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儀
摘?要:高校社區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有利途徑。伴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逐步體現,這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結構優化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社區思政育人為例,對目前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明確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的實際意義,并探究高校社區思政育人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社區;社區思政;社區育人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8
一個國家和民族想要長久發展,其根本力量源自文化自信。將思政文化學習植入高校社區,結合社區文化的場域特征,將“黨建文化、思政文化、專業文化和傳統文化”等4種文化融入社區建設中,在高校社區內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滲透,合理打造社區思政育人軟實力。
1?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存在的問題
1.1?定位不清晰
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社區思政育人工作定位模糊,責任意識不明確,僅停留在社區管理層面,沒有具體地施行思政育人的舉措和行動,很難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1.2?隊伍不完善
高校社區的主要工作者是輔導員團隊,由于輔導員負責的學生事務繁雜,專業教師參與率低,導致高校社區思政育人工作缺乏有力的師資隊伍。社區思政育人需要上下一盤棋,需要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共同參與,僅依靠輔導員單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
1.3?工作單一化
大學生群體作為思想超前、思維活躍的典型群體,他們追求文化傳播和活動形式的個性化。當前眾多高校雖意識到社區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卻忽略了思政育人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依舊照搬以往單一的教育方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很難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2?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研究意義
基于“課程思政”所倡導的“德育為本?學科并重”的教育理念,深入開展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問題研究,積極開展社區化思政育人路徑探索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課題,這對于優化我國人才結構,提升畢業生素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2.1?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系統建設時期,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推動下,思政教育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才有了現在我們熟知的“課程思政”和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機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思政教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構建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新路徑不僅拓寬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空間,開辟了思政教育的新途徑,還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理論體系。
2.2?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學生社區是大學生生活的大環境,也是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晴雨表。學生社區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化思政育人有效加強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建設,并進一步發揮社區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品格塑造和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實踐路徑
3.1?黨建引領,健全社區管理機制
高校社區化思政育人要緊跟黨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這不僅表明一體化建設的亟需性,更意味著一體化對于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的重要性。大學社區作為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領域,建立健全社區管理機制,完善思政育人策略,組建專門的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優化原有的教師力量,在社區場域內成立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通過文化社區、平臺社區、品牌社區、學風社區幾大社區的構建重塑學生社區管理教育體系,建立社區化育人的體制機制,明確社區思政實踐育人各部門、各主體的職責,加強部門之間溝通、協同、聯動,從而形成政校行企協同育人的合力。
3.2?多元協同,打造全方位社區平臺
社區化思政育人建設也有賴于平臺的支撐,而平臺的建設要以政校行企協同為橋梁,以“四個文化進社區”作為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從黨建、思政、專業、傳統四個維度出發,全方位建設大學生社區思政育人線上線下平臺。涵蓋思想引領、行為養成、文化浸潤、服務育人、網絡教育、創新創業六大類。其中,思想引領平臺承接組織育人功能,行為養成平臺承接管理育人、實踐育人功能,文化浸潤平臺承接文化育人功能,服務育人平臺承接服務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功能,網絡教育平臺承接網絡育人功能,創新創業平臺承接科研育人功能,形成融學生思政教育、素質培養、創新創業、社區服務和文化建設為一體的全方位思政實踐育人平臺體系,為學生思政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載體,實現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體系的無縫銜接。
3.2.1?突出黨建中心地位,建立社區思想引領平臺
(1)成立學生社區黨支部。成立以區域劃分為單位的學生社區黨支部。與各二級學院行政隸屬的黨支部組織協同,形成網格化全覆蓋管理機制。黨建教育貫穿社區生活全過程、黨建文化人人參與,從時間、空間和人員3個維度夯實黨的基礎建設,確保黨組織的思想領航和價值引領全覆蓋。
(2)設立輔導員社區工作站。設立以推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為目標的輔導員社區工作站。工作站立足社區場域,面向全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務工作,由學生工作部每年組織遴選和驗收。輔導員社區工作站需根據思政育人和文化建設要求組建工作團隊,團隊成員選用要充分考慮組成的結構和專業方向。
3.2.2?創新實踐育人模式,打造社區行為養成平臺
(1)建設多功能文化食堂。以學校后勤規范化改革為契機,創新合作經營模式,不斷完善多功能文化食堂育人功能,引入社會企業全額投資建設,合力建成整合閱讀區、演講臺、報告廳、社團集體活動區等多功能空間,打造黨建空間、舞臺區域、多功能閱讀書吧、涂鴉作品展示平臺等多種育人載體,將閱讀、會客、學生交流、學生文化活動引入食堂,形成多功能的思政育人平臺,實現了單一建筑空間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建設大數據生態文明素質培養平臺。以“互聯網+”大數據系統為依托,建立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系統。該系統由智能投放平臺、積分激勵與素質教育平臺等4個子平臺組成。學校以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主導,創新工作載體,形成以培養學生行為素質為主的思政育人平臺。
3.2.3?形成文化育人效應,建設社區文化浸潤平臺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打造文創館、國學館、紅色觀影館、社區書吧等,將思政育人融入學生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人育人,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文化育人成效,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獲得感,從而解決思政工作和業務工作“兩張皮”的問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3.2.4?加強自我管理教育,打造社區服務育人平臺
(1)建設“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從服務育人的角度出發,在社區高標準地建設學生“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打造面對學生一線、一站式管理服務平臺,探索和構建新型、符合高校社區管理與服務發展方向的大學生社區服務中心;打造融合學校管理與服務、信息集散和利用、學生各類校園社區事務、校園安全應急、學生綜合服務與管理、教學管理、心理咨詢等與學生需求息息相關的綜合性高校社區服務場所,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能力。
(2)建設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中心。在學生社區開設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中心,配備有咨詢室、測評室、沙盤室、音樂放松室、團輔室等功能完備、儀器運行良好的功能室。依托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開展各類心理健康輔導活動,學生在社區內就可以接受心理咨詢服務,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2.5?構建網絡協同模式,打造社區信息育人平臺
為提升網絡思政育人的精準性,加強網絡思政育人力度,構建社區化思政育人網絡協同模式,借助易班平臺,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組建強有力的易班教師和學生干部,形成易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力打造矩陣式、全覆蓋的網絡思政實踐育人新格局。以易班為網絡思政場域,匯集了眾多網絡思政教育素材,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活動,切實推動學校網絡思政教育成效并優化了各項工作管理。
3.3?全程泛在,創設品牌社區常規化
依托社區化育人的平臺體系,在各類平臺開展“5+N”品牌社區思政實踐育人活動,即以德智體美勞5個主要維度開設品牌系列活動,N個一般活動相配套。通過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把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活動設計中,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內容,創新活動載體,確保育人效果。5項常設品牌活動為學生必須參與的思政實踐活動,N項一般活動作為學生選修參與的思政實踐活動,形成思政實踐全方位活動育人格局。如此一來,以品牌主題活動為引領,在學生社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高校社區思政育人有效機制。
同時,從學生興趣出發,豐富課余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我價值感,進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的系列活動:技能培訓、“勞模大師”進校園、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在社區開展因地制宜的體育活動:平板支撐挑戰賽、樓棟定向越野專項賽、緊急逃生演練競速賽等,廣受同學們的好評;為陶冶學生情操,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包括校園十大歌手、合唱比賽、舞蹈比賽、主持人比賽、書法繪畫展覽、美術展覽等;為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提升宿舍之間的凝聚力,學校通過舉辦宿舍勞動文化周活動,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宿舍服務管理中,通過宿舍清潔技巧大比拼、宿舍收納大比拼、宿舍環境設計大比拼、新媒體展示、空間設計和宿舍走廊文化設計競賽等,讓同學們在宿舍里找到家的感覺,實現文化浸潤。
3.4?科學評價,關注學生發展全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區化思政育人的成效可以從學生的發展曲線中得以體現,因此,高校社區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考核機制,以構建社區化思政育人的客觀評價體系。借助大數據全面紀錄學生在校的成長軌跡,生成“大素質教育成績單”,對學生的綜合成長全面記錄。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延伸、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推進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相促進,助力學校立德樹人,為學生在校期間打造一份課業成績之外的“大素質教育成績單”,全方位評價學生的素質發展,形成每位同學在校期間的“成長軌跡”。
4?結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課程教學,而是多途徑多方面。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大學生活社區作為高校第一課堂的延伸,承載著學生學習、生活、交流、成長的重要任務。為更好地迎合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需求,發揮思政育人的積極作用,高校社區應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協同各專業課老師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把學生社區化思政育人建設緊密對接辦學目標、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充分發揮社區思政育人功能,形成集“思想教育、生活服務、行為養成、素質提升、文化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高校學生社區。
參考文獻
[1]黃華,張勇.教育場域視野下黨史學習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1+3+N”模式研究[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3):5055.
[2]王肖風,何靜.高校學生社區育人模式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04):8688.
[3]劉潤.論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空間育人功能的拓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04):108111.
[4]王劍.新時代社區思政教育問題分析與有效性提升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1,(01):155156.
[5]王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區育人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01):5861.
[6]安沛.淺析高校學生社區育人工作對和諧校園構建的意義[J].長江叢刊,2020,(21):128129.
[7]錢玉婷,王昊川,解泉華,等.高校“五微+3+X”學生社區育人創新模式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0,(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