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劉佳
【摘要】 目的 探究認知行為干預聯合胰島素泵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血糖控制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宜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2組患者均開展胰島素泵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干預輔助護理,比較2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后,2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各項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及認知行為干預聯合治療可對血糖血脂水平形成有效控制,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胰島素泵;認知行為干預;糖尿病;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5?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6-0103-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6.03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著糖尿病的發病率。目前糖尿病已成為威脅國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臨床癥狀以血糖水平升高為主,目前未研究出根治性藥物,因此多以胰島素穩定血糖水平為主要干預目標。治療過程中,受胰島素治療劑量的影響,易發生低血糖事件,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1]。胰島素泵與血糖監測系統的聯合應用,可在持續胰島素注射的基礎上對血糖水平實施動態監測,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波動幅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2]。認知行為理論主要通過改變患者的認知過程使患者情緒及行為得到穩定,改善患者行為缺陷,控制患者不健康行為方式,使患者保持健康的行為理念,提升自護能力,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接納治療[3]。鑒于此,本研究主要討論了采用認知行為及胰島素泵聯合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血糖控制情況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宜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46~71歲,平均(59.55±2.56)歲;病程1~26年,平均(10.99±2.66)年;體質量指數19~24 kg/m2,平均(21.68±0.69)kg/m2。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9~72歲,平均(60.59±2.58)歲;病程1~25年,平均(11.25±2.42)年;體質量指數19~25 kg/m2,平均(22.26±0.58)kg/m2。2組組間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知情并同意實驗;符合臨床針對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指標穩定。
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合并癥者;認知及精神障礙合并者;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家族糖尿病史者。
1.2 方法 2組患者均開展胰島素泵[華俠(深圳)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美敦力722]治療,以
0.5 U/(kg·d)為初始劑量對患者實施門冬胰島素[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50097,規格3 mL∶300 U]注射治療。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血糖動態水平,對干預劑量予以調整,并使總劑量控制在2.0~4.0 U/(kg·d)。持續治療3周。
對照組在治療基礎上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常規指導、用藥講解、疾病健康知識宣教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干預。(1)認知干預。信息支持:采用發放宣傳手冊、多媒體授課、展板展示等方式對患者實施健康知識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2型糖尿病病因、危險因素、危害性、疾病類型、相關指標及治療方法,同時告知患者血糖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此提升患者依從性。心理疏導:糖尿病患者常因疾病折磨產生消極、抵觸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并積極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告知患者穩定情緒的重要性,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相關治療;同時,護理人員主動細致地與患者溝通交流,采用鼓勵、支持等不同方式給予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傾述心理想法,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應耐心介紹既往糖尿病康復較好病例,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2)行為干預。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并發放《糖尿病飲食指導》手冊,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樹立健康飲食理念,鼓勵患者戒煙、戒酒,對低血糖相關注意事項予以指導,降低低血糖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身高、體質量和體力勞動強度,計算出每日需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并指導患者使用營養規范軟件計算每日食譜中主、輔食所含熱量,進而確定蛋類、肉類、蔬菜等食物的每日攝取量;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根據自身飲食愛好,通過食品交換份法制定一周的菜譜,便于患者在同類食物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用,叮囑患者少食油炸、辛辣、高糖分等食物,每日至少飲水1 500 mL,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患者每半年回醫院復查一次,醫護人員根據患者體質量和體力勞動強度進行適當飲食調整,提高飲食干預效果。運動干預:患者可根據自身心肺耐力水平進行持續快走、跑步、游泳和有氧操等,40 min/次,3次/周;運動前應熱身5~10 min,避免腿部抽筋等;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彈力帶遞增負荷運動,每次進行5~10組涉及全身肌肉群的動作鍛煉,每一肌群包括2組運動動作,每組運動結束后進行拉伸活動,50 min/次,3次/周;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在進行彈力帶運動時配合正確的呼吸方式,并根據患者個人情況調整負重;若患者能輕松完成某一負重下的肌肉群運動,則應回醫院重新進行運動測試,以增加負重,達到體育鍛煉的效果;若患者運動受年齡、身體狀況等限制,可調整為30 min/d的簡單運動,比如做飯、打掃衛生、上下樓梯、打乒乓球等,通過日常活動達到所需運動量。護理人員應仔細叮囑患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提高患者對胰島素的重視程度,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使用家用血糖儀檢測血糖,一旦發現血糖水平異常,應及時告知護理人員調整胰島素用量。
1.3 觀察指標 (1)血糖控制效果。分別于干預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以5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取上層清液待測,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患者FBG、2 h PBG和HbA1c水平。控制目標為FBG水平介于4.4~7.0 mmol/L,2 h PBG水平介于4.4~10.0 mmol/L。(2)血脂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后,儀器檢測患者TG、TC、LDL-C。(3)自我管理能力。根據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diabetes self-care scale,DSCS)評分標準對2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共包括5個維度,分別為規律鍛煉、遵醫囑用藥、飲食控制、足部護理、預防及處理高/低血糖,共26個條目,每條目1~5分,分別代表“完全沒有做到”至“完全做到”,量表總分為130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4)生活質量。根據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評分標準對2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共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及軀體功能,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各指標水平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血脂各指標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比較 干預后,實驗組各項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
較 干預后,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病發率較高、存在遺傳傾向的代謝性疾病,在臨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位居第3位,對機體危害性較大,隨著疾病進展,易引發腦血栓、腦血管病變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為降低2型糖尿病疾病進展及血管病變等風險,臨床以控制血糖水平為主要治療目標。針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臨床主要采用胰島素注射方式穩定血糖水平、降低血糖波動風險,但由于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及社會行為,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為提升治療效果,臨床多采用護理予以輔助干預。相關研究發現[5],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治療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相比傳統胰島素治療,使用胰島素泵能夠減少胰島素用量,并且能避免患者在餐前發生低血糖癥狀。
本研究中采用認知行為干預聯合胰島素泵輔助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2組間FBG、
2 h PBG、HbA1c、TG、TC和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FBG、2 h PBG、HbA1c、TG、TC和LDL-C水平均較干預前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實驗組各項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指標及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認知行為干預聯合胰島素輔助治療可從主要誘因上進行分析并實施干預,通過此種方式更易控制血糖水平,可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分析其原因,認知行為干預由疾病誘因實施干預,通過改變患者相關認知,使患者行為缺陷得以改善,幫助患者建立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關系,使患者明白胰島素泵的作用和好處,進而提升患者健康理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在認知行為干預過程中,通過飲食、運動方面的干預,不僅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還能讓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改變不利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使患者自控能力得以提升,更易于患者采納健康行為進行積極主動的治療,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6]。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及認知行為干預聯合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郭麗婷,葛煥琦,高志紅.達格列凈對使用胰島素聯合利拉魯肽或沙格列汀治療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影響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27(5):343-346.
[2] 楊芳,檀增桓,韋志坤,等.碘131聯合胰島素泵對2型糖尿病伴發甲亢患者炎性因子和甲狀腺功能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20):3951-3955.
[3] 董宗美,婁培安,張盼,等.認知行為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27(10):749-754.
[4] 李會娟,田田.瞬感血糖儀與胰島素泵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17(2):109-112.
[5] 陳文珍.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臨床效果及對患者心理波動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6):3734-3736.
[6] 高美華.標準化護理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患者血糖水平及并發癥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27):3890-3891.
(收稿日期:2023-11-03)
作者簡介:汪娟,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