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基 吳麗萍 梁旭敏



【摘要】本文針對高職信息類專業人才產教融合不夠緊密、校企合作較難落地、課程標準和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存在脫節、學生實踐能力與企業的崗位工作要求存在差異等問題,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開展“四維雙融”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課證融通”的課程開發方法,構建四梯次全覆蓋的“競賽錘煉”實踐能力訓練機制,破解當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遇到的難題,以期為廣西職業院校信息類專業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企融合 課證融通 競賽錘煉 人才培養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094-05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以及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給高職信息類專業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筆者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兩個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單位為例,探討高職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遇到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以求破解之道,從而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數字廣西、智慧廣西建設。
一、現實困境:在信息類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單位,承擔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引領專業教學改革的重任。然而,現有的信息類專業建設存在諸多短板,比如人才培養存在滯后現象,無法較好地滿足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專業建設產教融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出現脫節現象
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有效舉措,然而,由于區域內缺少規模大、技術強的現代化本土信息技術企業,因此在實施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對接不緊密,職業院校得不到企業優質資源的支持,校企融合互動、協同發展的局面尚未形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沒有對人才培養過程、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做出合理規劃,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對接不夠緊密,與崗位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另一方面,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校企合作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脫節。
(二)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對接不夠精準,難以跟上產業發展步伐
當前,國家正處于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職業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專業與產業對接、與職業崗位接軌,但由于區域內信息技術基礎條件薄弱,新技術新標準的更新滯后,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跟不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步伐。當前知識更新速度快,新技術層出不窮,信息類專業課程設置相對滯后,教學內容滯后于技術的迭代更新,跟不上信息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要求。二是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簡稱ICT)行業涵蓋范圍廣泛,就業崗位眾多,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技術能力等要求都不同,出現需求多樣化現象,因此舊有的單一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不能滿足職業崗位培養需求。三是課程考核和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式缺乏靈活性,部分課程僅采用期末考試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忽略了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難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職業能力、素養與崗位要求相距較大,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升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養受限于實訓條件和設備,而學校能提供的實訓條件和設備無法及時跟著技術發展更新。因此,存在學生職業能力、素養與崗位要求相距較大,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升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課程仍然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方式,實踐訓練內容陳舊、分散、重復,與職業崗位貼近度不高。二是區域內缺少規模大、技術領先的企業,缺乏信息技術人才培育創新的土壤,部分學生信息化視野相對狹窄,對ICT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慢,職業核心能力不足,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就業質量不高,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也較難取得好成績。三是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職業素養的養成,學生忠誠度和專一性欠缺,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難以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新崗位新需求。
二、模式構建:高職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困境突破路徑
為了提高高職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筆者針對高職院校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成果導向理論為依據,探索和構建信息類專業“校企融合、課證融通、賽教融合、德技融匯”的“四融”人才培養模式,以保障信息類專業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四融”人才培養模式見表1。
(一)校企融合:強化頂層設計,校企融合互動打造雙贏合作模式
專業建設改革要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產教融合機制,打通校企合作橋梁,在專業課程、教材開發、師資培養、人才培養方面與ICT行業標桿企業共建共享。教學要對接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引入先進技術標準,以企業典型項目為載體,轉化和提煉項目資源,將產業先進元素融入教學改革中,融入課堂中,高質量和高標準地實現產教融合,使產教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標準引領相統一,校企實現合作雙贏。
(二)課證融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評價方式
根據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特點,重組課程體系。引進信息技術行業權威認證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認證制度,以產業契合度高、用人企業認可度高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作為試點,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試點證書考試內容修訂課程標準,融合企業認證內容。以實際案例為對象,將證書的知識、技能體系進行解構、重構,將其知識、技能需求轉化為學生的素養、能力要求。課證融通以證書成績置換課程學分,通過不同等級證書置換不同的課程和學分。改變單一的課程考試評價方式,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
(三)賽教融合:建立大賽訓練機制,賽教融合錘煉技能
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及信息技術產業生態影響力大、認可度高的技能大賽為載體,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實施框架開展教學活動。優化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建立長效的“賽教融合”機制。進一步擴大競賽范圍,實現高技能的普及教育,讓競賽內容向項目課程轉化。把大賽中運用的行業標準、規范融入日常教學和訓練中,使技能教學標準化、規范化。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基本要求融入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學生職業素質、知識能力。將大賽資源進行碎片化、項目化改造,建設基于大賽項目的網絡學習課程和一體化教學項目,將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使全員受益和成果導向相統一。
(四)德技融匯:課程思政貫穿育人過程,塑匠心練技能,提升核心職業素養
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根本任務,人才培養過程要注重職業精神培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的融匯與貫穿。將“德、智、體、美、勞”中的“德育”與“技能培養”深度交叉融合,培養學生核心職業素養;將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忠誠擔當等課程思政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塑匠心、練技能,在“技能”和“德育”螺旋遞進上升過程中養成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塑造“德技雙馨”的匠心品格。
三、實踐深耕:高職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校本實踐
(一)構建“四維雙融”的校企合作模式,破解校企合作難題
學校與華為、思科、紅帽等ICT標桿企業共建創新網絡學院、ICT產業學院,在實訓基地建設、課程設計開發、師資培養提高、學生考核評價等四個維度開展合作,雙向融合。企業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使教學過程飽含生產實踐元素,從而提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學校通過與行業標桿企業共建仿真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進企業先進的生產設施、真實的工程項目和工作任務,實現課程教學與工作場景有機對接,教學實訓與生產項目學做合一;提升專業實踐技能水平,使學生畢業后能直接服務于ICT行業生態上下游企業,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二是校企共同開發設計課程。對接工作崗位要求,對接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以企業典型產品為載體,轉化和提煉項目資源。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涵蓋工程案例、商業項目的專業課程和教材,推行場景式、項目式教學改革,增強實際工程實踐能力。開發的課程和教材既可用于校內學生培養又可用于企業員工培訓,實現資源共享,雙向受益。
三是校企互聘互培,提高“雙師型”教學團隊水平。雙向互聘:學校聘用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將企業先進的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育人效果;企業聘用學校教師加入創新研發團隊,利用院校較好的科研實訓條件,形成協同創新機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雙向培養:學校對兼職教師開展教學技能培訓,提升教學業務能力;企業加強實踐教師的技能鍛煉與指導,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促進專業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四是引入企業參與進行雙向考核。改革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改變原有的單一課程考核的評價方式,引入企業參與進行雙向考核,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方式。對校內實踐課程,教師以學生學習任務完成度實施考核,企業以行業企業認證等級標準實施考核;對校外實踐課程,企業以學生每月工作項目完成度來考核,實施增值性考核評價。教師對標一學期完成工作項目的最終效果,實行結果性評價。“四維雙融”校企合作模式如圖1所示。
(二)采取“課證融通”的課程設計開發方法,及時同步對接企業崗位要求
學校引進思科網絡、華為通信、紅帽Linux、云計算等行業權威認證及國家“1+X”證書制度認定的證書作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根據證書體系重構課程體系,強化證書中職業技能、知識、素養等方面的作用,夯實學生終身學習、自主學習、職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的職業基礎。
其一,分段推進課證融通,構建ICT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與ICT企業溝通合作,按照“理順原有人才培養模式、分類進行課證融通、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教學設計實施與管控、教學診斷與改進”五個階段,對接行業企業標準,把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改造為課程教學項目,將證書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依據證書的技術標準制定課程標準,把證書評價標準融入課程考核標準,以證書成績置換課程學分。
其二,改革課程體系,支撐證書技能點。按照教育部2019年6月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對照證書考核標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將證書中的職業素養、技能要求與現有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逐項對比分析,對如何培養學生、如何測評學習成果進行系統研究,適度融入證書內容。通過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和證書課程體系對比,將專業課程內容和技能等級證書內容整合,將證書課程體系完全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支撐證書技能點。
其三,模塊化課程教學,提高學習獲得感。根據信息技術行業標準、崗位需求與證書認證標準已緊密銜接的特點,對應信息類專業方向崗位對技能的要求,將專業課程設置為多個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都融入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內容,每個模塊的課程按照證書初級、中級、高級進行排列,構建“模塊化、遞進式”的課程體系,實施模塊化課程教學。將ICT企業三級國際化認證標準(初級、中級、高級)融入課程標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獲得感。
(三)打造四梯次全覆蓋“競賽錘煉”實踐訓練模式,提升復合創新的實踐能力
在課證融通的基礎上,研究技能大賽中人才評價標準。將大賽的技術標準融入專業課程標準,將大賽賽題轉化融入課程學習任務,將大賽評分標準融入課程教學評價,將大賽的訓練方式融入課程實踐教學,從而構建院、校、省、國家“四梯次全覆蓋”實踐訓練模式,實現融賽入課。
其一,做大做實校內競賽、做優做強校外競賽,實現全員受益和成果導向相統一。按照“以賽促訓,賽訓結合,提升技能”的原則,以職業技能競賽成果為導向,以常態化的“校賽”為抓手,積極構建院賽、校賽、省賽、國賽逐級遞進、有效對接的“四梯次”技能競賽培養體系,做大做實校院競賽、做優做強校外競賽。二級學院技能競賽全員參與,實現專業學生全覆蓋;校級技能競賽所有專業全參與,實現校內專業全覆蓋;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所有賽項全參與,實現競賽類型全覆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手采用PTDA訓練方式進行考核訓練,實現培訓評價全覆蓋。賽教融合,人才培養與技能大賽系統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通“人人參加校賽、骨干參加省賽、英才參加國賽、翹楚參加世賽”分級進階、梯度遞進的通道。四梯次全覆蓋“競賽錘煉”的實踐訓練方式如圖2。
具體的做法如下:一是將技能競賽項目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緊扣比賽關鍵知識點進行培訓、考核,面向專業學生,實現全覆蓋;二是競賽選拔培養覆蓋第一、第二課堂,遴選參賽團隊,開展專項集訓;三是培訓評價各環節全覆蓋,定期開展診斷性考核評價,按照目標計劃(Plan)、集中訓練(Train)、競賽診斷(Diagnosis)、調整改革(Adjustment)的PTDA方式,進行多沖刺周期循環錘煉,形成競爭替補梯隊,對學生進行排名淘汰;四是競賽類型全覆蓋,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華為ICT大賽等各類競賽,實現技能大賽類型全覆蓋,用競賽錘煉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其二,以賽提技、以證定標,多方位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將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接軌,將培養競賽選手的訓練內容轉化應用到普通班級教學課程中,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教學中,把技能等級證書內容和技能大賽項目融合,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引入技能大賽訓練方式,融入“以賽提技,以證定標”的人才培養理念,使學生在賽中學、教師在賽中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寫好一行代碼、熔好一根光纖、裝好一臺設備、做好一個項目”的“四個一”要求落實于技能訓練過程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以比賽和考證的形式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實訓任務,并結合企業需求學習實用的技能,掌握最新技術,打好扎實的技能基礎,有效提高技術技能水平。
(四)“三堂—五匠”教學育人,打造核心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更新迭代迅速,并非掌握一種技術就可以一勞永逸。在人才培養中,學校以教學課堂、生產課堂、創新課堂“三課堂”循環育人為平臺,將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相連成線,將思政元素與工匠精神結合融入人才培養中,將“匠德、匠智、匠能、匠技、匠藝”的“五匠”滲透到人才培養中,構建“三堂—五匠”教學育人模式。
一是培育職業技能,通過開展四梯次全覆蓋“競賽錘煉”的實踐訓練,崗位練兵、技能比武,提匠技練匠能,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厚植工匠文化,通過工匠進校園、朋輩做指引、課程有思政等方式,融入愛崗敬業、忠誠擔當、勞動意識、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操守等匠德意識的培養。三是投身工匠實踐,通過實習實訓、認證提升、競賽訓練等方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四、實踐成效:高職信息類專業教學改革的成效與建議
(一)教改成效
經過研究與實踐,高職信息類專業“四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一是率先實踐了“四維雙融”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在實訓基地、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共贏。二是創新“課證融通”的課程設計開發方法,將社會普遍認可的ICT企業技術體系中先進的認證體系轉化開發為專業課程和課程標準,豐富課程內容和評價方式,及時同步吸納產業發展的成果。三是構建了院、校、省、國家四梯次全覆蓋的“競賽錘煉”實踐訓練機制,以技能競賽成果為導向,將競賽訓練質量與診斷性評測結合,實現競賽參與學生全覆蓋、一二課堂培養全覆蓋、培訓質量四環節全覆蓋、參與競賽類型全覆蓋。四是創新了“三堂—五匠”教學育人模式,培育了學生核心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
(二)教改建議
一是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探索現場工程師培養機制,實現職業教育和產業需求同頻共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二是拓展賽、證資源,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開展一流核心課程建設,開發活頁式、任務工單式等新形態教材,實現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創新,推動“教育鏈”與“人才鏈”的有機融合。
三是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培養,加強職業精神的培養與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教學改革作為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研究課題,需要以黨的二十大為指引,準確把握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思想,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育人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宋國棟,奚茜,吳方.動態循環·校企雙鏈:“嵌入式”培養設計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2).
[2]趙靜,艾爾肯·艾則孜.“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實踐探索[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2(4).
[3]阮曉文.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今日財富,2021(10).
[4]房立叢,楊銳明,何虹,等.高職擴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1(2).
[5]王雅萍.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數學分層教學改革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0).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成果導向的大數據專業群建設研究與實踐”(GXGZJG2022A038)、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擴招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基于‘1+X證書試點的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GXGZJG2020B1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鐘文基(1981— ),廣西靈山人,碩士,副教授,現就職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職業教育教學;吳麗萍(1982— ),通訊作者,廣西陸川人,碩士,講師,現就職于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