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氣韻。本文在系統總結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程中,進一步挖掘兩者之間的契合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契合點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55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斷和思想。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將“兩個結合”作為重要的經驗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之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全面闡述了“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深刻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表明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在“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建黨百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歷史經驗的探索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創性理論成果,是共產黨人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關切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百年歷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對歷代共產黨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守正和創新。系統梳理黨的百年奮斗征程,在歷史的脈搏中把握兩者結合的提出過程,是我們找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文化之間結合點進而探索新時代兩者相結合路徑的必要前提。
1.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兩者結合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率先垂范,在踐行“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初步探索“第二個結合”的實踐路徑。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人民不能割斷歷史,他認為從春秋時期孔子到近代時期孫中山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都需要總結并承繼。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脈,應該得以傳承和發揚。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表明不僅要與中國具體特點相結合,還要“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其中,與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毋庸置疑就是不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背離或否定馬克思主義,而是扎根并立足中國大地,與中國當時具體實際和現實狀況相結合,“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則是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精神和生活習慣等,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入鄉隨俗”,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不忘孔夫子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并將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我們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這充分體現出這一代領導集體深厚的理論素養和高度的文化自覺,也是早期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初步探索,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站起來”的獨立之路。
1.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兩者結合的深化實踐
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積極探索中國發展之路,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兩者結合方式。毛澤東同志從實踐出發,發表了非常重要的著作和論述。例如,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全黨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一些社會矛盾凸顯的情況下,作了《論十大關系》重要講話,該文章突破了蘇聯“老大哥”的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差異而沒有矛盾的傳統觀念,梳理了中國社會中存在的一系列內部矛盾問題。又如,針對蘇共領導人認為社會主義不分階段的觀點,毛澤東同志立足中國實際,考慮到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和復雜的歷史經歷,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進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不發達和比較發達階段,這為后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先導。面對這一時期中國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共產黨人不畏艱辛,扎根中國大地,綜合考慮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走自己的路,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
1.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兩者結合的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產黨人著眼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創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同志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相結合,創造了很多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重要論述。比如,1979年鄧小平同志從馬克思主義出發,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其實與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小康”的概念不謀而合;又如,1982年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通過“一國兩制”來解決港澳臺問題的偉大構想,是汲取了傳統文化中“大一統”“和而不同”的智慧。這都體現出鄧小平同志在實踐中驗證了兩者結合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以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繼承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實現了對兩者結合的升華。江澤民同志認為,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精華的、優秀的部分要繼承,并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糟粕的、落后的部分要大膽舍棄。胡錦濤同志高度重視和挖掘傳統文化的有益內容,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八榮八恥、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重要論述。這一時期的領導集體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滋養作用,提出了豐富的具有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帶領中國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起來”。
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兩者結合實現新飛躍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共產黨人著眼于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轉化,立足于新任務和新要求,實現理論的新飛躍,逐步帶領中國人民邁向“強起來”的康莊大道。2014年在孔子誕辰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必須要傳承和發揚。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定位為我們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化軟實力”“我國的獨特優勢”“根”和“魂”,強調如果拋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猶如人一樣患上“軟骨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考察福建時指出,一方面我們要重視汲取和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科學闡述了“兩個結合”的豐富內涵,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許多哲理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必須要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精神精髓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當前國內、國際新形勢,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教育全黨同志啟迪思維、挖掘智慧、拓展視野,從實踐層面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精華部分的結合提升到新的境界和高度。無論是理論層面的明確界定,還是實踐上的引導,彰顯了新時代領導集體深厚的理論高度、文化深度和實踐廣度。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伴隨著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一種新理論和新思潮傳入中國,共產黨人為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學習蘇聯先進的理論和指導思想,為中國的救亡圖存找到了理論支撐。縱觀黨的奮斗史,從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可以追溯到其蘊藏著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
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豐富的理論淵源
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從未中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些思想理論經過長期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具有永不褪色的當代價值和鮮明的民族特征,可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豐富的理論源泉。例如,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群眾史觀與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聯系起來。據古典記載,孔子至少有四句表達民本思想的理論,皆是圍繞人、民和公,歷代帝王皆知曉的“水舟理論”等民本思想,貫穿了數千年的中華民族之中。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危難之際,毛澤東同志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理論,是指導中國全面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指南。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地推進,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主力軍作用,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我是人民的兒子”“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要始終把人民的擁護、贊成、高興和答應與否作為我們黨的工作最高準則。民本思想更是貫穿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和領域,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人民江山論”,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在7.20鄭州特大洪災面前、在面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等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時刻以百姓心為心,與群眾風雨同舟,他甚至還講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些無不都是與群眾心連心、共血脈的體現,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華民族民本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2.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活力,增強了中華人民接力奮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中國精神,為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堅定思想支撐。例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既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意識的能動作用,也來自于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奮斗精神。面對黨內“左”傾錯誤思想給中國革命帶來的慘痛教訓,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和思想是需要認真研讀和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我們最終走出了一條創建工農武裝,開展武裝斗爭的獨特革命道路。在改革開放動力不足的重要時期,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指出改革開放要甩開膀子、邁開步子,大膽嘗試,敢于嘗試,他強調走改革開放的新路必須要有一股氣和勁,沒有這一股氣和勁,是不會成功的。正是鄧小平同志敢于試驗、勇于試錯的奮斗精神,讓深圳從昔日到處充滿魚腥味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市。進入新時代,迎接新挑戰,艱苦奮斗的中國精神更不能丟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但美好生活不可能唾手可得,更不會天上掉餡餅,都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的干事創業精神。在21世紀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要乘勢而上,繼承和發揚中國精神,用艱苦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2.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寶貴的方法指引
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科學的實踐方法,為推動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方法指引。例如,中國共產黨注重發揮實踐的作用,這既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第一的觀點,也吸取了中華文化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重踐行的思想和經驗。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論學說認為,實踐是第一位的。雖然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思想中沒明確提出實踐的概念,但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習行踐履,格物致知的優良傳統,自孔子的“學以致用”理論之后,各大思想家紛紛提出“經世致用”,強調要在實踐中增長學識。在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知行統一觀,肯定了我們的每一個認識,都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循環往復,并且他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教育和引導領導干部重視發揮實踐第一的理論觀點。鄧小平同志從改革的嘗試和實踐中,檢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進而提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且只能是實踐。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地方工作者只有將理論認識與實踐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高效地領導和帶領地方工作。這些都是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的豐富營養和方法指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寶貴的方法經驗。
3?結語
“第二個結合”是對建黨百年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具有近200年歷史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和5000多年獨特氣韻的中華文化相結合的原創性理論成果。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需要繼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寶貴資源,把握兩者“結合”的契合性,在互相成就的過程中,繼續探索兩者“結合”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72.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王增福.“兩個相結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6(05):110.
[5]習近平考察朱熹園談文化自信: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23/c_1127243217.htm,2021323.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72.
[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11.
[9]鄧小平南巡講話(全文)[EB/OL].共產黨員網,https://news.12371.cn/2016/01/21/ARTI14533426746741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