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婷 尚昱志 李陳玲
1.柳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3.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壯醫認為龍路、火路是人體氣血運行路線,龍路、火路功能正常,氣血運行暢通,氣血協調平衡,天、地、人三氣同步,天氣主降、地氣主升、人氣主和,人體處于健康狀態。壯醫外治法是在壯醫理論指導下,應用藥物或非藥物方法從體外進行治療,作用在人體的龍路、火路,在體表形成的網結,疏通兩路之瘀滯,祛毒外出,調整氣血平衡,恢復天、地、人同步運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2]。痹病(發旺)主要表現為筋骨、肌肉、關節疼痛等不適,腰痛(核尹)、頸椎病(活邀尹)、肩周炎(旁巴尹)、類風濕關節炎(滾克)、膝骨關節炎(駱芡)等疾病均屬“發旺”范疇。壯醫外治法治療發旺(痹病)具有獨特優勢,主要外治方法有壯醫經筋療法、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壯醫針挑療法、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療法、壯醫火針、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等[3]。本文從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檢索2013年1月至今相關壯醫外治治療發旺(痹病)的臨床研究相關文獻,檢索詞為“壯醫”“壯醫治療”“壯醫and臨床觀察”等,經課題者人工閱讀檢索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以便進一步研究及推廣應用壯醫外治療法。
腰痛(核尹)主要是以腰肌勞損、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等腰部疼痛為主的病癥,是由于龍路或火路阻滯不通而引起的,以腰部的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的一種疾病,病因病機主要有體虛氣弱、跌撲外傷瘀血阻滯、外感邪毒等[4]。壯醫外治法在治療腰痛方面頗具特色。
谷振飛等[5]觀察壯醫經筋綜合療法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治療組以壯醫經筋綜合療法作為干預,對照組以常規針刺進行治療,McGill評價量表測評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壯醫經筋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不管是在改善癥狀方面還是在提高整體療效方面,均比常規針刺法有優勢。王粵湘等[6]觀察壯醫經筋療法對腰肌勞損和活動度康復100例,于治療前后進行腰部疼痛的評分和腰部活動度的評分及療效比較。治療15次后,腰部疼痛和腰部活動度的評分與治療前對比,均有明顯下降,結果顯示,壯醫經筋療法可明顯緩解腰肌勞損癥狀和改善腰部活動狀況。梁樹勇等[7]觀察壯醫經筋法治療腰背肌筋膜炎90例,治療組運用經筋療法;對照組采用中醫傳統療法,5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經治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1.11%,經筋療法在對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上,臨床效果較明顯,值得肯定。唐漢慶等[8]比較壯醫藥線點灸配合針挑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與藥物治療的療效差異,治療組采用藥線點灸足三里,配合針挑療法挑刺陽陵泉、環跳穴,對照組口服止痛藥物治療,連續2個療程后,根據疼痛評分得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6%,對照組為57.1%,壯醫藥線灸結合針挑療法減分幅度比較大,對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效果優于普通止痛藥物。梁子茂等[9]觀察壯醫火針結合拔罐對腰骶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將1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80例,壯醫火針結合拔罐療法作為治療組,常規針刺聯合拔罐作為對照組,療程結束后,壯醫火針結合拔罐療法治愈26例,顯效22例,有效18例,無效14例,總有效達82.50%,對照組有效率68.75%。結果顯示,壯醫火針結合拔罐與常規針刺配合拔罐比較,臨床效果更明顯。孔祥飛等[10]研究壯醫藥物竹罐療法對160例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此療法綜合了藥物、燙療、拔罐三重功效,具有溫通血脈、消腫止痛、化瘀散結、行氣活血的功效,分別治療1~3個月,總有效率95.63%,結果顯示,藥罐療法具有疏通三道兩路、祛寒止痛的作用。黃柏鑫等[11]研究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對照組采用常規針灸、推拿、拔罐治療,治療組采用蓮花針拔罐治療,治療期間,避免勞累及重體力勞動。經治療2個療程后,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93.1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57%,蓮花針拔罐法對慢性腰肌勞損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王鳳德等[12]通過研究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治療組采用壯醫經筋手法結合經筋火針消結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105例;對照組予傳統手法結合傳統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5例,隔天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95.9%,對照組為85.4%,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且治療組比對照組緩解疼痛明顯。
頸椎病(活邀尹)主要是以頸椎的骨關節、椎間盤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為主的病癥,多因機體正氣虛損、外感風寒濕邪、筋骨勞倦、氣血凝滯所致[13]。
王鳳德等[14]觀察壯醫經筋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頸復康沖劑治療;治療組采用壯醫經筋療法治療,分別治療1個療程后,用20分法量表評分和VAS評分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情況,治療組有效率92.1%。結果顯示,壯醫經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顯著。周衡等[15]觀察壯醫蓮花針逐瘀拔罐法治療頸椎病,將20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蓮花針拔罐法。取穴:項棱穴 (雙側)、龍脊穴、壯醫夾脊穴 (雙側)、肩井穴 (雙側),阿是穴,先用蓮花針叩刺,后在扣刺部位拔罐;對照組使用普通針刺的治療,常規取穴,用平補平瀉手法。經治療后,治療組的有效率達93%,較對照組(79%)有顯著性差異。張云等[16]選取頸型頸椎病患者120例,觀察組60例患者選取風池穴、頸4~7夾脊穴、大椎穴、天柱穴、后溪穴、肩井穴等進行淺刺治療,對照組60例予牽引方法治療,均治療2周后,觀察組頸痛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張儀美等[17]觀察壯醫經筋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治療組50例予壯醫經筋綜合療法(經筋推拿手法加壯醫火針刺法加拔罐);對照組50例予常規針刺治療,5次為1個療程,均治療2個療程后,通過對比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及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疼痛范圍、壓痛點數量、活動受限、總體癥狀評分及臨床有效率,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壯醫經筋綜合療法是一種治療頸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黎文杰等[18]通過觀察壯醫經筋挑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30例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采用壯醫經筋挑刺法治療,先進行查找病灶,然后取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三棱針刺破病灶點表皮,然后挑起病灶點局部的皮下纖維組織并挑斷、挑凈;對照組采用常規針灸治療,取池、頸夾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關等穴位,常規針刺穴位后留針30 min,治療10次后,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73.3%,壯醫經筋挑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有效減輕癥狀。
肩周炎(旁巴尹)主要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征,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炎性病變,多因肩部受涼、過度勞累、慢性勞損或習慣性偏側臥使肩部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而致[19]。
黃愛貴等[20]觀察壯醫火針聯合拔罐對肩周炎治療60例,使用火針針刺患肩阿是穴,出針后在針刺部位拔罐,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6.7%,壯醫火針結合拔罐治療肩周炎,操作簡單,療效率高,在臨床的應用中值得推廣。林雨果等[21]觀察壯醫火針配合壯藥熱敷對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采用壯醫火針聯合壯藥熱敷,穴取肩髃、曲池、肩前、肩貞、臂臑、肩井、阿是穴等;對照組采用曲安耐德局部封閉治療,治療4周后,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97.5%,對照組為67.5%,治療組與曲安奈德局部封閉治療對比,效果更好。王鳳德等[22]通過觀察壯醫經筋綜合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將10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予壯醫經筋療法,先循筋查灶及手法消灶緩解局部疼痛,接著在查灶點施以火針加拔罐治療;對照組予傳統手法結合溫針聯合拔罐,用、揉手法按肩部各肌群,重點在肩井、天宗、云門、肩貞等穴位,然后在該穴位上進行溫針聯合拔罐治療,均治療10次后,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為,治療組有效率96%,對照組有效率82%,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石孟云等[23]對壯醫針挑配合火針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進行觀察,將60例單側肩周炎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予常規針刺,取肩三針(肩髎、肩髃、肩前)配合阿是穴進行針刺;治療組予壯醫針挑配合火針治療,針挑取穴:肩前、肩髃穴、肩髎穴、患部反應穴(壓痛點)、患側足三里穴下3寸左右脛骨外側的反應穴(壓痛點);火針取穴:阿是穴(壓痛點和異常肌肉組織)。兩組均治療14次后,觀察視覺模擬評分、Constant-Murley肩關節活動評分、臨床療效,治療組肩關節疼痛程度、活動范圍、日常生活能力及肩關節肌力均較對照組同療程改善顯著(P<0.0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類風濕關節炎(滾克)是一種原因不明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亦與毒和虛密切相關,由于正氣虧虛,又或情志失調,龍路、火路運轉不暢,致病邪毒乘虛侵犯人體,留滯筋骨、肌肉、關節之間,阻滯龍路、火路,影響三道兩路不通,使天、地、人三氣同步被打破而發病[24]。
韋南山等[25]觀察壯醫針挑療法配合關節康復鍛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痹阻癥,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壯醫針挑療法;治療組采用壯醫針挑療法配合關節康復鍛煉。兩組治療后,根據中醫證候評分可知,均較前顯著改善,治療組關節疼痛、關節壓痛、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積分低于單獨給予壯醫針挑療法,治療組治療后CRP、ESR結果均低于針挑療法(P<0.05),SF-36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壯醫針挑的基礎上加上關節康復鍛煉綜合治療,有效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可明顯提高生活的質量。卓秋玉等[26]研究壯醫藥物竹罐療法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采用壯醫藥物竹罐配合雙氯芬酸鈉腸溶膠囊治療,對照組單純給予止痛藥治療,14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癥狀恢復快,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楊文芳等[27]通過觀察壯醫火針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選取89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5例患者為治療組予壯醫火針療法聯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44例患者為對照組單獨予壯醫火針療法,記錄兩組治療前后晨僵時間、雙手握拳力度、關節腫脹情況及關節疼痛情況等臨床體征變化,記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類風濕因子(RF)等血清免疫功能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畏寒、晨僵等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可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候,促進其免疫功能的恢復。黃安等[28]對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配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選取16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84例,對照組予甲氨蝶呤片7.5 mg口服,每周1次,柳氮磺吡啶腸溶片100 mg口服,每天2次,硫酸羥氯喹片20 mg口服,每天2次,美洛昔康片15 mg口服,每天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壯醫熱敏探穴針刺法治療,以上治療均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19%,高于對照組的70.73%,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輔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滿意。
膝骨關節炎(駱芡)是一種慢性病,隨著年齡增長,出現關節退變、軟骨變性,關節間隙變窄,進而出現局部炎癥反應性疾病,壯醫認為該病是由于受到寒毒、濕毒侵害,三道兩路不通暢,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使膝關節失去氣血濡養而出現疼痛及功能受限等癥狀而發病[29]。
李金溢等[30]觀察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治療組50例予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對照組50例予玻璃酸鈉注射液膝關節腔注射治療,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視覺模擬量表,結果顯示,兩組疼痛視覺模擬量表均較前降低,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張云等[31]通過觀察壯醫淺刺針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將12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對照組采取常規推拿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聯合壯醫淺刺針法治療,針刺取穴為:百會、臍環(心,肝,脾,腎)、膝彎(患側)、膝關(患側)、水泉(雙側)、足三里(雙側),治療20 d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5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壯醫淺刺針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壯醫藥學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它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壯醫外治法治療發旺(痹病)副作用小、應用廣泛,對發旺(痹病)的治療有效率高。其中壯醫經筋療法及壯醫針法治療應用較為廣泛,對于腰痛(核尹)、頸椎病(活邀尹)、肩周炎(旁巴尹)、類風濕關節炎(滾克)、膝骨關節炎(駱芡)等均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壯醫藥起步較晚,理論體系與中醫藥相比較尚在發展中。壯醫外治在臨床應用的范圍雖然廣泛,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壯醫外治法治療發旺(痹病)的研究報道局限于臨床觀察或臨床個案,缺乏動物實驗階段及作用機制研究,這也是民族醫藥發展遲緩原因之一。發旺(痹病)療效標準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大部分壯醫治療方法都是口耳相傳或經驗傳承方式為主,缺乏客觀的標準及規范化的診療過程,文獻質量較低,相對于西醫學的規范化仍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今后壯醫外治法治療發旺(痹病)的研究中,需對壯醫藥的傳統技法進行保護與挖掘整理,為壯醫藥治療發旺(痹病)探尋更多的理論支持,以更好地完善各壯醫藥理論體系,讓相關的壯醫技法不斷進行傳承,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廣泛深入研究,完善相關的標準及規范化的診療經過,例如臨床觀察的標準、評估患者療效的標準等[32],從而為臨床治療發旺(痹病)提供更好的新思路,更有利于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