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英明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內容提要:在漢朝人的觀念中,生與死是一種生存空間的轉化。漢朝人會將死者生前的物品放入墓穴中,希望死者能在冥界繼續生活。由此,死后生活成為人間生活的鏡像。漢代人做了種種努力,他們希望重生,途徑有兩個:一是上天成仙,一是重新回到他所眷戀的世界。
卡西爾曾指出:“在某種意義上,整個神話可以被解釋為……對死亡現象的堅定而頑強的否定。由于對生命的不中斷的統一性和連續性的信念,神話必須清除這種現象。原始宗教或許是我們在人類文化中可以看到的最堅定最有力的對生命的肯定?!盵1]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結束,它只是一種新生命的延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仙人觀念的表達才成為漢代繪畫的主題。而漢朝神仙思想的中心內容則是道教信仰。
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一座公元前4000年的墓葬里,在墓主人遺骸的兩側,貝殼排列成動物圖案,東側為龍,西側為虎,頭朝北,腿朝外。此外,墓主人腳部附近還有一個由蚌殼排列而成的三角形。巫鴻認為,由于“宇宙”以一種空間結構的形式進入人們的想象,而西水坡墓的三個圖案所構成的統一空間結構,將這一墓葬轉化為宇宙的縮影。[2]在繪畫方面,《人物龍鳳圖》(圖1)、《人物御龍圖》(圖2)等戰國時期的兩幅帛畫中也有龍的身影。在《人物龍鳳圖》中,一位女子側面站立,雙手捧著類似鳳鳥的動物,在鳳鳥的旁邊,一條龍形動物向上攀升。在《人物御龍圖》中,一位男子側面站立,雙手拿著韁繩;畫的上方為華蓋,三條飄帶隨風飄動;男子的腳下是龍的形象。龍的圖像在漢代繪畫中很常見,表達的意義有以下三種:第一,表示祥瑞;第二,作為升仙工具和神仙出行的工具;第三,起辟邪的作用。[3]其中,第二種含義能解釋龍的圖像在漢代繪畫中為何頻繁出現?!吨芤住で浴氛f“飛龍在天”[4],在古人的觀念中,龍是可以騎乘和馴化的?!俄n非子·說難篇》云:“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5]《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墓葬繪畫中龍的形象作為“引魂升天”之用,表達了人們對成仙的一種追求。葛洪《抱樸子》記載:“凡乘蹺道有三法:‘一曰龍蹺,二曰虎蹺,三曰鹿盧蹺?!饼?、虎、鹿盧三蹺是“通天”的工具。[6]

圖1 人物龍鳳圖31.2cm×23.2cm湖南博物院藏

圖2 人物御龍圖37.5cm×28cm湖南博物院藏
虎的形象與龍一樣,也有三種含義:第一,單純表現動物;第二,表示祥瑞;第三,表示辟邪,在此類形象中,虎的形象更多作夸張變形處理,更加威嚴恐怖?!短接[》引《風俗通》云:“墓上樹柏,路頭石虎?!拖裎坊⑴c柏。”[7]路頭放置石虎雕像可以震懾危害墓主的魍像。漢朝時期,人們相信虎食鬼怪,驅邪除魔,并引導人們成仙;而鬼怪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在那個時代,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是不會消散的,墓穴最容易被鬼怪侵入,虎的形象可以阻止鬼怪打擾墓主的靈魂。為了讓墓主升仙,墓葬繪畫都會有仙人御龍的形象,而虎形象的存在則是為了防止亡靈在飛升的過程中被鬼怪影響,也是成仙的工具?!度o黃圖》引《神仙傳·西王母傳》云,西王母幫助黃帝打敗蚩尤,“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圖”。在昆侖仙界中,虎更多地成為陪伴西王母的神獸。山東安丘董家莊漢墓西壁上描繪了這樣的場景:起伏的山峰間云霧繚繞,眾多仙禽異獸飛翔跳躍,腰生雙翼的仙人與龍、虎等神獸嬉戲。同時,騎虎升仙也是漢代人的理想選擇?!督故弦琢帧吩疲骸榜{龍騎虎,周遍天下?!?/p>
“結合圖像與文獻,可以認為漢代羽人肩負三項神圣使命,即:一、接引升仙,賜仙藥;二、行氣導引,助長壽;三、奉神娛神,辟不祥。”[8]在漢畫中,羽人的基本形象是人與鳥的結合。在陜西西安南玉豐村出土的青銅羽人,人物呈跪坐姿勢,雙耳極大,背部生有雙翅,雙臂彎曲,向前作撫摸姿勢。孫作云認為,兩漢羽人形象充滿人間情趣,脫胎于《山海經》,源于山東夷族系的鳥圖騰崇拜。[9]中央美術學院賀西林教授將羽人的形象分為四類:“第一類,人首人身,肩背出翼,兩腿生羽;第二類,人首,鳥身鳥爪;第三類,鳥首人身,身出羽翼;第四類,人首獸身,身生羽翼?!盵10]而在這四類中,第一類在漢畫中出現的頻率最高。上文提到的在陜西西安南玉豐村出土的青銅羽人就屬于第一類形象。以下是羽人經常出現的場景:第一,翱翔于天,與雷公等諸神一同出現;第二,出沒于仙境,與玉兔、蟾蜍等靈瑞一同陪侍在西王母或者東王公的周圍;第三,在祥禽瑞獸中嬉戲舞蹈。[10]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郝灘鎮新莽時期墓葬壁畫中出現了羽人向西王母敬獻物品的形象。在該畫中,西王母端坐在畫面左上方,兩位仕女坐在左右,右側仕女向前接過羽人進獻的物品,一位羽人在左側給西王母撐著華蓋。
伊利亞德認為,貫通宇宙的神圣突破點“是由一個‘開口’的象征所表現出來,透過這個開口,才使得一宇宙區域通往另一個區域成為可能(即從天上到地下、從地下到天上、從地下到底下世界)”[11]。門或者闕的圖像在漢畫中是用來隔絕或者統一人與地的。它既表示現世生活的終點,又表示來世生活的起點,生命的形式在此轉換。[12]在遠古神話傳說中,神可以在凡間來去自如,人也能成神。王子今在《門祭與門神崇拜》中論述:“傳說中天神境界的門戶,就是所謂‘天門’?!扉T’的神話是和對于‘天’的神秘主義觀念同時產生。”[13]《山海經》中記述,日月山是天界的樞紐,日月乃是天界神物,通過天門進出。“在漢代,人們普遍認為升仙是一種信仰,天門有三種含義:一種是星辰之名,一種是占卜的位置,一種是通往天堂的大門。漢朝道教的宗教信仰,認為人死后會有‘真死’‘托死’的說法。前者認為,死者生前修道有成,死后可以在‘太陰’境界修煉,完成生命形態的蛻變,再由天門進入仙境。后者認為,死者生前修為不足,作惡多端,必然會墮入地獄?!薄缎悸晌摹ふ卤砺伞吩疲骸罢孪膊。蚬黹T。消災,向地戶。求長生,向天門?!?/p>
在漢朝人的觀念中,生與死是一種生存空間的轉化,死者親人會將其生前的物品放入墓穴中,希望其能在冥界繼續自己的生命。他們希望可以重生,通過兩種途徑:一是上天成仙,一是重新回到他所眷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