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進展評析和趨勢展望

2024-01-25 01:24:56崔海洋袁倩瑩陳子華
民族學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文明生態文化

崔海洋 袁倩瑩 陳子華

(1.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2.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水,不僅是西南各族人民的“生命依托”,還是西南各族人民的“文化源流”。源流于西南地區的水,其生生不息、百川匯海的勢與能,孕育成就了獨特燦爛和絢爛多姿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承載和滋養了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華夏文化。水資源不僅關系到生命延續,在社會演化、技術推進、文明多樣性發展中都具重要意義。可以說,人與水的關系從生存需求到生產索取,再逐步衍生到能源需求與生態環境需求的過程,也就是文明生息繁衍、不斷演化的過程。中國西南一帶水儲豐富、跨界流域眾多,如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河水系、恒河水系、布拉馬普特拉河水系發源地,是包括中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在內的諸多文明體系重要淡水供給地,因此也被稱為“亞洲水塔”“世界第三極水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文化生態視角來看,西南地區豐富生態體系也為各地世居民族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生態基礎。西南各民族為了生存發展,在不同環境中掌握了不同的水技術與水認知,也擁有了適應水環境、利用水資源的能力。這些傳統生態知識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優秀生態文化的必然組成,也是當下建設“美麗中國”、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文化支撐與生態保障。

對西南水文化進行研究能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水資源分布、配置、利用的過程,正確認識西南水文化的生態價值地位、國家水儲備地位以及亞洲生態資源的重要地位。雖然西南水文化研究有著重大學術與現實意義,但困于民族學、民俗學視野園囿,目前研究少有超出水信仰、水傳說等內容,存在研究定位不清晰、與國際水文化研究關聯過少、對熱點研究領域關注不夠、與相關交叉學科對話欠缺等問題。因此,本文基于Wob of Science全球文獻數據與中文社會科學索引數據,利用動態網絡技術進行可視化分析,闡明國內外水文化相關研究的知識結構、熱點和未來趨勢,明晰水研究在全球知識圖譜中的定位與關聯,為民族學水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水文化包含自然要素“水”與社會要素“文化”,涉及不僅有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還包括生態學、環境科學、人文地理等多自然科學。Web of Science(WoS)是全球獲取學術信息的重要數據庫,收錄覆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全球數據部分是基于WoS平臺,以“Water Culture”為檢測詞獲取,文獻類別僅選取文章、剔除重復發表、未正式出版后,共保留5149個項目;國內數據是基于CSSCI檢索平臺,分別以“協同演化”“水污染”“民族生態”等為關鍵詞獲取,分別提取430篇、650篇、293篇文章。時間跨度上,國際研究范圍為2011-2021年,國內研究為2000-2021年。

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CiteSpace與VOSviewer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計算與信息計量學院陳超美教授在“科學結構演化理論”基礎上研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主要用于分析作者引用網絡、生成知識概念圖譜、知識聚類圖譜,幫助探索知識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前沿和潛在新趨勢。VOSviewer是熱力分析軟件,特點是能通過顏色直觀凸顯出不同研究族群。本文通過相關軟件分析水文化研究的知識基礎、交叉熱點、學科結構和研究前沿。所得到的知識圖譜主要以節點和連線的方式呈現,節點反映了分析對象(作者、關鍵詞、領域、機構、被引文獻、期刊等)出現的頻次,連線反映了關系強度(如學科關系、作者引用關系)。軟件科學性經大量檢驗已被廣泛認可。

二、全球水文化相關研究

在國際學術界,關注文化對水環境適應力的學術研究最早始于18世紀的人類學、民族學界。當時的學者會對“土著”“原住民”居住環境進行分析,這本身符合西方生物進化、文化進化到新進化論的學術發展脈絡。但用“水文化”概念來規范相關文化現象,卻是近年來才獲得學者認同。目前國際學界并未過多地集中討論水文化定義,而是積極在多學科視野下豐富其運用價值,并與全球生態挑戰、區域水資源爭議等問題緊密結合,試圖在了解其生態問題的前提下運用地方、區域的文化知識消減文明與自然、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矛盾。

(一)全球學術界水文化研究知識圖譜

了解學科在全球學術界中的定位,是研判學術現狀與前沿領域的前提條件。從VOSviewer生成的全球科學知識圖譜(圖1)來看,近10年來,水文化研究主要與四個領域相關,亦既圖中四種顏色的聚類:一是生態學視域下圍繞水文保護、富營養化、總磷污染等關鍵詞開展的研究;二是生物學視域下圍繞微生物、絮凝系統開展的研究;三是水資源視角下開展的資源管控研究;四是綜合視角下開展的水危機、水脆弱性、水儲蓄研究。四大聚落緊密關聯、相互交錯,共同構成目前水文化研究重要內涵。其中,與民族學關聯最為密切的是綜合視角下開展的全球性水危機、全球性氣候挑戰等幾個方面。其次是水資源視角下開展的資源管理、水文多樣性、水質量等方面的研究。聚類彼此交叉關聯態勢表明,不論是哪一方面的研究,任何學科都無法扮演獨立的角色,合作成為必然。可見,在國際學術界,水文化是一個交叉領域廣、跨學科多的研究主題。2017年后,研究多聚焦在生物科技、資源管理等前沿領域,并與全球生態挑戰、水爭議議題緊密結合。

圖1 WoS數據關于水文化研究的全球知識圖譜

(二)全球性氣候、水資源挑戰是水文化研究的首要熱點

全球氣候挑戰、全球水資源問題已經是當下國際學術界對水文化的首要研究熱點,許多民族學、人類學者也沒有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參與其中,憑借獨特研究視角對氣候變暖問題進行解讀與研究。如有學者指出現代文化是誘發氣候變暖的原因,因此,如果不解決文化失調問題就“不可能”讓全球生態體系回到過去(Adger,et al.,2013[1];Thomas,et al.,2019[2])。最近,Khaneiki(2019)[3]25-63。在全球氣候變暖視角下展開的伊朗村莊分水系統研究也是一個典型單點研究案例。相關研究指出傳統知識如果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可以為緩解氣候變化提供有效干預,但文明的多樣性意味著其享有不同的生態文化知識,這就揭示出尊重水文化的差異性是國際協同合作的大前提。

全球水資源挑戰也是學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如大湄公河流域為代表的跨境水系的研究。早期研究多關注國家級水利設施對生態文化的影響,認為水利工程會對當地漁業、林業及生物多樣性產生難以逆轉的后果(Matthews,2011[4]349-366;Vaidyanathan,2011[5])。近年來,相關研究開始關注水利設施修建后,人類文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與新環境形成和諧共處關系(Baird and Quastel,2015[6];Tickner,et al.,2017[7];Parlee, et al.,2021[8])。第二是對以青藏高原為代表的水資源儲蓄地區的重視。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的重要性已被國際學界肯定,并對其淡水儲水與凈化能力進行大量研究(Pomeranz,2013[9];Khalid,et al.,2014[10])。在此基礎上,存在的青藏高原水資源國際爭議,實際是地緣政治與地方視角的差異所致(Hazarika,2015[11];Davis,et al.,2021[12])。第三是對水文化多樣性的調查。以中國西南水文化為例,學者指出“自上而下”的環境法律干涉,以及“自下而上”的社區文化調試,都會對西南地區水文生態造成影響,兩方面交互重疊則是人類與生態環境尋找共存道路的重要過程(Trac,et al.,2007[13];Brandt,et al.,2012[14]; Brown and Murtha,2019[15])。

(三)當代跨學科體系的水文化研究整合

如圖1所示,國際學界水文化研究的四個分類相互緊密關聯,充分說明相關學科相互合作的必要性。除了人類學、民族學關注以外,水文化研究還與西方社會科學界如哲學、政治、經濟、社會學科密切關聯。首先,政治學又提出水文化的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生態學研究方向,指出權力認同是水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視角,認為許多水問題其實都不僅是生態問題,更是多重權力關系下的矛盾表現(Swyngedouw,2009[16];Perreault,2015[17]277-609);其次,在哲學視野下,認為從倫理層面對水文化進行剖析,是解決水沖突、水糾紛的重要手段,作用甚至超出環境保護的法律。這是因為水文化關系到地方人民的生活質量、生活條件,對其進行充分保障并尊重人們生活習慣才是生態哲學的出發點(Huitema,et al.,2009[18];Gupta,et al.,2013[19]);另外還有水文化在經濟學中的理解。如有學者依據西方經典經濟學的起源,提出了水文化經濟學研究方向,認為水是理性經濟行為的組成要素,以此豐富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傳統研究視角(Daly and Farley,2011[20]204-206)。

三、文化與環境協同演化理論的本土化運用研究

協同演化指長時段的相互作用下,主體間交互演變。雖然這一理念來自生物學界,但卻與人類學、民族學有深遠的關聯。20世紀50年代后,在充分吸收協同演化理念后,斯圖爾德(J·H·Steward)正式提出文化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關系,開創生態人類學分支學科。此后,理論被懷特(L. A. White)、薩林斯(M. Sahlins)、哈里斯(Harris)吸納,先后開創新進化學派、文化唯物學派。可見,協同演化概念與生態人類學以及新進化理論一脈相承,理論互通。如今,在多學科支撐以及大數據運用下,已經成為生態環境研究領域中最值得期待的理論之一。

(一)中國學術界協同演化理論研究知識圖譜

協同演化理論雖源自西方生物學,不過引入中國后首先在文化研究中獲得極大的反響。如圖2所示,從過去20余年的理論研究知識圖譜中可以看出,理論在共被引率排名第一的是“文化演化”方面的研究。其中,生態民族學、人類學貢獻功不可沒。如在早期林耀華(1991)[21]就有基于協同演化理念對少數民族傳統經濟文化類型進行類型學的劃分,后宋蜀華(1995)[22]根據生態環境和人們生產、 生活之間交互影響,將我國多民族文化分為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漁獵文化區, 黃河流域以粟、 黍為代表的旱地農業文化區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以稻谷為代表的水田農業文化區;麻國慶(2001)[23]基于少數民族生態惡化情況,提出三大“生態民族區”劃分。只不過后來研究中,對于理論的運用多停留在文化區-生態區劃分中,對內部機理探索較為滯后。從知識圖譜中也能看出,近10年才逐漸出現了與協同演化有關的產業融合、文化重構的文章,且共被引率較為靠后(分別為第35與49名詞)。另還值得一提,協同演化理論被生物、管理、生態、政治、傳媒等多領域吸收,不過從知識圖譜分布來看,各領域間關聯度不高呈現向外輻射態勢,這也就意味著協同演化研究較為缺乏學科間的跨界互動。

圖2 2002-2022年協同演化理論在中國學術界的知識圖譜

(二)對協同演化理論內部機理以及組成要素的討論

近10年來,生態民族學者開始對協同演化內部機理及誘發要素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這改變了以往劃定宏大框架的研究討論。例如羅康隆等(2013)[24]對苗族、回族、拉祜族水文化進行研究,認為如果將民族文化與水環境協同關系斷裂開來,對水資源的保護將成為無本之源。崔海洋等(2015)[25]將廣義文化生態區進一步縮小到“社區”概念,將西南生態“人-地”關系劃分為十種不同的類型,細致地分析各民族生計變遷背后的水文生態影響因素。最近羅啟華等(2022)[26]研究指出協同演化理論在民族學界的意義,就在于發揮生態修復、災害救治中的傳統知識與力量,而要實現這一點則必須要構建對于協同演化理論的民族學獨特詮釋。在首肯學者努力前提下,必須指出目前民族學對于協同理論誘發原理、驅動條件、耦合關系討論仍然不足,存在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三)對協同演化理念與國家發展問題關聯

除了理論機理研究外,許多民族學者還充分發揮視野特長,將協同演化的解讀與國家發展戰略關聯進行研究。例如羅康隆(2011)[27]在民族生態視野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協同演化理念是21世紀環境保護與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核心就是要建構一種能夠發揮每一個民族水知識作用的系統機制,讓各個民族都參與到所處環境的生態治理當中。郝時遠(2011)[28]將人與自然的協同演化關系解釋為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機制,認為維持這一關系是推動西部大開發進程的精神動力。崔海洋等(2015)[25]指出“如果采用與當地生態環境不符的資源開發方式,將會導致民族文化的退化或消失。”楊庭碩(2021)[29]認為“人類需要憑借文化的能動性和積累性不斷地探索,找到兩者的有效結合點和方式,人與自然的協同演化關系才能達成”。

四、水文化與西南水污染、水安全、生態治理研究

當下中國水環境、水資源面臨前所未有危機,水資源短缺、水污染、過度利用困擾著各民族生存與發展。學界大都承認這是人類與水環境協同關聯被現代性解構所致。相關研究成果從不同側面出發,討論了生態環境內部關聯失衡的后果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水文化與生態污染、安全研究共被引知識圖譜

觀察本部分的CiteSpace知識圖譜(圖3)可以發現,國內水文化與水安全、水治理研究有高度關聯性,并且體現出以下三個特征。第一是地緣政治傾向明顯。尤其是近幾年,在“一帶一路”倡議、保護“亞洲水塔”引導下,研究在“水外交”“跨界水污染”“南亞局勢(南亞水爭議)”呈高度聚類(該圖中顏色越淡,說明聚類研究越接近2021年)。第二是與水資源管理有關的行政研究越發細化。對高速城鎮化中國來說,建構完善水污染、水資源管理機制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節點。圖中顯示出,如“跨行政區水治理”“補償標準”“企業環境責任”“綠色信貸”等都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的前沿熱點。第三是民族學、人類學視域下水污染研究逐漸深化,但聚落靠后(第79名),除與生態補償、西南巖溶研究有一定聯系以外,與其他聚類關系較為疏散。

圖3 2002-2022年中國水污染與水文化研究的知識圖譜

(二)西南民族地區水污染研究

近年來民族地區的水污染研究不斷吸收生態、地理、氣象學實驗手段與方法,形成兩大特點。一是廣度層面,向以長時間序列數據為支撐的時空演化格局轉變。許靜等(2018)[30]針對西南民族地區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借助大數據以及ArcGis技術進行分析,揭示污染有逐漸從北向南擴散轉移的趨勢,西南地區水安全問題受西南城鎮化進程影響日益嚴峻。二是深度層面,向解釋性更強的計量解釋轉變。潘秀奎等(2020)[31]對西南水污染與農耕文化影響進行研究,認為山地環境中的水污染主要與傳統農耕生計活動有關,包括作物秸稈污染、養殖污染以及農藥污染等等。當然,這并不是傳統生計導致污染,而是因為基于農耕文明的水文化在現代種植技術中無法適應農藥的使用的種植手段,從而失去文化調節功能所致;除了農耕以外,覃政教等(2012)[32]認為采礦開礦作業也是導致西南地區水污染的重大因素;陳麗琳等(2013)[33]指出有色金屬開采是導致西南地區水污染、影響飲水安全的因素。

(三)西南水利設施與生態文化補償策略

生態補償策略研究(圖中聚類第9名次)是與西南民族水文化研究關聯度較高的知識聚類。這種關聯與西南水利設施、南水北調等工程有著密切關聯。在系列工程方便保障人民生活資源、能源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態失衡問題,補償策略研究隨之產生。董哲仁(2006)[34]指出早期研究傾向認為只要基于科學合理的環境評估,是能夠實施生態補償。不過,后來的研究越來越認識到生態補償的局限性。王延中等(2015)[35]指出生態補償機制作為一種資源再分配機制,會因為缺少生態責權方的劃分,導致機制無法統籌協調多方利益,從而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如今,更多學者關注于“文化補償策略”。羅康隆等(2011)[36]、邵侃等(2011)[37]指出藏族地方性知識就是彌補生態脆弱的文化補償策略,對其加以利用則能確保地表牧草免受土壤低溫的威脅,又能抑制土壤中鹽分上升,使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淡水能沿著江河源源不斷地補給下游,滿足中國發達地區水資源的需要。

五、民族水文化與西南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作用關系研究

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成為水治理以及水認知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如何充分發揮傳統水文化多重功效,則是當下民族生態文化研究的關注點。

(一)水文化與民族生態研究的知識共被引結構

基于以“水文化”“民族生態”為關鍵詞的文獻共被引關系知識圖譜(圖4),可知“民族生態”“傳統生態”“社會秩序”“生態建設”“生態補償”“中和之美”“薩格爾史詩(民族文學)”是民族水文化研究的熱點方向(該圖中,聚類標簽排序越小,文獻共被引規模越大)。從聚類中作者的共被引規模可以看出,納日碧力戈等主要致力于民族水文化與社會秩序方面的研究,鄭曉云、付廣華、羅康龍等致力于民族水文化與生態知識方面,尹紹亭、王玉德等致力于民族水文化與生態補償方面,莊孔韶、任國賢等致力于民族水文化與現代建設方面,吳兆錄、王慷林等致力于民族水文化與生態批評方面。相關作者的共被引文獻量較為凸顯,充分說明相關研究為民族水文化研究內涵擴展做出了貢獻。本文接下來將會在生態文明思想、社會建設兩個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剖析。

圖4 2002-2022年水文化與民族生態研究知識圖譜

(二)民族水文化與生態文明思想耦合性關聯討論

生態文明觀念背景下,學者對于水文化本身的認識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民族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依據研究視角不同可分為兩類,第一是從地方視野剖析生態文明含義的“至下而上”研究。鄭曉云(2008)[38]34-43、付廣華(2010)[39]研究認為紅河流域的水文明、壯族“龍母文化”蘊含的傳統生存、機制、制度、思想層面都與今天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耦合的,關系到能否有效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人-水”友好型社會的人類文明形態。第二是從生態文明視角出發審視民族生態的“至上而下”的研究。羅康隆等(2020)[40]指出“要把所有的文明形態整合起來,保證各種文明都能夠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各得其所、各得其用、相互協調,在人類面對共同生態問題時候,能夠有協調的行動,以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最近,高永久等(2022)[41]細致剖析生態文明建設總綱,認為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西南生態工作重要挑戰,并基于西南民族特色進行分析,指出既具有多元共生優勢,也具有資源乏力的劣勢。

(三)民族水文化在生態文明觀下發揮社會建設功效的實踐

除了生態文明理念探索外,現代化建設、社會發展也是當下民族水文化研究的熱點。在社會治理方面,研究多視民族水文化為有效的社會契約,認為構建地方性的社會服務機制、治理機制,就是對生態文化的傳承,能夠帶動民族社區和諧有序發展。如有黃龍光(2016)[42]、楊京彪等(2018)[43]分別對彝族、羌族和哈尼族的治水、用水、分配水的邏輯機理進行闡釋,指出西南民族水文化精神已超出了管水的范疇,是群眾行為約束、村落社會和諧以及區域全面整合的關鍵。此外,水文化的社會建設功能也被學者深入研究。認為如生態農業、水文景觀、田園綜合體等生態模式與越演越烈的文化旅游高度耦合,也大都對水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遭受的潛在危機感到擔憂。如馬翀煒(2006)[44]、崔海洋等(2016)[45]對黔東南民族村落的基于稻、禽魚共生系統的水文化開發進行研究,指出民族文化是創造文化產品和推動傳統生計轉型的重要源頭。孫九霞等(2020)[46]對大理洱海文旅開發問題進行研究,指出一系列問題背后隱含了白族水文化的生態正義觀念與多方力量沖突下的文化張力,因此洱海治理既是治水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水”關系的綜合治理。

六、西南各民族水文化述評及研究展望

(一)現有研究主要成果評析

根據對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可以發現,水文化已成為一個跨學科關注焦點,國內外學界皆有關注與討論。針對我國民族學水文化研究來看,主要研究成果有三個方面:一是我國部分民族的水文化研究成果較為豐碩。許多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者已經對特定民族進行研究,形成了水文化研究“百花齊放”的景象,并出現了如哈尼梯田、侗族魚苗等經典案例。二是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學術群體。目前隨著水文化研究的深入進行,逐漸具備了一個不斷壯大的學術群體,初步形成了多視角的學術網絡。三是將水文化概念引申至如水權力、水權益、水文明等新話語新理念,提升水文化研究學科活力的同時,也吸引了來自不同學科的關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與國際學界水文化研究的對話點。在肯定學界現有研究貢獻的前提下,也必須要認清在視野、方法、對象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

一是研究視野方面,已有研究在文化層面討論豐富,但理論框架研究進展較為緩慢。當前研究對水文化認識過于聚集在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表征上,水環境主體重視程度偏弱。水文化研究顯得過于泛化,缺乏專業性與針對性,仍然多停留在討論信仰、禁忌、符號方面。也正因如此,許多討論并未能從“談水談現象”中跳出來,較難從外部視角反觀民族生態的真正價值。要進一步搭建水文化的學術話語體系,就必須要尋找、吸收并建構出新的學科理論作為支撐。二是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方法單一且較為固化,難以真正吸收、運用生態學、地理學定量研究法。當前水文化研究在調查方式上延續了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考察方式,即文獻耙梳、參與觀察、文化對比。缺少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等交叉學科介入,使得現有研究既難在歷時性視角上進行長時間序列的判分析,也難以在共時性視角察覺區域水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成果更多是記錄民族生活經驗的民族志,缺乏對社區與環境協同發展的全面認知和把握。三是研究對象方面,已有研究多將西南化約為一個地方空間,較為忽略水文化與“一帶一路”、南亞安全等國家戰略問題關聯性。目前學界雖然已經揭示出西南水問題的諸多短板,相關成果仍著重于水文化的發掘過程,從而難以建構出適合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創新性方略與機制,對已有的保護與利用方案也缺乏實施后的長期跟蹤研究和關注。針對西南水文化研究將如何與“大湄公河流域”“亞洲水塔”“南亞生態資源安全”等問題予以關照,學界關注偏低。

(二)進一步研究展望

針對已有文獻的回顧和分析,我們認為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的相關研究有待從以下方面進行進一步探討、發展或突破。一是構建西南各民族水文化多元要素時空數據庫,充分發揮大數據分析優勢。目前研究已對部分民族水文化現象進行初步調查和分析,但是多停留在現象闡述層面,且調查資料過于分散沒有形成完整的西南民族水文化體系。因此,運用自然科學手段豐富田野調查內涵,運用檔案學模型對獲取資料進行分類與歸檔,將社會文字資料進行“歸一化”儲存,建立科研站點獲取水文數據,構建大數據構建水文化數據庫、典型案例數據庫是實現學科突破的重要基礎。二是建立適用于西南民族水文化的協同演化理論研究框架。以往關于水文化的研究缺乏成果導向的探討,盡管近幾年吸收了協同演化理念提出了如文化補償、生物補償措施理念,但仍處于較淺的層面。要有突破則應當從理論本身入手,理解適應協同演化理論驅動機理、耦合效應,解密社會與生態交互作用的曲線趨勢、拐點閾值,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論框架研究,而不至于一直從現象入手劃分文化區域。三是構建西南水文化研究的多學科研究體系。水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熱點,不論是在方法、思路、研究范式上都必然涉及多個學科,以往所強調借助理論知識是遠遠達不到水文化研究需求的。目前民族學界缺乏這樣的多學科對話平臺,要進行突破則必須要求民族學者抱有包容并蓄心態接受其他學者參與到研究過程中,在這過程中吸收諸如生態位測量、總磷測量、碳減測量等等理念,這不論是對水文化研究還是民族學科母體范式而言都將是受益匪淺的。四是關聯西南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安全問題。上文科學圖譜已揭示出,諸如南亞資源局勢、跨境水糾紛等等一直是人文地理等學科視野下水文化研究的熱點,只不過民族學者較少參與其中。而憑借學科文化整體視野、依托田野調查方法,是能夠對相關問題的化解提出獨到見解的。可以預見這將會是接下來民族學界水文化研究的一個趨勢。五是更深入探討西南民族水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聯性。對已有研究收集和整理發現,目前水文化研究與國家民族工作缺乏更深層次的關聯性討論。這一嚴峻現實表明,學術界對于準確把握國家水情重要性、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與自然生態共同體之間的關聯,把握生態文明理念與水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還缺乏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尤其是對于民族學界來說,必須要認識到對水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明晰中國水文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時代坐標,有助于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貢獻出來自西南民族的生態智慧。

七、結語

西南各民族水文化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民族生態知識本身就蘊含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深層次思考,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人與自然共生觀”是一脈相承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民族水文化不僅是人對自然適應能力的體現,更是西南各民族相互交流、彼此交融的歷史見證。研究西南民族水文化不僅是文化層面的工作,涉及社會、經濟、生態及國家戰略多個方面,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區域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深遠的意義。

民族水文化研究即對各民族文化在長時間段內對水環境適應過程的科學化、具體化、專門化與創新化的研究。通過對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五個大層面及若干小層面的梳理剖析,發現水文化研究已成為一個跨學科關注焦點,但在研究視野、方法和對象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結合西南水環境復雜性、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客觀事實,構建西南各民族水文化多元要素時空數據庫以整合調查資料、建立適用于西南民族水文化的協同演化理論研究框架、構建西南水文化研究的多學科研究體系、關聯西南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安全問題以及更深入探討西南民族水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聯性,都亟待學術界追蹤研究、深入討論并做出準確回應。

猜你喜歡
文明生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高清| 99热最新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女人天堂av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成人三级|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天天色综网|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AV网站中文|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欧美区一区|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白浆在线| 青青极品在线|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日韩a级毛片|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婷婷丁香| 精品色综合| 亚洲人妖在线| 青青草91视频| 1级黄色毛片|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三级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爽妇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999精品在线视频| 香蕉伊思人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AV熟女乱|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