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霞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六盤水 5530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種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社會成員地位平等、人人均享有改革開放紅利的基礎之上。追求共同富裕的過程雖然較為漫長,不可能一蹴而就[1],但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去做,只有不斷推進這一偉大事業,才可以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共同富裕”一直是貫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愿景,是我們黨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莊嚴承諾。早在建國之始,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我國發展富強的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所謂富強,必須每個社會主義的公民都能參與其中,享受社會主義給每個公民帶來的富裕。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強調,社會主義不代表著貧窮,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2]。從我國第一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我們黨奮斗的戰略目標,到黨的二十大會議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體體現,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使命擔當。
正確認識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首先要抓住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共同”,第二個關鍵詞是“富裕”。“共同”體現了富裕實現的范圍,代表著富裕實現的覆蓋面;“富裕”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反映的是生活豐裕的程度。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除貧困,避免兩極分化[3]。
全民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覆蓋面而言的,是全體人民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發展是全體人民的發展,是人人享有的發展,這種發展決不能為少數人、一部分人所享有,決不能在全面實現小康的道路上丟掉一個人。實現共同富裕就要堅決避免兩極分化,而是以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共同富裕,這種富裕不是某些地區、某些行業、某些人群的單獨富裕,而是全體勞動人民的富裕[4]。這種富裕是讓全體勞動者都享有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享受經濟、社會進步帶給每一個公民的切實保障。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真正地消除貧困、消滅貧窮,極大地推動了全體人民共同致富奮斗目標的落地落實。只有運用好、把握好、實現好全民富裕這個核心,才能激發廣大人民的勞動創造精神和建設精神,投入共同富裕的火熱實踐中去,開創美好未來[5]。
全面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內容而言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的富裕,也體現在精神生活上的富裕,兩種富裕缺一不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物質增長的需要,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被滿足時,便對精神生活和其他方面擁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從共同富裕的內涵來看,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統一,它涵蓋了物質、精神、社會、文明、文化、道德等方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體現。盡管群體差異不同,但每一個社會主義公民都有著對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精神生活共同的美好期待。在這一點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要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者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6]。
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啟示我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漫長、極具復雜性的過程。這種過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體現,它表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同時又代表著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和變遷[7]。共同富裕并不意味著所有人民同等富裕,這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看似公平的“平均主義”恰恰是不公平的表現;共同富裕也不代表同步富裕,這違反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總有一部分地區、一部分行業、一部分群體率先致富[8]。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剛剛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客觀上也不可能讓所有人同時富裕、同步富裕[9]。這就要求我們正視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分階段、分步驟地有序推進,讓先富帶動后富,讓經濟發達地區支援經濟落后地區,逐漸帶動更多的人乃至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10]。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它是一項長期任務,急不得;它也是一項現實任務,也等不得[11]。如何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智慧的中國共產黨人秉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積極努力地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要想在中國這個十四億多人口大國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讓每一個中國人都享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就需要積極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更需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做好社會財富的分配,使得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來說,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就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12]。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共同富裕這一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一項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解決這些難題除了戰略上的規劃,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13]。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繼續發力,明確不同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把創新驅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其次,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們促進發展、融入世界的關鍵一招。目前,我國對外開放已從一開始的重視規模數量轉為重視經濟高質量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積極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引進來”與“走出去”密切結合,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保障。最后,積極實施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綠色化、鄉村生態產業化,通過生態轉型升級和生態科技的攻關和應用,創新經濟結構。推進人和自然的雙向共生,以生態價值引領美麗中國的建設,構建高效、低碳、環保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體系。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有完善的分配機制作為保障[14]。目前,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個體之間的收入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度層面上要優化,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補充的分配制度,建立“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分配結構。針對財富與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問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保護合法勞動所得,讓按勞分配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取得相應的回報;通過優化稅制結構,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在教育、醫療等社會性領域支出的均等性,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社會民生支出水平,調節地區間收入差距,通過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來保證分配的合理性,以加大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鼓勵與擴充第三次分配,使企業和個人的捐贈成為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的有效補充[1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應發揮其社會價值,高收入人群不忘回報社會。通過稅收制度、金融支持、社會名譽等方式使企業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成功人士通過慈善捐助實現個人價值的社會體現。共同富裕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才能讓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16]。
2022 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高達3.13: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鎮化的推進也使得大量農民進城,農業發展水平下降,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民收入偏低,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帶來了重大挑戰。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使各要素在城鄉之間實現自由流動。首先,積極實施產業振興。要想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就要立足農村實際情況,有效利用資源,培育經營主體,加大投入力度,以鄉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農民從事鄉村特色產業經營,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這就要求各鄉鎮積極激發內生動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多功能農業,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其次,重視“人”的發展。一方面,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規模化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集體經濟作用;另一方面,留住農村優秀人才,積極培育鄉村“三農”帶頭人,鼓勵年輕人回流鄉村,培養一批致富能手,為其提供培訓、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加大鄉村治理力度,打造宜居的人居生活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過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城鄉要素有序融合發展,早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局面[17]。
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安全閥,旨在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它對于維護社會公平、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提供了制度保障,這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原則性問題。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不斷加強社會保障法治建設[18]。積極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改革,健全保險轉移支付制度,不斷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障覆蓋面,持續優化分配結構,加大再分配力度。扎實做好養老保險統籌工作,使老百姓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依。同時,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建成與持續發展,帶來的必然是促進社會公平、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