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寅春 朱洺新
(1.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民政廳辦公室,四川 成都 610065)
旅游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旅游業在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旅游的本質是詩意的棲居,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旅游閱歷的豐富,對旅游的需求開始從淺層次的觀光游向更深層次的旅游體驗邁進。人們對尋找自我本真和心靈歸屬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對于文化“尋根”和對其他民族文化沉浸式探索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傳統旅游村寨成為眾多旅游者關注的目的地,由此涌現出諸如桃坪羌寨、丹巴藏寨、千戶苗寨、肇興侗寨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旅游村寨。
近年來,全國旅游地出現了一些旅游現象,基本都是圍繞游客、旅游地社區居民、旅游經營商等發生的矛盾。學術界逐漸開始從民族社區視角來審視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他們的視角切入點大多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以及影響因素等,基本是基于個案作描述性分析,得出的研究結果對民族社區參與旅游的指導意義不強。對民族社區旅游參與度的評價,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較少有定量研究,且定量研究多采用層次分析法,導致評價結果說服力不強,難以推廣。在為數不多的主客觀相結合的定量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權重直接結合原始數據的方法進行對比研究。這種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在某些特殊數據條件下可能導致排序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诖?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及理論,構建了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視角的旅游地社區參與度評價指標體系。以定量研究為指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獲得復合權重,運用綜合比重值法求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對案例地進行對比研究,對社區居民在參與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意愿程度、質量以及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為民族地區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基本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以社區參與理論為基礎,綜合分析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獲得復合權重,運用無量綱加權綜合值法計算加權綜合值,運用改進TOPSIS方法和傳統TOPSIS法對加權綜合值進行檢驗,運用綜合比重值法求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進行綜合對比研究,建構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參與度評價指標體系。
亞曼達·斯龍薩(Amanda Stronza)通過研究得出,在旅游地不同的發展階段參與旅游的效果是不同的。[1]C.L.詹金斯(C.L.Jenkins)等研究表明,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政府和社區參與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政府負責宏觀干預,而社區則扮演的是具體旅游活動的執行者,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2]2017年,王忠國首次將“互動空間”概念引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隨后多位學者以互動空間概念為基礎,進一步探究了旅游空間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和參與方式。[3]布羅克特(Bultler)提出,在旅游的快速發展時期,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活動的規模以及形式在逐漸擴大,但外來投資商的介入,使社區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在不斷減弱。[4]因斯基普(Inskeep)認為社區參與旅游活動有三種形式: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形式參與。[5]不同的學者提出參與模式,大致都是通過社區參與的意愿進行分類,并且都構建了各自的參與體系,在參與維度上有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參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V·S阿維拉(V S.Avila)、里德岡崎令治(Reid Okazaki),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建構了自我評價體系。從社區參與的各維度,建構參與模型,以此來評估檢驗參與度質量和效用,改進在不同階段中的參與模式,從而推動地方旅游可持續發展。在旅游地發展程度不同的社區,其參與旅游活動也是有差距的,地方經濟越發展,社區參與的形式越多樣,成功的經驗也越豐富。[6]2002年鄭向敏等將社區參與分為三個層次:初級、積極、成熟,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參與度層級也是不同的。[7]2011年許憲隆、張成以共生互補性競爭和規則性合作中的“三交”實踐為主要內容,對民族地區“共生”研究深入展開,[8]在此基礎上2016年袁年興、許憲隆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共生融入”多民族流動性與經濟性的關系。[9]2017年孫九霞、黃秀波的研究豐富了社區內部差異政治的實證案例,村民之間的利益爭奪從“空間沖突”演變為“空間協商”。[10]2019年孫九霞、羅婧瑤以旅游為背景指出中國傳統村莊正日益突破地域共同體形態,進而形成旅游業背景下的鄉村“新三交”具體場景。[11]宋博翰、王文力在此基礎上認為現代旅游已成為“新三交”的重要形式。[12]2021年余志遠等從地方依戀的視角研究了民族地區旅游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研究得出社區參與旅游主要有:“合作激勵”“利益激勵”“機械被動”“自我激勵”四種模式,而他們的地方依戀感針對不同的參與模式又有所差異。[13]旅游發展與社區居民參與是相互交織的關系,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旅游效益感知這一因素在二者的關系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較而言,我國旅游社區參與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近年來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對旅游社區參與概念、機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等方面的研究日漸深入,我國學者從跨學科的角度分析社區參與,并結合當下旅游地發展的現狀,對相關理論進行提升。在研究方法上,由定性研究逐漸轉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目前,我國社區參與研究還未將現狀評價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視角來開展專門討論,民族地區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視域建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更是處于真空地帶。目前我國學者對現狀的評價多見于研究背景中,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也以主觀定性闡述為主。這就導致無法對旅游社區參與的意義、價值和狀態進行科學準確的判斷,不利于發揮現狀評價對社區參與的診斷、鑒定和導向作用。同時也無法在全域旅游和人口大流動情況下針對“三交”探索出新規律和新特點,難以通過定量與定性結合探尋出“三交”視域下民族地區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兼具科學嚴謹的一般方法論。
目前,國內在社區參與研究中,仍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薄弱。以層次分析等主觀定量方法為主,在層次熵分析法等主客觀定量相結合的研究中,在指標選取、數據處理結果檢驗等方面又存在一些漏洞和問題??傮w而言,對旅游社區參與評價的定量研究十分匱乏。民族地區旅游社區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腹心地,其參與評價的定量研究緊迫,更是長遠規劃的科學數據所需。
目前,國內對社區參與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備,導致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評價結果的利用價值不強?;诖?本文以旅游學術界和旅游業界關注度頗高的民族村寨為研究對象,運用社區參與理論、系統理論來建構本研究的社區參與系統及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結合定權,改進TOPSIS法檢驗和綜合比重值法確定評價值的方式,對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度進行評價體系構建。民族村寨作為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梯隊,不僅是民族地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理空間,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新時代“三交”發展的樞紐中心。在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建構相關參與度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促進民族地區旅游地社區居民、游客、旅游業經營者的交融,也為民族地區旅游地社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奧森(Osun)認為,當前旅游地發展過程中的決策參與、旅游獲益兩方面的被關注度較高。皮爾斯(Pearce)等認為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業發展,在規劃、開發運營環節也是要被關注的。[14]本文基于歷史進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民族地區旅游社區提出六個方面的參與模式:決策參與、收益分配參與、資源環境保護參與、專業培訓參與、運營管理參與和傳播參與。
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決策參與,是社區參與的高級層次,是社區主體增權的主要途徑。旅游經營管理參與,包括了經營旅游業相關的所有項目,如餐飲、酒店、交通、旅游紀念品等。目前諸多民族村寨流水線化的交通路線、旅游紀念品等多以政府、企業主導。旅游收益分配參與,包括社區參與景區門票分紅、房屋租用和土地征用的補償等。旅游培訓參與,包括社區參與旅游從業技能培訓、環境保護培訓、社區衛生治理培訓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參與,包括社區參與衛生整治、植樹造林、旅游資源保護與修復等?!叭弧北尘跋旅褡宕逭糜螀⑴c方式結構如下圖(圖1):
圖1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方式
自組織系統是自發的,自己組織、發展、改進的具有自創項目的系統。其發展也是自然演變的過程,從無序向有序不斷演進。[15]自組織這一系統是復雜高級的,需要通過外力有序展開。社區參與自組織系統,是縱深結合、自下而上、自主有序、互助協作的系統,通過內部不斷自我完善,從而走向科學發展模式。民族村寨作為“三交”的重要場景,旅游作為“三交”的重要形式,其參與系統同樣具備自組織能力。苗紅從社區參與的視角構建了旅游發展系統結構圖,[16]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構建了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系統結構圖,如下(圖2):
圖2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系統結構圖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系統是開放的復雜系統,其開放性是歷史進程中“三交”的必然結果。社區參與行為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包括政府、當地居民、開發商、參與旅游活動的人及社區等。從自組織理念來看,社區內部的驅動才是社區參與發展、優化和健全的根本動力。民族村寨內的居民是社區發展的內核,是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力量,不能離開民族村寨居民談民族旅游發展,政府、開發商、游客等外部行為不應該成為主導社區參與發展的力量。
在系統內部,從參與能力、途徑以及收益三個要素施加運動變異的作用,同時共同對社區參與主體施加運用變異的作用,旅游發展子系統受到社區主體運動變異的作用,又對社區參與能力等三個要素施加反饋演化的作用,為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參與系統提供內部驅動力。旅游作為“三交”的重要形式,“三交”程度與社區參與能力等要素呈正向相關性,社區主體在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社區主體所施加的運動變異作用力越大,旅游發展子系統所施加的反饋演化作用力也就越大,整個系統的內部驅動力就越強大。
在系統外部,政府、開發商、游客、非政府組織和學者等,通過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形式,形成耗散性,對系統施加外部的影響力,促進系統內部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從歷史進程上看,“三交”程度正是取決于這種內外部共同作用的力度,而“三交”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反作用于內外部力的相互作用。在內部驅動力和外部影響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動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參與系統的運轉。
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政府、開發商對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參與度影響較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主導進行的,這就大大弱化了其他社區主體對社區參與的動力供應,系統內部的驅動力嚴重不足。
從自組織理論看(圖3),旅游發展決策參與為社區參與提供制度、組織、監督和渠道的保障,達到社區主體增權的目的;旅游經營管理參與為社區提供旅游就業和旅游創業機會;旅游培訓參與則提高了社區參與旅游的技能和意識,相互作用以達到社區居民獲益的目的;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參與為社區提供優美的社區環境、良好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文化傳播參與保障了社區旅游發展中傳統民族文化和生存生活方式的保留,達到資源保護、文化傳承的目的,進而也穩固了“三交”的場景和形式,達到“三交”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合模式。主體增權有利于居民實現更多獲益,繼而能更好地、更自覺地進行資源保護和民族文化傳承。主體增權、居民獲益、資源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共同推動系統實現優化和升級,最終達到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良性循環的目的。因此,當下要判斷旅游地民族村寨在參與旅游發展中系統的運轉狀況,就必須先對旅游發展決策參與等六大要素的支撐能力和貢獻程度進行評價分析。也為本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明確了對象、奠定了基礎。
圖3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系統自組織功能
根據上文論述,同時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綜合考慮民族地區旅游地社區參與的實際情況,選取決策參與、經營管理參與、資源與環境保護參與、收益分配參與、培訓參與以及文化傳播參與六個評價要素,構成要素層(B)。本著獨立性、全面性、科學性的原則,選取了27個評價指標構成指標層(C)。[18]27個指標中,正向指標19個,適度指標6個,逆向指標2個。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見表1):
表1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度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復雜問題簡單化,分層分級對兩個指標的關聯性作出判斷與分析來建立矩陣,通過計算得出對應特征向量以及不同方案重要程度的權重,以便科學地選擇最優方案。[19]這種分析法的缺點在于主觀色彩較重,以專家分析和經驗分析為主,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科學性和準確性不強。為了克服這一缺陷,需要引入客觀定量的賦權方法——熵權法。
復雜系統中由于信息量巨大,因此為了測量其準確性和有序程度就需要引入熵的概念。本文所采用的熵,是指信息熵,若指標的信息熵值越大,表明其狀態越紊亂,可掌握的信息量就越小,貢獻度就比較小,在評價體系中占的權重就越低;反之說明其狀態就越穩定,可掌握的信息量就越大,對系統的有序性貢獻度就越大,在評價中其權重就越高。理論上講,當熵值達到最大時,表明不確定性最強,系統處于最紊亂狀態;當熵值等于0時,表明不確定性消失,系統處于完全穩定狀態。熵權法(IEW)與層次分析法(AHP)、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相比,客觀性更強,是一種客觀定量的研究方法。[20]熵權法的缺陷在于由于統計數據上的差異,可能導致一些重要信息無法體現,從而使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出現嚴重脫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將熵權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以客觀數據計算出熵權,并對其指標權重再修正。[21]
TOPSIS法能比較充分地利用數據信息,其思路是取各評價指標中的最優值組成最優解向量,構成系統評價對象可能存在的最優狀態;取各評價指標中的最劣值組成最劣解向量,構成系統評價對象可能存在的最差狀態。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各評價指標在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就需要對各指標進行賦權,這樣才能直觀地得出各個評價對象的優劣程度和排序。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評價指標既接近最優解又接近最劣解,導致無法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的情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我們需要對TOPSIS法進行改進。改進TOPSIS法在交通規劃項目評價、農業產業項目優選等領域已得到運用,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決定采用垂面距離TOPSIS法作為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度評價的排序工具。[22]TOPSIS法在企業績效評價、區域競爭力評價、產業項目優選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旅游發展研究中,用TOPSIS方法研究的較少,大多應用在經營旅游業相關項目的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以及經營旅游項目企業之間的競爭力評價等。如舒波、郝美梅運用熵權TOPSIS法對旅游上市公司績效進行了評價。[23]文艷、鄭向敏從西部省際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比較指標分析旅游業發展。[24]將層次熵賦權的改進TOPSIS法運用在旅游業發展中的社區參與評價指標體系中的較少。
表2 案例數據
如果不采用原始值,采用無量綱化值,可以比較準確地得出評價對象的排名,卻不能反映出其所處的階段和狀況,對其內部指標的結構差異也不容易直觀進行分析。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原始數據,研究者提出一種綜合比重值法,首先要驗證無量綱加權綜合值法評價結果的正確性,之后,如果要將有量綱的原始數值反映到評價值中,那么原始評價值必須與無量綱加權綜合值比重一致,即某個評價對象的無量綱加權綜合值(Yi)在總無量綱加權綜合值(Zi)中占的比重(Fi)和該評價對象的原始數值加權評價值(Qi)在全部對象的全部原始數值加權總分值(Ri)中的比重,這樣根據原始數據加權總分值(Ri),可以倒推出該評價對象應有的加權評價值(Si)。最后再根據評價對象原始加權評價值在原始數值加權總分值(Qi)中的比重(Vi)分布,用原始數據加權應有的總分值(Si)乘以比重(Vi),重新計算其每個指標應有的加權評價值(Ti),用這個應有的加權評價值進行求和運算得出綜合評價值(Ki)。[25]這個評價值既能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優劣排序(與運用無量綱加權綜合值法計算出的排序一致),又能反映出評價對象所處的階段和內部結構,基本能夠準確反映出實際情況。
運用層次分析法獲得主觀權重,運用熵權法獲得客觀權重,兩者相結合形成復合權重。運用加權綜合值法獲得無量綱評價值,運用改進TOPSIS法和傳統TOPSIS法對無量綱評價值進行檢驗。根據無量綱評價值的比重分布,運用綜合比重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縮放,得出與無量綱評價值比重一致的綜合評價值,綜合評價值既能準確反映評價對象的優劣排序,又能反映評價對象所處的階段和內部得分結構(圖4)。
圖4 評價模型
表3 子矩陣一致性檢驗
表4 總矩陣一致性檢驗
表5 B對A的相對權重
表6 B1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7 B2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8 B3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9 B4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10 B5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11 B6下屬指標相對權重
表12 評價指標AHP權重值θi
邀請旅游行業的10位專家,根據1到9的比例標度對評價體系同一層級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每位專家都獨立進行判斷,以減少主觀誤差。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CR值全部小于0.1,表明10位專家的判斷具有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以求出各評價指標的AHP權向量θi。
步驟一:若m個評價對象有n個評價指標,可構建原始決策矩陣(Mij)m×n:
(1)
步驟二:首先解決指標趨同性問題,然后適度指標以及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這種處理有多種方法,各有優劣。葉宗裕、樊紅艷等對數據同趨勢化的方法選取有過專門研究。綜合對比之后,選取倒數法對逆向指標進行同趨勢化處理;選取均值法對適度指標進行趨同化處理。
逆向指標:
yij=1/xiji=1,2,3…n,j=1.2.3…m
(2)
適度指標:
yij=xij/ˉxj(xijxj時),i=1,2,3…n,j=1.2.3…m
yij=ˉxj/xij(xij>ˉxj時),i=1,2,3…n,j=1.2.3…m
(3)
步驟三:對原始決策矩陣,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規范化矩陣(Pij)m×n:
(4)
數據無量綱化的方法很多,無量綱化方法不同對評價結果有不同的影響,本研究選擇比重法。比重法在原始數據的無量綱化過程中,在分母的處理上用到了各個原始數據之和,再用各原始數據,在總體中數據中所占的比重來說明數據的無量綱化結果,這種方法保持了原始數據一致性整體系的關聯系數,更加科學地得出綜合評價系統,更能準確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
步驟四:利用熵值計算公式,求出第j個指標的熵值ej。
,
(5)
熵值越大,可知的信息量就越小;用1-ej來代表差異性系數,差異性系數越大,可知的信息量就越大,熵權也就越大。
步驟五:利用熵權計算公式,求出各指標熵權Wj。
j=1,2,…,n
(6)
步驟六:將AHP法權值θj與熵權值Wj合并,得到復合權重λj:
,j=1,2,…,n
(7)
步驟七:對無量綱數據進行加權求和運算,得出無量綱加權綜合值。
(8)
步驟八:對規范化決策矩陣進行加權運算,得到加權矩陣(Vij)m×n:
(9)
步驟九:計算最優解S+。
(10)
其中,
步驟十:將最優解點作為坐標原點,對加權矩陣V進行平移,得到平移矩陣Tij:
(11)
步驟十一:計算最劣解H—,
(12)
步驟十二:計算垂面距離Ui:
(13)
Ui值越小,表明與最優解越接近,排序越靠前。
步驟十三:運用傳統TOPSIS法,比較評價對象的貼近度Ci,然后再對排序的結果進行檢驗。
步驟十四:對第i個評價對象的無量綱化值Pij進行加權求和運算,得到Yi;
步驟十五:對Yi進行求和運算,得到Zi;
步驟十六:求出第i個評價對象的Yi值在Zi中的比重(Fi)。
步驟十七:對第i個評價對象的原始數據值Xij進行加權求和運算,得到原始評價值(Qi)
步驟十八:對(Qi)進行求和運算得到原始總評價值(Ri)
步驟十九:求出評價對象應有的加權評價值(Si),即Fi·Ji
步驟二十:求出評價對象指標原始加權分值在原始評價值(Ri)中的比重(Vi):Vi=Xij/Qi。
步驟二十一:求出評價對象每個指標應有的加權分值Ti=Vi·Si
本文對社區參與評價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了熵權定量評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構建了包含適度指標和逆向指標的評價體系,主要結論如下:
(1)以往社區參與評價體系中,將全部評價指標默認為正向指標的思維是錯誤的,并非所有指標都是越大越好。民族村寨由于其歷史“三交”特性和區位“相對閉塞”特性,正、逆指標結合才更嚴謹,部分評價指標在一定區間或某個點上為最佳,故應該將這些指標設定為適度指標。
(2)為達到全面、科學和準確的目標,需要對常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完善,在某些維度設置逆向指標十分有必要,通過逆向指標抵消部分負向信息對評價結果的干擾。
(3)對原始數據使用加權綜合值法,可能導致評價結果出現偏差,這種偏差雖然不會大到影響參與階段劃分的程度,但是可能會使分值非常接近的兩個評價對象排名發生變化。
(4)引入改進TOPSIS方法對加權綜合值進行檢驗,用垂面距離代替傳統的歐幾里德距離,進一步證實了使用改進TOPSIS法檢驗的評價結果是科學可靠的。
(5)為了使綜合評價值能反映出評價對象所處的階段和內部結構,將原始數據體現到綜合評價值中,提出了綜合比重值法。通過綜合比重值法對原始綜合評價值進行修正,使評價值既符合排序結果又能反映出評價對象所處的階段和內部得分結構特征,減小了直接使用原始數據可能對綜合排序的影響。
1.提升主體意識
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居民既是旅游活動的受益者,也是民族交融的參與者和旅游地社區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承擔者,應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游決策中,發揮社區自治的作用,以本我主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加強資源與環境的保護
合理和諧的生產生態空間既是旅游地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也是全域旅游規劃的需要,更是“三交”場景中新形式新模式的發展需要。對屬于居民私有財產的傳統民居等應積極加以保護和修復,對民居進行改造用于旅游經營時,應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對社區中的公共景觀和古跡等,應聯合進行保護,避免過度使用導致“公地悲劇”的出現。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旅游過程中的“三交”在以外界不侵擾模式還原本地生態情況為重點,“三交”在新場景下帶來更多的是現代化環保、現代化文明理念。因而在旅游接待設施建設中應更多采用低碳環保的材料和設備。同時,發揮社區在環保宣傳和環境監督上的作用,定期開展社區綠化、衛生整治等活動。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地區旅游社區居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客源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他們都是旅游文化吸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真誠、互愛是交融的基礎,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旅游地達到主客共享的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有助于推動“三交”發展,“三交”得到充分發展反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呈現文化自信的載體
旅游商品的文化挖掘、文化符號的提煉,可以梳理、研究、分析、設計出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缺乏文化內涵的低端產品不斷被淘汰。應扎根弘揚民族文化,創立地方旅游產品的文化品牌,展示出“三交”場景下文化產品的多維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數字文化產品、人工智能文化產品、共享式文化產品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以各民族文化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鑒,將各地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從而推進各民族的精神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