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靖權
摘?要:法治鄉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農村用電安全是法治鄉村的重要保障。在農村,因為觸電而引起的法律糾紛,法律主體基本上是居民與供電公司。如何健全專業管理、實現農村用電安全是供電公司和鄉政府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首先舉例分析了相關農村觸電糾紛案例,闡述了農村居民用電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強專業管理、實現農村用電安全的對策,希望為減少法律糾紛,提高農村用電安全管理工作尋找優化路徑。
關鍵詞:農村;法治;安全;糾紛;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47
1?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的法治意義
1.1?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了案例與經驗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提到了做好農業發展基層基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以自治、法治和德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體系,以促進城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農村用電安全,對于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至關重要。由農村用電引起的諸多法律糾紛,體現了農村群眾迫切需要公平正義,也在諸多案例中為現實案件提供了審判依據,從而促進了鄉村法治的發展。
1.2?解決農村用電安全糾紛能有效緩解法治鄉村建設中產生的矛盾
2018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要求依法穩妥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為鄉村振興提供法律支持。表明了司法化解鄉村糾紛重要性。法治鄉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時代背景,以提供鄉村“有效治理”為歷史使命,提倡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權利的制約、規范農村事務的運行,努力維護村民的權益。農村用電的法治完善對緩解農村居民矛盾,促進鄉村法治現代化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1.3?農村用電安全的法治建設是推進法治鄉村、和諧鄉村的重要環節
要實現農村用電的安全與規范管控是一項長期且艱苦的任務與工作。農業供電安全性對村民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更是農業未來經濟增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所以,加強鄉村電力專業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農業供電結構出現了巨大變化,電力相關部門應主動研究新的農業用電安全管理工作辦法,努力實現觸電傷亡事故零出現,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用電安全,為農村用電安全提供保障。農村用電安全的法治建設是推進法治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環節。
2?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的現狀
法治的推廣和傳播,農村居民的權益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他們不再局限于協商和私了,而是更加積極地尋求司法救濟。由于當前關于農村用電安全的司法適用現狀存在著諸多難題,因此,必須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維持社會秩序,化解糾紛,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本文通過舉例分析3種較為常見類型的觸電案件,反映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的現狀。
(1)法院在審理私設亂接觸電案件時,通常會根據供電企業是否履行了基本義務來判斷其是否存在過錯。
原告吳某訴稱,2013年5月27日晚原告之夫去田壩抽水,抽水后在22時許,在給微耕機充電時觸電死亡。被告供電企業雖然在各家各戶安裝漏電觸電保護裝置,但原告丈夫鄭某觸電后,漏電觸電保護裝置并未起動,致使原告觸電死亡。法院認為,《電力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申請新裝用電、臨時用電、增加用電容量、變更用電和終止用電,應當依照規定的程序辦理手續”、第六十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電力運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電力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結合本案事實和證據,用戶鄭某臨時用電,未經規定程序辦理手續,私自搭接線路,以致發生觸電死亡,用戶鄭某自身存在過錯,被告做到了宣傳、普及用電安全教育,電力設施符合相關規定,電力運行正常,在此次事故中無過錯。不承擔賠償責任,本案裁定駁回原告吳某的起訴要求。審判實踐中,由于供電企業以電能故意侵害他人的情況幾乎為零,法院在觸電案件中認定供電企業過錯時,多以其是否盡到基本的義務進行判斷。法院在判決中認定:“被告在全縣各鄉鎮進行了大量安全用電宣傳工作,聘請農村電力安全義務宣傳員,普及農村安全用電知識。并且電力設施符合相關規定,電力運行正常,在此次事故中無過錯,因此不承擔賠償責任”。
(2)做好用電設備運行維護工作是用戶自身的職責,但農村居民往往不具備較強的安全管理意識。
原告劉某、陳某系受害人劉某某父母。2017年6月16日晚,劉某某3個小孩在家中玩耍,觸摸到室內破損線路,導致觸電傷害,兩歲左右男孩經搶救無效死亡,2名小女孩受傷,搶救后無大礙。原告認為系家中漏電保護器在劉某某小孩觸電時沒有及時斷電。作為被告在對用戶供電服務期間,對用戶漏電保護器有專項檢查權和維修的義務,被告怠于對原告漏電保護器檢查而送電。申請法院裁定被告應當承擔291004元的賠償,并承擔相關民事訴訟費用。用戶表箱以下包括戶內的供電線路的產權歸用戶,不屬于供電公司運營維護范圍。漏電保護器安裝和維護的主體為用電戶而非供電公司。原告主張其子觸電身亡與家中漏保器不工作存在因果關系,以及供電公司未盡到管理維護義務,該主張證據不足且無法律依據,依法不予支持,一審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原告不服判決予以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3)當供電設施上發生事故導致法律糾紛時,應根據供電設施產權歸屬確定責任
2008年10月30日20時許,趙某騎摩托車行駛至一私立中學附近時,撞在非機動車道電線桿拉線上,造成全身多處骨折,住院治療后鑒定為9級傷殘。后趙某以電線桿及拉線未設置任何警示標記,將私立中學和該市供電企業告上法庭,要求共同賠償其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各項費用共計41192.76元。法院在審理趙某訴私立中學和供電企業一案時認定,根據兩被告簽訂的供用電合同,線路產權分界點明晰,應由電力設施產權人-私立中學承擔賠償責任。觸電人身損害責任承擔的原則是,誰的產權設施引起事故發生,誰就承擔賠償責任。現實情況下,依據網改投資協議,按投資來確定產權歸屬。
3?農村用電安全糾紛存在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發現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的產生源于多方面復雜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來自于供電公司和農村居民兩個主要的法律主體:
3.1?供電公司宣傳力度的不到位
一是供電部門在安全用電的宣傳內容上安排不合理,宣傳的內容過于官方化與形式化,導致了農村居民的不理解。其次是宣傳內容缺乏實際案例,未能讓農村居民有危機感,也就不會去形成定期檢查老舊線路,舊電器的習慣。另一層面,供電部門在安全用電的宣傳方式和途徑上不夠全面,沒有充分考慮到現代鄉村居民的實際情況,沒有充分運用最新的自媒體傳播技術,嚴重缺乏視音頻、廣播等形式宣傳安全用電知識,還在以宣傳欄的形式進行宣傳,造成了宣傳效果并不理想的狀況。
3.2?供電公司管理與溝通不到位
供電公司部分電力設施安全距離不符合要求,未依法設立安全警示標志。由于電力設施巡視檢查和維護不力,未能及時發現可能危害電力設施或違反用電規定的行為,并督促其進行整改。部分電力設施產權不明晰,安全責任約定不明。
3.3?農村居民用電安全意識差
當前我國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居多,留守以老小為主,“空心化”較為嚴重。農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用電安全常識,許多老舊設備未能及時換新,線路設備安裝不合理。甚至于有些居民素質低下,無視法律規章制度,比如私自掛線用電、在架空線路保護區內釣魚、違章建房、放風箏、向電力線路投擲物體等引發觸電,未成年人擅自攀爬電力設施、進入配電房引發觸電,居民客戶私拉亂接等。農村居民的違法行為是農村用電安全問題出現的一大誘因。
3.4?農村用戶分散
與城區相比,農村的居民點是十分分散,并且農村不同區域、不同地段的用戶分布也是很不均勻,導致了電網線路的搭建困難與成本提高,加重了電力部門的經濟壓力。由于農村用戶分散,電力部門在管理農村用電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包括檢修和維護所有線路和設備,但由于技術人員不足和農村電網布局散亂,使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響。導致出現維護不全面、管理不到位的問題,部分線路或設備甚至發生了嚴重故障,也不能被及時發現,引起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故,從而發生法律糾紛。
4?農村用電安全糾紛的對策
4.1?供電公司需加大宣傳力度
審判實踐中,供電企業是否做好安全用電工作常被用來判斷其在觸電侵權糾紛中是否存在過錯。這也提醒供電公司,不論是從保障公眾用電安全還是從降低自身法律風險的角度出發,都應重視安全用電宣傳工作。供電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冊、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通過進村入戶、張貼通告、手機短信、剖析經典案例和放映宣傳片等方式,向村民們宣講相關法律法規和安全用電知識。
4.2?供電公司還需加強內部管理和對外溝通
(1)除了做好安全用電宣傳教育之外,不能僅僅是通知整改或者簡單勸告禁止了事,從承擔社會責任上講還應當從管理和服務角度,幫助或指導用戶解決安全用電問題。例如,對于事關用戶生產急用而用戶又無法解決的用電問題,供電企業應該從優質服務的角度給予技術上協助、指導、處理,而不是僅僅下發用電檢查通知書了事。如,農村養殖戶集中區,蔬菜大棚區、農田灌溉區等,用戶無力自行處理的,應給予及時指導,幫助他們架設規范的供電線路解決用電問題。
(2)明晰電力設施的產權歸屬。及時與用戶簽訂供用電合同,在合同到期后及時續簽,根據客戶的實際用電情況及時更新。并且在簽訂供用電合同時應明確產權分界點,妥善保存能體現雙方管理維護責任的書面憑證。加強電力設備產權分責合同的文件建設,制定格式合同,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妥善保管相關文件、合同等材料原件。
(3)如果發現日常巡視中存在安全隱患,應立即向責任人發出安全隱患通知書,并將相關情況書面上報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處理。對于供電企業設備,電力線路附近懸掛警示標志、標明電力線路保護區范圍,充分盡到法定告知義務;對高壓配電箱等具有高危險性的設備設施采取隔離或設置防護欄等措施;加強日常巡視管理,及時制止違法行為;對上報的維修、維護等按要求盡快處理。
(4)供電設備。要保證電力線路對地距離符合法律法規規程規定的高度,保證設備設置警示依法合規;對于與網絡線路、電視線路等弱電線路相鄰較近的高壓線路,要采取絕緣措施防范觸電風險;投保供電責任險,有效規避風險。
4.3?村電共治:排查農村居民的違規行為;解決維護不全面、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為了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推進鄉村多規協同,做到規劃適度超前建設,通過政企協同,全力抓好供電安全隱患整治。供電部門應該與村、鎮兩級政府加大農村供電隱患的聯合整改,尤其是對影響輸配電線路正常運行的各種障礙,如線路下新建魚塘、建房等安全隱患加大整治力度,以有效預防觸電事故的發生。
(1)通過政企協同,排除安全隱患:以湖南省株洲市某縣為例,由縣供電公司牽頭,縣電力執法大隊配合,全面開展專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按照要求逐家走訪摸排,對存在隱患的專變用戶進行整改督辦。并將相關整改資料、試驗報告等報縣人民政府備案。通過“村電共治”模式,建立“村電共治”與“一門式”公共服務平臺有機融合的工作體系,將配電設施維護及搶修聯動、安全隱患排查、電網建設規劃及環境維護等工作內容納入村務綜合治理網格管理平臺,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2)通過政企協同,提高辦事效率。2022年9月22日,國家電網遼寧錦州供電公司與當地縣、區級政府及鄉鎮政府簽署“村電共治”協議,以促進政企合作,實現雙贏。“村電共治”是一項重要的電力管理工作,旨在協助基層供電所和村政府共同維護農村電網。為此,該公司建立了四百五十個“1對N”業務聯絡群,實行了“資源共享、需求共商、業務聯合”的協作模式,使用電基本業務可以線上辦理,重點業務可以代理辦理,重點群體可以上門辦理,故障業務可以快速處理,從而讓農村客戶更加便捷地辦理“全業務一次都不跑”。使得農村居民們省心省力更省時,對故障的排除效率也就更高,精簡了流程和環節,村民們與供電公司和村鎮的聯系也就更緊密,同樣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3)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規范農村居民用電行為:政府方面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定期開展對供電部門用電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導與協調,并對其組織體系、實施進程及工作效率等進行實際評價,確保完成既定目標。政府需監督供電部門組織制定農村用電安全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措施,按照‘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原則落實農村用電安全責任。督促指導供電所與當地政府及居民村委簽訂共建協議,加強技術指導,加大對老舊電器和供電設施的改造力度。鄉鎮領導應積極參與農村用電安全工作,督辦多種形式的調查行動,激發各界主動性,強化農業安全用電管理工作,保護供電基礎設施,嚴厲打擊違章施工、非法亂批亂建、私拉亂接等危害安全用電的行為,確保電力建設的順利進行。
5?結語
用電安全問題是農村用電中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頂層設計下,鄉村振興的大幕已經拉開,法治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法律保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用電安全建立起一道堅固的防線,減少農村用電安全事故與法律糾紛的發生,是鄉政府與供電公司的重大責任。
參考文獻
[1]周雷.錦州啟動“社網共建”“村電共治”工程[J].農村電工,2022,30(11):3.
[2]劉連海.加強專業管理實現農村用電安全[J].科技風,2018,(03):168.
[3]譚靜.農村用電安全體系建設[J].科技展望,25(28):107.
[4]張帥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法治鄉村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5):3843.
[5]李牧.李麗.當前鄉村法治秩序構建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之道[J].社會主義研究,2018,(01):131137.
[6]楊宏.鄉村法治振興背景下農村法律援助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06):3436.
[7]賈念.淺析我國鄉村法治建設的完善路徑[J].法制與經濟,2018,(07):8182.
[8]何炯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法治建設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9,(08):5556.
[9]郭劍平.鄉村治理背景下村規民約民事司法適用的理論詮釋與優化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0,41(08):7986.
[10]楊景旭.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法治建設的實證調研與分析[J].南方農業,2022,16(10):145148.
[11]盧纓.鄉村法治建設中的困境與優化措施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21,23(02):1923.
[12]姚強.法治鄉村保障與地方經驗[J].中國律師,2021,(08):7375.
[13]陸春霖.情感認同視域下鄉村法治秩序的實踐路徑[J].管理觀察,2019,(23):7879.
[14]賈翠花.鄉村法治建設的路徑依賴與范示轉換[J].勞動保障世界,2018,(08):1.
[15]孫冕.新制度經濟學視域下的鄉村法治化困境解讀[J].商業時代,2010,(33):9899.
[16]賈崢.鄉村法治的結構變遷與秩序困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0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