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并提出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結構化學習樣態。這為革命傳統篇目教學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學理基礎。筆者現以統編語文教材七(下)《老山界》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三個統整”,有效建構起革命傳統篇目與新課標相融合的樣態,提高教學效果,培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
根據新課標的育人導向和素養取向,教師在設定革命傳統篇目教學目標時,應在保持其思想價值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其在語言運用、思維訓練、審美教育等多方面的育人價值,以實現思想價值和育人價值的有機統一。
革命傳統篇目涵蓋了革命歷史、革命英雄人物等方面的內容,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思想價值。這些篇目對于培養學生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時,應把革命傳統篇目的思想價值作為整個教學目標的靈魂和價值取向。對學生來說,理解和認同《老山界》的豐富精神內涵,有助于培植他們的精神根基,激發他們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因此,筆者把《老山界》的首要教學目標確定為:幫助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繼承革命精神,培育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懷。
革命傳統篇目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僅承載著思想教育的使命,還具有語用、思維、審美等育人價值。《老山界》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學生通過把握其敘事線索,可以有效促進思維的發展;其語言風格通俗、平實,同時不乏細膩精妙的描寫,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審美價值的典范。因此,筆者確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二是品味文中精彩的語句,從字里行間體會文本的藝術感染力。
革命傳統篇目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借助“文化體驗”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根據新課標提倡的“學習任務群”結構化學習模式,教師可采取“以任務為引導,以學習項目為依托,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實現文化體驗和學習任務的緊密結合,以增進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深層次感悟。
為了引發學生的文化感受和體驗,通常需要創設相關的情境。這些情境可以模擬歷史和革命元素,或者將這些元素在生活中再開發、再運用。教學《老山界》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為推進鄉村振興,現利用老山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地緣優勢,將其打造成“重走老山界紅軍路”的經典紅色旅游區,并修建陸公亭、紅軍長征紀念館等。現景區宣傳組發來邀請函,邀請學生為景區設計一本宣傳冊。
在推進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地為學生提供支架,以推動文化體驗活動的順利進行,并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學習支架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情境任務支架、學習策略支架、學習資源支架、學習評價支架。在《老山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資源支架,如補充王愿堅的《七根火柴》等作品。這些支架不僅發揮了群文閱讀的聚合效應和整合效應,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紅軍長征中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在新課標背景下,課程實施應更加注重實踐性,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執教《老山界》這篇課文時,筆者不再受以往單篇教學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大量的講解和分析,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親身實踐和動手操作。例如,學生們搜集了與課文相關的各種資料,設計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線路圖,撰寫解說詞,制作宣傳冊等。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評價標準不僅是課堂學習評價的依據,也是課堂學習達成的顯性目標,對整個學習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應積極將評價量表引入學習資源,將教學評價嵌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全程導航學習任務,與學習過程形成良性互動,師生可以不斷評估和反饋自身的教學進程,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動。《老山界》學習的最終成果是一份老山界景區宣傳手冊。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將評價要點和細則轉化為評價量表。在小組合作、匯報展示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設計評價量表并告知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形成評價結果。這樣,評價將不再獨立于教學之外,而是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