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伊冰 顏 蕊 孫小花 孫秀萍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跟痛癥(calcaneodynia)指因各種疾患所導致的,臨床表現為足跟酸痛癥候群,在中老年人群常見,特別是肥胖者,且男性多于女性[1]。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我國跟痛癥發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對于其發病機制,包括足跟部脂肪墊萎縮、 跖腱膜炎、滑囊炎、足底神經卡壓、跟骨高壓癥及跟骨骨刺等[2]。目前跟痛癥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療法和保守療法。手術治療具有治療時間短,效果顯著的特點,但術后可能會出現感染、出血甚至病情反復發作等風險,部分年老患者也因年齡因素顧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手段里,口服西藥物既無法根除,且有依賴用藥等缺點,致使多數患者依從性差。但中醫治療跟痛癥可用針灸、中藥熏洗等中醫外治療法,具有簡便快捷、療效好,無副作用的特點,在治療上具有明顯優勢。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骨科門診通過對比單純中藥熏蒸泡洗對照組和針灸配合中藥熏蒸泡洗治療組跟痛癥,經過六個月的療程,發現治療組復發率為9.52%,對照組復發率為18.42%[3]。由此可見,加入針灸療法大大減少了足跟癥的復發。
孫秀萍主任醫師,從事針灸和中醫臨床工作多年,擅長針灸配合治療頸肩腰腿痛等諸多痛性常見病。在針灸治療跟痛癥方面擁有自己獨特見解,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現將其經驗總結如下,供大家借鑒學習。
跟痛癥,在中醫屬于“痹病”范疇,首見于《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4]《諸病源候論》稱為“腳跟頹”,《丹溪心法》稱之為“足跟痛”[5]。中醫認為,足跟痛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為肝腎精氣不足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無法支持足跟部筋脈營養,不榮則痛。外是足跟部筋骨感受寒濕等外邪侵襲經脈,進一步加重經絡氣血停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孫秀萍主任醫師主張跟痛癥多為肝腎虧虛所致,且機體虧虛日久,容易導致寒濕外邪入侵加重病情。《素問·五臟生成》云:“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6]49肝血虧虛,血不足以養筋,肢體不耐勞損。肝腎同源,精血相生,榮辱與共。體內肝腎精逐漸虧損,氣血衰弱,筋脈失于榮養,不榮則痛,所以跟痛癥的發生與肝腎虧虛密切相關。機體氣血虧虛,衛外功能減退,致使寒濕等外邪侵入人體,寒濕邪阻滯氣血運行,留滯于肌肉筋骨,致其局部經絡不暢,不通則痛從而出現足跟疼痛。故在治療時孫秀萍主任醫師以補益肝腎,通絡止痛為主,輔以散寒祛濕,療效喜人。
2.1 同經相應原理 同經相應取法是名老中醫尚古愚老先生所創,后由楊占林先生和尚老以“同經相應取穴法”命名。該法遵循《黃帝內經》巨刺、繆刺及遠道刺原則。《素問·繆刺論》中指出“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病在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6]232。巨刺和繆刺都是左有病而右畔取,右有病而左畔取,遠道刺是上病下治的針刺方法。同經相應雖來源于以上三種刺法,卻又與這三種方法不同。同經相應取穴法具體操作為以患者的壓痛最劇處作為對應標志,然后取與患者相交叉的對側最痛點的穴位,稱之同經相應穴位進行針治的一種方法。此法對四肢疼痛療效顯著。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同經取穴遵循“左上病者,右下取之”,此種選穴是符合陰陽互根的治療方法,針刺時調和陰陽,疏導氣血,使已病的機體恢復正常。如左足跟痛,可選取右手相應穴位針刺。治療時孫秀萍主任醫師多選用少府穴、腕骨穴及養老穴。
2.1.1 少府穴 少府穴為手少陰心經的穴位,與足少陰腎經同經相應,且腎經循行經過足跟部,根據同經相應原理:“病在下者而上取之”,跟痛癥在足跟部為下部,少府穴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在上部,正對應足跟部位置。少,陰也;府,府宅也。該穴名意指心經氣血在此聚集。說明此穴位多氣多血,可補益氣血。跟痛癥正是由于足跟部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故針刺少府穴可疏通足跟部氣血運行,通絡止痛。
2.1.2 腕骨穴及養老穴 腕骨穴、養老穴皆為手太陽小腸經穴位,依據同經相應取穴針刺法,與足太陽膀胱經同經對應。足太陽膀胱經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與足跟部關系密切,足太陽與手太陽皆為太陽同經,故選此穴。孫秀萍主任醫師認為腕骨穴可引導通利經氣使之通則不痛,可增強足跟部經氣流通,通絡止痛。養老為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陽經郄穴多治痛證,且此穴是經脈氣血深聚的部位,故針刺既可直接起到止痛作用,也可通過加強氣血運行進而起到通絡止痛之效。中醫基礎理論講吸收水谷所化之精微為小腸生理功能,陽氣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氣轉化而來,故刺激養老穴可溫陽散寒[3],驅散足跟部感受的寒濕之邪,散寒祛濕。
2.2 循經辨證原理 足少陰腎經起于小趾,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太陽膀胱經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陰陽蹺脈循行也經過足跟部,可見三條經脈與足跟部關系密切。孫秀萍主任醫師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循經脈原理,在治療足跟痛時先考慮選取這三條經脈,再依據辨證分型選取對應穴位。根據數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太溪穴、照海穴及昆侖穴治療效果較為突出。
2.2.1 太溪穴 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針灸大成·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中言“體重節痛刺太溪(俞)”[8]215,輸主體重節痛。故太溪穴擅治各類痛癥[4]。太溪穴為腎經原穴,能滋補腎精,針刺太溪穴不僅可以止足跟部疼痛,同樣可以滋補腎精,肝腎同源,肝腎得養,氣血生化有源,軀體四肢得以濡養,足跟部疼痛則方可得到緩解。
2.2.2 照海穴 照海穴同為足少陰腎經穴位,又稱陰蹺穴,為腎經與陰蹺脈的交會穴,屬八脈交會穴之一。陰蹺脈經脈經過足跟部,除循經取穴原理之外,陰蹺脈主肌肉運動,調節筋脈活動,跟痛癥正是由于局部經絡氣血阻滯致疼痛難忍,故刺激照海穴既可推動足跟部氣血運行,同時補益腎臟,促進肌肉、筋脈正常活動的恢復。肝主筋,此穴可良性調節筋脈活動,故進一步補益肝臟精血。對治療跟痛癥有特殊意義。
2.2.3 昆侖穴 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太陽為三陽中的巨陽,陽氣溫煦足部經脈,故筋骨靈活。昆侖是河流的發源地之意。孫秀萍主任醫師通過足太陽膀胱經始于頭部,并從頭部下行至昆侖穴,與河流發源地有援物比類之象,認為此穴作用猶如氣血精氣流注于此穴濡養足跟。同時腕踝關節以上的穴位寓有水流變大、暢通無阻之意,表示此處氣血盛行[9]。所以孫秀萍主任醫師選取昆侖穴起到了促進足跟部氣血運行通暢,滋養足跟筋脈之作用。
2.3 姜艾雙用,行之有效 灸法是中醫外治常用的療法之一,可驅散足底部寒濕之邪,同時有研究[10]表明,灸法燃燒時產生的熱刺激可減輕疼痛,增加汗液,加快病理產物排出體外,標本兼治,效果顯著。且艾灸治療成本較低,施行較易,應用廣,接受度大。隔姜灸屬于艾灸的一種,生姜性熱,具有溫中回陽、散寒的功效,其味辛,可以促進體內血液循環代謝的速度,從而加強行氣活血的作用,艾葉性溫、味辛、微苦,具有行氣活血,祛寒除濕之功效,兩者合用溫陽散寒祛濕之功效大增。孫秀萍常選取陽陵泉、神闕穴治療,她認為陽陵泉為八會穴之一的筋會,是筋氣匯聚的場所,跟痛癥病因之一是筋脈失養,痹阻不通,失于束骨利關節之功能而發病,《針灸大成·卷三·長桑君天星秘訣歌》云:“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8]114本病屬于痹病范疇,對癥治療;同時陽陵泉屬于足少陽膽經,中醫講肝膽相照,灸陽陵泉可濡養筋脈,加強補益肝腎作用。故可選取陽陵泉隔姜灸治療跟痛癥。神闕穴,即肚臍,是補益陽氣之大穴,可調動機體之正氣促進疾病恢復。艾灸神闕穴能夠調節臟腑氣血運行、氣機升降,正向調節免疫功能[11],故選取此穴扶助正氣,調節氣血,通絡止痛。
患者吳某,男,70歲,農民,于2022年4月25日在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針灸科門診就診。主訴:間斷左足跟部酸痛3月,加重2日。現病史:患者自訴3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足跟部酸痛,患者自行休息后癥狀有所緩解,未予系統診治。每因受寒后上述癥狀發作,發作后自行購買外敷膏藥緩解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患者未予重視。2日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左足跟部疼痛明顯加重,休息后未見明顯緩解,遂就診于我科門診。刻下癥:左足跟部疼痛,活動稍受限,活動時加重,腰部酸軟,肢軟乏力,二便正常,納食可,夜寐一般,舌紅,苔薄白,脈細弱。否認既往患有慢性病病史,否認煙、酒等不良嗜好,否認傳染病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專科查體:左足跟部皮膚無紅腫破潰,皮溫正常,左跟骨外側壓痛(+)。輔助檢查:左足正側位片示左足輕度骨質增生。根據病史、查體、輔助檢查,西醫診斷為跟痛癥,中醫診斷為跟痛癥,辨證為肝腎虧虛型。 治療方法則以補益肝腎、活血行氣止痛。取穴:少府(右)、太溪(左)、腕骨(右)、養老(右)、昆侖(左)、照海(左)。操作:囑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選取華成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25 mm×40 mm,使用單手進針法,所有穴位直刺進針后,行平補平瀉針刺手法,每次留針 30 min ,針刺結束后予以一次性棉簽按壓穴位以免出血。5次為1療程,治療2療程。針刺完畢后予以將新鮮生姜切成厚約5 mm、直徑約30 mm兩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備用,將艾絨搓成玻璃球大小圓錐狀的艾炷若干備用。取神闕穴,把切好的姜片置于穴位上,將艾炷放在姜片的中央,點燃艾炷施灸,神闕穴灸畢,囑患者采取右側臥位,以同樣的手法灸左側陽陵泉穴。因每個人耐熱程度不同,灸療過程中,若出現燒灼樣痛感,以適當的力度叩觸、按揉穴位周邊皮膚緩解燒灼感,若無法耐受及時取下。每穴灸3壯,灸后以皮膚微微潮紅而不起水泡為宜。5次1療程,療程同針刺。1療程后,患者自訴足跟疼痛明顯緩解,查體:左跟骨外側壓痛減輕。2療程結束后患者足跟痛消失。告知患者避免足部過度疲勞及受寒,熱水泡腳,如有不適及時就診。門診1個月后隨訪患者癥狀未再復發。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因肝腎、氣血虧虛,足跟部局部筋脈失于濡養,加之受寒后,寒濕邪侵襲,合而為痹,致病日久,致筋骨經絡受阻,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損傷機體,致足跟部疼痛。腰為腎之府,患者肝腎虧虛,損傷機體致氣血匱乏無法滋養腰部四肢,則腰部酸軟,肢軟乏力。舌紅,苔薄白,脈細弱為肝腎虧虛之象。孫秀萍主任醫師根據同經相應取穴及循經辨證取穴原則,選取足少陰腎經太溪穴、照海穴,昆侖穴補益肝腎,舒筋活絡,少府穴、腕骨穴、養老穴行氣止痛,溫陽散寒,隔姜灸陽陵泉穴養肝生筋,溫陽散寒,神闕穴補益正氣。二者相配可內守正氣,外抵邪氣。
跟痛癥是一種以足跟疼痛為主癥的慢性疾病,受寒或勞累時易加重,嚴重時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孫秀萍主任醫師憑借多年對于跟痛癥的研究以及臨床實踐經驗的探索,得出跟痛癥病因多以肝腎虧虛為主。在診療思路上強調補益肝腎,通絡止痛為主。在穴位配伍上,結合了同經相應取穴法及循經辨證取穴法兩種思路。在治療手段上不局限于傳統針刺,采取針刺配合隔姜灸提高療效。且針刺及隔姜灸無毒副作用,操作方便,提供另一種中醫臨床有效治療跟痛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