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十四五”時期,廣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董h境》雜志聯合“廣東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推出“生態文明微訪談”欄目,訪談廣東各地各單位負責人、走訪一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場,重點宣傳各地減污降碳、治污攻堅戰系列舉措及成效。敬請關注!
本期專訪:珠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經緯
記者:張局,您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對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吧鷳B立市”是珠海一直堅持的理念,請問珠海如何貫徹落實大會精神?
張經緯: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珠海市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立市”的戰略方針,守住了珠海的青山綠水、藍天白云,走出了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珠海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已走在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宜居城市的典范。下一步,我們將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好珠海生態環境優美的良好基礎,打造生態文明新典范。
堅持生態優先,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珠海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系”“六項重大任務”“一項重大要求”,切實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使命感,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治責任,自覺運用黨的創新理論建設生態文明,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更高的標準、更務實的舉措,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奮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新典范。
堅持率先垂范,以“美麗中國”珠海實踐持續擦亮城市品牌。珠海市積極拓寬項目資金來源渠道,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并及時歸納總結成果,銜接國家、省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美麗中國”珠海實踐取得更大成效。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標志性戰役,持續實施水和海洋污染防治攻堅,鞏固黑臭水體“長制久清”的成效,推動土壤、農業農村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2023年達到省級“無廢城市”建設目標。
堅持系統觀念,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珠海市以綠美珠海生態建設為引領,加快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工作落地見效,持續打造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落實制造業當家的戰略部署,順應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精準科學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和優化作用,主動創新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式、手段和途徑。
記者:珠海以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積極探索“美麗中國”地方實踐新路徑。請問“美麗中國”珠海實踐項目是如何推進實施?
張經緯: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珠海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傳承好生態珠海的優良傳統,鞏固生態優勢,市第九次黨代會、2022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均作出建設美麗珠海、全面啟動“美麗中國”珠海實踐部署,珠海市突破過往以框架方案推動指標落實的“常規打法”,堅持將“美麗中國”實踐落到具體項目上,組織發改、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全面梳理“十四五”期間謀劃建設的一系列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確立美麗森林、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藍天、美麗城市、美麗園區、美麗鄉村七大實施路徑,力爭用五年時間、累計投資不少于500億元,從固體廢物處置、污水處理設施、林業綠化等十個方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及水平,實現市域污水管網全覆蓋、建成“無廢城市”、村莊10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自全面啟動“美麗中國”珠海實踐以來,我市突破性提出以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為抓手,成為我省率先開展“美麗中國”地方實踐的城市。
市政府主要領導對“美麗中國”珠海實踐工作高度重視,親自謀劃和部署推動,每月調度工作進展情況,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成立由分管市領導負責的“美麗中國”珠海實踐項目工作專班,加強統籌協調,不斷深化市區協作。建立發改、生態環境、水務部門共同牽頭的項目調度、跟蹤、動態調整機制,科學分解各實施路徑的項目建設責任,壓實各行業主管部門責任,落實“管行業就要管項目”,合力推動珠海實踐取得更大成效。
目前,項目庫已有項目203個、計劃總投資684.83億元,已完成投資130.11億元;先后建成高質量水源林1713畝、生態公園8.6萬平方米,修復城市海岸線1067米,新增工業污水處理能力20.1萬噸/日、工業固廢處理能力46.3萬噸/年。
“美麗中國”珠海實踐經驗做法與當前黨中央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內涵高度契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給予充分肯定,要求我市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結合地方實際全面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更大成效。目前,珠海市該做法已作為廣東省“十四五”期間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的正面典型案例,獲生態環境部宣傳推廣。
記者:珠海一灣一策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入選了2023年廣東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請分享一下經驗做法。
張經緯:美麗海灣建設,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線,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針對不同海灣的生態環境特點和灣區發展定位,一灣一策,統籌推進陸海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親海品質提升,系統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
2022年,《珠海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規劃》明確,要對標國際一流灣區生態環境,根據海灣自然稟賦和特色,分類有序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笆奈濉逼陂g,重點打造情侶路岸段、東澳島東澳灣、三角島、桂山島海豚灣、大萬山島錦塘灣等美麗海灣。
為了抓好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工作,今年2月,珠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要求全面推進“美麗中國”珠海實踐,科學編制美麗海灣建設實施方案,對標對表美麗海灣建設基本要求,加強水污染治理,加快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提升公眾親海臨海品質,推動美麗海灣建設取得更大成效。2021年以來,珠海市率先實施近岸海域治理攻堅,市領導多次主持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先后印發《珠海市近岸海域污染綜合治理專項攻堅方案(2021—2023年)》《珠海市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
當前,珠海正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總氮治理與管控為抓手,扎實推動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和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投入真金白銀治理。近年來,珠海市投入了73億元開展入海河流前山河整治,投入約62億元推進全市17條黑臭水體和52條問題河涌治理。目前,珠海再投入25億元實施鳳凰排洪渠水環境治理,不斷削減陸源污染物排海通量。經系統治理,海灣水質持續改善。2022年無機氮比2018年至2020年均值下降2%。2023年春季,海水優良面積比例達到歷史最佳。珠海共有126個海灣,海灣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三。珠海將全市海灣劃分為萬山群島、情侶路、磨刀門—雞啼門、高欄—虎跳門和橫琴南部5個灣區,以海灣為基礎管理單元,針對不同海灣的生態環境特點和灣區發展定位,實施一灣一策,統籌推進陸海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和親海品質提升,分類打造“各美其美”的美麗海灣。
針對情侶路等臨近城區,可為城區民眾提供親海空間的海灣,重點加強陸海污染治理,優化灣區休閑、景觀功能,修復受損沙灘、灘涂等自然岸線,優化生態景觀廊道和親海觀景平臺建設,打造都市型美麗海灣。
針對東澳島東澳灣、大萬山島錦塘灣、桂山島海豚灣和三角島等具有優美自然景觀資源的島嶼海灣,重點推動建立旅游區管理和維護體系,優化濱海生態旅游與景觀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格局,打造旅游型美麗海灣。
記者:珠海作為全省第一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張經緯:珠海作為全省第一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無廢城市”建設目標與堅持“制造業當家”“產業第一”緊密聯系,高位部署、科學謀劃。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工業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方式、農業綠色生產、危險廢物以及建筑垃圾5個工作專班,并于2022年4月印發《珠海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1—2023年)》,系統構建52項建設指標、92項工作任務。
圍繞總體目標,全市全力推動各領域工作措施實施。推行工業綠色生產。開展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富山工業園區“無廢示范園區”建設,持續創建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礦山等。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啟動多場景“無廢城市細胞”創建,深入開展城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可回收物與再生資源體系融合。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擴大有效期內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健全畜禽糞污利用生態循環體系,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精細化管控。以環評復核、排污許可等為抓手嚴格源頭管控,制定工作指引,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以信息化手段管控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各環節環境風險。推動固體廢物收集處置能力匹配化。積極謀劃和推進與城市發展、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活污泥、工業固體廢物(含工業危險廢物)等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機制體制。建立“府檢聯動”,強化部門監管協作與聯合執法,持續嚴厲打擊涉固體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支持技術研究與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培育行業骨干企業,加強宣傳與引導,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全民參與建設。
截至目前,方案確定的52項建設指標中已有36項指標達到目標值,2023年底前應完成的65項建設任務,已完成50項,并取得較好的建設成效,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工業發展綠色化方面,全市新增5個“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114家企業完成強制或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4%以上,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常年保持100%。一批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成投產,本地化處理能力持續得到提升。
在綠色生活方式普及化方面,全市建成15個生活垃圾分類先行示范區或鎮(街),1405個居民小區全面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建成10座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和7個有害垃圾集中暫存點,其中有害垃圾閉環處理體系基本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已實現“全焚燒、零填埋”。
在建筑領域低碳化方面,全市城鎮新增綠色建筑面積2800多萬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100%,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率達到27.65%,建成建筑垃圾及爐渣綜合利用一期工程,處理規模達到2000噸/日。
在農業生產綠色化方面,全市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在農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穩步提升,15家養殖場均已基本建成綠色、高效的現代化養殖場,建成“菜籃子”生產穩供基地42家。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制度、技術、市場、工程四大體系發力,推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特區立法和相關地方標準制定,探索分領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責任清單,進一步規范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積極探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技術路線,持續推行綠色制造稅費優惠、補貼等獎勵,推動鄉村振興金融支撐工程;全力推進“無廢城市細胞”創建和提質增效,圍繞城市發展需要科學推進生活垃圾、農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等處理項目建設,夯實高品質生態環境發展底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