人群進行調查,學生就能夠充分理解不同職業的人群具有怎樣的民族精神。為了更好地提高實踐質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通過親自體驗讓學生體會真正的勞動,并認識到不同行業中存在的勞動精神與文化。不僅如此,在實踐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成果進行分享和匯報,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其體會不同的文化,感受文化的多樣性,使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充滿自豪,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勞動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8]。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形成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品質和精神,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都具有促進意義,使學生在新時代成為一名高素質、高學識、高水平的人才。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勞動素材,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感悟勞動精神,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東敏.勞動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滲透[J].文理導航(上旬),2023(7):73-75.
[2]唐海凌.勞動教育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對策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9):112-114.
[3]吳益俊.淺析高中政治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的幾點思考[J].高考,2023(5):161-164.
[4]林大偉.開展勞動教育,活化政治課堂[J].文理導航(上旬),2022(10):76-78.
[5]呂濤.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困境及對策探析[J].新智慧,2022(12):1-3.
[6]鐘小霞.高中政治滲透勞動教育的研究[J].高考,2021(19):155-156.
[7]孫立萍.高中思想政治課落實勞動教育的實踐分析[J].高考,2021(17):145-146.
[8]王小芳.勞動教育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5):141-144,14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課勞動教育一體化研究”(立項編號:Fjxczx22-1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