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濤
根據小學生認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營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本文嘗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學習要求,以撲克牌為教具設計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活動,期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達到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提升學生數學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效果。
“數據分類”的本質是根據信息對事物進行分類。學生需要經歷從事物分類到數據分類的過程,感知如何根據事物的不同屬性確定標準,依據標準確定事物,形成不同的類。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教材中的教學素材,如兒童房間物品的分類、動物的分類、蔬菜水果的分類等簡單分類活動,讓學生初步感悟分類的價值。簡單練習后,教師可給每個小組發一副撲克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撲克牌進行分類,并派代表用語言描述本組對撲克牌分類的過程及分類結果。若教學活動進展較快,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文字、圖畫或表格的方式記錄分類結果。
當撲克牌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出現在課堂,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新奇,由此,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被調動。在與同伴的討論中,學生發現了一副撲克牌里蘊含著不同特征;在小組間的交流中,學生逐步感受到不同分類標準下分類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故此,數據意識便在切身活動中悄然“生長”了。
“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是通過試驗、游戲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簡單的隨機現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隨機現象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數據的隨機性,形成數據意識。《義務教育數學課長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在教學提示中提到,該部分教學中需引導學生在自然和生活情境中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感知隨機現象的普遍存在性及其基本特征。學生通過活動并進行試驗記錄,感受數據的隨機性,發展數據意識。
四年級“可能性”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統計與概率“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主題課堂。“不確定性”對于學生來說是較為抽象的概念,而撲克牌是“不確定性”概念可視化的良好載體——當撲克牌牌面朝向你時,你抽到哪張牌是確定的;而當牌面背向你時,由于每張紙牌背面圖案完全相同,故你抽到何種花色、數字或字母的牌是一個隨機事件。因此,教師以撲克牌為教具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不確定性。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對隨機現象、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有更深的認識,此時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來考慮游戲、活動中的公平性問題。通過教材中拋硬幣、擲骰子、摸球、扔瓶蓋等活動,學生對公平性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設計更為復雜的撲克牌游戲,讓學生在試驗、游戲中進一步感悟數據的隨機性,初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發展數據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中數與代數領域下的數學運算、數量關系兩個主題貫穿一、二、三學段,但在不同學段數的運算教學內容重點各異。《新課標》在第一學段(1~2年級)數與運算的學業要求中寫道“能熟練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簡單的倍以內數的加減法”,可見課標對學生口算能力的重視程度。特級教師曹培英老師提出的運算能力“四面體模型”中也把基本口算列為基礎且重要的一環。實際上,學生口算能力的高低與其筆算、簡算等能力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對其數感、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數學素養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教學內容進行撲克速算游戲設計時,可運用加法結合速算;乘法結合速算;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速算等方法,更好地實現游戲的教學目的。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把計算練習當作“苦役”,反之,學生在自發的游戲行為中,不自知地進行了多次口算練習;為了贏得勝利,絞盡腦汁地尋找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學業評價、課程實施等多處提到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設計合理的數學情境,適當引入數學文化。但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活動鮮少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中的一環。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理解能力較弱,故無意進行數學文化教學;還有老師認為數學文化就是數學史,講一講數學小故事就可以了。實際上,數學文化的內涵遠超于此。數學文化不僅包含著數學思想、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與發展,還包含著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和數學發展中的人文成分等。數學文化從人類文化、社會文化中汲取營養,又推動著人類文明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教學亦有利于基本數學知識與基本數學技能的學習。
教師在利用撲克牌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發現撲克牌的特點、挖掘撲克牌的歷史等方法滲透數學文化。教師可以從圖形與幾何的視角引導學生觀察,也可以引導學生課后查找關于撲克牌內涵的資料,讓學生感受紙牌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振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