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芹
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擴散至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在很多地區的教學當中,跨學科融合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關鍵的教學手段。而跨學科融合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音樂跨學科的教學模式是以音樂教學為中心,通過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行音樂教學設計,要涉及不同學科的知識點,教師在講解音樂知識以及在進行師生互動時要創新教學方式。因此,相比于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更加靈活,也更符合學生的興趣,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提出了多種教學路徑,以確保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順利實施。
教學目的是教師進入課堂教學的關鍵,如果想要體現課程教學價值,就必須要設計完善的課程目標。因此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當按照實際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有效的教學目的,對課堂教學進行指導。
在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當中,應當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跨學科教學的目標,從多個學科的角度融合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共同點并將其應用到教學當中。在跨學科教學當中,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脫離實際,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以及心理特征的教學目標。因此,還應注重將音樂教學目標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在音樂課堂教學當中開展與社會生活相關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入到課堂當中,同時在其他學科的知識點當中也有許多與實際生活相關的部分,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產生對生活經驗的體會。
比如在學習《唱支山歌給黨聽》歌曲時,結合建黨100周年開展“唱支紅歌給黨聽”主題學習活動。學生先深入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作為故事片《雷鋒》的插曲,《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詞最早摘自《雷鋒日記》。歌中情感一方面表達了對雷鋒同志的懷念,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黨的深情贊頌。學生在進行歌曲跨學科融合學習時,感受到了旋律的深情激昂,情感的灼熱動人,不僅感受了我國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也弘揚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了革命文化,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
在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當中,要注意以音樂學科的知識點作為中心進行擴散,尋找其他學科與音樂學科相關的部分。
在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當中,學科教學是以分科教學的方式進行的,各個學科都有自己相應的知識體系和明確的學科界限。作為一種非常新穎的教學模式,跨學科教學目前尚不成熟,也沒有產生系統的教材,在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時,應當以音樂學科教學為中心,將音樂教學放在主體位置上,避免學生在進行跨學科學習時產生對課堂性質的困惑:這一節課究竟是音樂課還是其他課程?在進行音樂跨學科教學時,可以圍繞著音樂學科,利用語文、歷史、地理和思想品德等學科的內容進行跨學科教學,通過藝術化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人文學科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比如在學習“多彩的鄉音”歌曲《茉莉花》時,可以將音樂與地理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不同地域、風格的《茉莉花》,讓學生來感受、分析歌曲不同的音樂風格。江蘇版《茉莉花》旋律優美、曲調清新,體現了江南柔和甜美的民風;東北版《茉莉花》節奏快、柔中有剛,體現出東北人豪放、直率的性格特點;河南版《茉莉花》曲調優美、流暢,語言具有抑揚頓挫之美,表現出河南人率真樸實的性格特點。民歌在歷史傳承過程當中,由于地域生活習慣以及民族風俗的不同,導致其旋律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通過將音樂與地理人文等相結合,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多不同地區、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所謂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指的是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以及教學理論,不僅包括理論教學,同時也包括實踐方面的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相應的音樂教學情境。如在學習歌曲《不忘初心》時創設情境視頻,學生通過視頻和音樂,能感受到歌曲的曲調悠揚、歌詞暖心、情感具有親和力和互動感:“不忘初心”,讓人重溫紅軍長征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道盡對祖國和人民的濃濃深情;“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見證中國飛速發展的巨變路程。利用多媒體情境創設,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也方便了教師進行音樂教學。
教師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進行跨學科教學時,不能只是簡單地運用信息技術設備,更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觀念來理解現代化教學技術對音樂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時,教師一定要在明確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同時,也要明確如何利用這些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在利用多媒體設備時,如果教師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單純的教學輔助或是一個單獨的環節來進行跨學科融合,不僅不能夠達到音樂教學的目標,甚至還會影響跨學科教學的整體目標。
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并相互滲透,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注重藝術與自然、社會、生活和科技的關聯。從而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創新素養專項課題“指向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小學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2022CYB141)。
(作者單位:青島市城陽區國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