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竣?陳桂添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與方法,需要傳播、教育、推廣。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遠。”這是環保公益人張旭欣多年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后的感想和心聲。一直以來,這位環保公益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感召更多的人投入到環保公益事業中來,積極探索更豐富多彩的環境志愿形式,讓自然教育、環境教育志愿服務行動天天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
她是一位愛鳥護鳥達人
時隔多年,張旭欣還清楚地記得,當自己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外公外婆就常常在節假日帶她去新會“小鳥天堂”等地游玩、觀鳥、寫生畫畫。在祖輩的教育熏陶下,張旭欣從小就愛上了觀鳥,并播種下向往自然、愛護環境、熱心公益的種子。
出于對家鄉“小鳥天堂”難舍的情結,張旭欣對于觀鳥、護鳥樂此不疲,除了自己喜歡觀鳥,平時,她也喜歡帶領青少年開展各類自然觀察活動。2018年,張旭欣在江門地區嘗試組織開展了一次觀鳥公益活動——《初見飛羽·銀湖灣濕地觀鳥》,帶領青少年在濕地灘涂對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等鳥類進行觀察。
2019年12月10日,在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沙仔島,張旭欣與志愿者雷磊一同見證記錄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的到來,這是歷史上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來粵。為了更好地守護這群“貴客”,張旭欣倡議江門市義工聯成立了“護飛志愿組”。短短的一周時間,“護飛志愿組”就搭建好了骨干隊伍,籌集資金制作了護鳥警示宣傳牌,并組織志愿者上島設置警示牌,同時向周邊村民宣傳護鳥理念。
次年1月,張旭欣組織廣州和江門護飛志愿者再次登上沙仔島進行環境清理及護鳥護飛交流活動,并以“白鶴越冬”的故事為引,安排學生志愿者參加《人與自然相處之道》主題辯論。從孩子們唇槍舌劍的辯論中,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議題的思考,倡導更多市民參與到愛護自然的活動中去。
這場護鳥行動是江門市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獨立完成全國冬季鶴類資源同步調查工作,同時還是第一次詳細記錄白鶴在廣東越冬全貌,開創了江門僑鄉護鳥護飛志愿者行動的成功范例,得到了香港觀鳥會、鶴聯會、國際鶴聯基金會等專業機構的高度認可。
此外,張旭欣拍攝的白鶴照片和視頻還被收錄到《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云南)廣東線上展覽平臺進行播出,相關片段由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拍攝剪輯成《守護鶴舞南粵》短視頻,該視頻獲得“2020福特汽車環保獎”,為江門乃至廣東的環境保護公益事業樹立了良好國際形象。
她是一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
參加工作后,空閑之余,張旭欣就拿起相機、帶上紙筆墨和畫板,到江門周邊的自然勝景,去祖國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觀光旅行,拍照寫生。久而久之,她結識了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并逐漸參與到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中來。
前幾年,在參加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舉辦的青少年環保交流大會和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時,張旭欣認識到生態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這段學習經歷讓她感受頗深,內心那顆向往自然的種子越發萌動。
為加深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張旭欣還自費到肇慶鼎湖山、封開黑石頂等10多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自然觀察實踐活動,同時還參加廣州自然觀察協會蒲公英自然講解員課、韶關丹霞山地貌科普志愿者等培訓班,并通過多項培訓認證。這期間,她先后擔任了廣西恩城自然學校共建營志愿者、廣州芳村自然觀察導師志愿者、鄉約北江環境教育活動志愿者的工作,還加入廣東省教育促進會參與社區綠色生活理念傳播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
因為熱愛,所以追求。張旭欣熱愛學習、善于鉆研,積極拓展自然環境教育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并付諸實踐,這些努力也使她得到了環保公益圈的高度認可。近年來,她應邀兼職廣東省垃圾分類培訓學院江門分院、封開黑石頂、江門市中華白海豚等8個環保公益社團的自然導師工作,在更多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2020年疫情期間,張旭欣主動請纓加入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遠離野生動物與傳染病》公益宣傳冊編寫組,作為首席美術設計,她負責繪制相關插圖,經常連續創作至凌晨,完成作品30幅。此外,她還組織江門部分師生加入其中,共同完成作品20多幅。最終,這本宣傳冊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一等獎,并正式出版發行。
她是一名生態環境宣講隊長
在“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共識的今天,如何引導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真正參與其中?過去那種一窩蜂出動清掃大街、鏟牛皮癬的“綠化、美化、凈化”活動的形式是否還合時宜?
為豐富環境公益活動形式,張旭欣組織成立了環境教育志愿者宣講隊,自任隊長。她重視創新,在相關活動中注入濕地功能、紅樹林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教育元素,采用互動游戲、繪本講解分享、科技實驗、思維筆記、現場感觀作文等多種方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弘揚環境道德、宣傳生態環境社會熱點,將生態環境保護更深層次的內容分享出去,使不同人群在參與各類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中獲得生態環境常識,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張旭欣還十分重視鄉村生態環保宣傳教育。近年來,她籌劃舉辦佛山三水區金竹村、江門市新會區坑口村等地鄉村公益夏令營活動,以村落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引導當地學生接觸環境教育,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觀察記錄祠堂蝙蝠、鄉間野林鳥類棲息狀況,提升鄉村青少年自然觀察能力和科學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熱愛家鄉、主動參與家鄉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
當人們意識到保護環境只是舉手之勞,就會有更多人主動參與。在江門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和其他志愿者的幫助下,張旭欣創新策劃了一系列“五感”生態課程。通過眼、耳、鼻、口、手“五感”體驗,引導受眾進行植物觀察、知識科普、環保實驗、自然筆記創作等,喚起參與者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從而自覺地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綠色教育志愿服務》《不留白色污染》《水知識分享》實驗與視像公開課……2020年以來,張旭欣親自主持的每一項主題教育活動都獲得了江門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細細統計,2018年至今,張旭欣組織或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已達200多場,公益服務時長超過1000小時,接受環境教育影響受益人群高達5萬多人/次……一個個數字見證著這位環保公益人對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熱愛與付出。
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張旭欣也清醒地認識到“一花獨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因此,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她便十分重視團隊合作,用心培養人才。這幾年,她和志愿者們共同努力,先后組建了“蓬江區青蔥志愿者服務隊”“江門市綠邑生態志愿者服務隊”“江門市環保科普團隊”“江門市大學生環保團隊”等多個環境教育和志愿者組織,開展《綠色教育培訓》、《護飛行動培訓》等多項培訓,不斷培育環保志愿工作骨干,與志同道合的人士謀事,壯大志愿者隊伍,弘揚志愿團隊精神,形成強大合力。
經過多年努力,張旭欣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順利,她個人先后榮獲江門首位“廣東省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2020年廣東省林業局首屆“自然教育之星”等稱號。同時,以一己之力,帶動了一群人,文明了一座城,推動了江門環保公益組織和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過往皆序章,未來皆可期”,懷著“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真摯初心,張旭欣將永遠行走在環保公益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