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清 李吉英
(濱州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濱州 256603)
人口因素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來看,濱州市人口與經濟兩系統存在諸多問題。正確認識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分析影響濱州市人口質量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以及人口和經濟各子系統之間存在的問題,客觀合理地處理好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首先,本文充分剖析了濱州市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現狀,并結合濱州市自身特點,本著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從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服務四個方面選取人口發展相關指標12個;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水平、經濟活力四方面選取經濟發展相關指標12個,兩者共24個指標,構建人口和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其次,通過相關模型測算得出2011—2020年濱州市人口與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數值;最后,結合測算結果分析,提出濱州市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結論與建議。

表1 人口和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濱州市2011—2020年數據,采用對比分析、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借鑒地理學、人口學、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對濱州市人口發展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并結合全省、全國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數據測算先采用組間極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再利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權重(見表1)。
(1)標準化處理
為取消各指標量綱差異,本文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標準化:
逆向指標標準化:
式(1)(2)中:Xij為i年第j個指標的原始數據;Yij為其標準化后數值;minXij和maxXij分別為各原始指標數據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i=1,2,3,…,10;j=1,2,3,…,12。
(2)熵值法確定權重
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本文采用熵值法先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和信息熵冗余度,再分別計算人口和經濟發展系統的各指標權重,公式如下:
第j項指標信息熵:
式(3)中:n=12,m=10;。
指標權重:
(3)綜合指數計算
綜合指數代表人口和經濟發展系統的整體發展水平,其值為各指標標準化值的加權求和值,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5)中:Fm為綜合發展指數,Wi為各項指標的權重,Xi為人口和經濟發展指標的標準化值;n為各系統指標數量,n=12。
(4)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Coupling)是對軟件設計中的模塊間關聯程度的度量,反映模塊之間的依賴關系,模塊間聯系越多,其耦合性越強,同時表明其獨立性越差。在測度兩個或多個系統間協調關系時,常借鑒相關耦合度模型。在參考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確定人口和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度模型如下:
式(6)中:F1、F2分別為人口和經濟綜合發展指數,C為人口發展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的耦合度。0≤C≤1,其值越大,系統之間耦合度越大,系統發展越有序,各要素之間相關性越密切。耦合強度等級劃分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度等級劃分
(5)耦合協調度模型
為定量分析兩系統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好壞,本文良性作用的大小借鑒耦合協調度模型進行測度,其表達式如下:
本文認為,人口發展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地位同等重要,故α和β均取值0.5。
耦合協調度D和耦合度C取值一致,介于0~1之間;其數值越大,表示兩系統越協調。借鑒相關文獻研究,本文將人口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劃分為協調發展型、過渡型、衰退失調型三大類,其協調程度又細分為10個層次。本文借用模型(1)~(7)對濱州市2011—2020年人口和經濟發展指標進行處理與測算,測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濱州市人口與經濟發展系統相關模型測算結果
2.1.1 人口數量與質量變化
人口數量從總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三方面衡量;人口質量從高中入學率、普通高校在校人數和文教衛生科學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例三方面測算。
從濱州市2011—2020年相關指標數據可以看出:人口數量上,10年僅增加16.86萬,人口總數偏少,在山東省16地市中居第14;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動較大,除2014年“單獨二胎”和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影響稍有偏高外,整體生育率水平都偏低,2019年降為5.19‰,2020年更是低至1.08‰,持續的低生育水平將導致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從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來看,濱州市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 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5.95%,高于全國(13.5%)、全省(15.13%)平均水平。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5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8個百分點,15歲及以上受教育平均年限為9.24年,低于全國(9.91年)、全省(9.71)平均水平;高中入學率在53.36~59.39,此外,濱州市高等學校偏少,高校在校生偏少,全市人口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2.1.2 人口結構演化
本文人口結構選取社會就業人員比重、人口性別比和城鎮人口比重三個指標。濱州市社會就業人口比率10年間持續下降了11.38個百分點,2011—2017年,就業率較全國就業人口比率低,較全省平均水平稍高;2017—2020年,三者就業人口比例相似。2020年,濱州市城鎮新增就業3.64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2.6%;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有1.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8%,均低于目標范圍。濱州市人口性別比近10年均為101~102,與世界平均水平(102)近似,屬于人口性別比的合理值范圍。
2011—2020年,濱州市非農業人口比例由36.7%變為48.7%,上升了12個百分點,非農人口比例偏低。2020年,濱州市城鎮人口比例高達58.97%,位于全省第9,低于全國(63.89%)、全省(63%)平均水平。
2.1.3 人口服務狀況
本文人口服務狀況評價采用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擁有量、城鎮登記失業率和人均財政支出水平三個指標。從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擁有量來看,從2011年的55人增加到2020年的73人,呈緩慢上升趨勢。濱州市和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近,可見濱州市醫療衛生條件居于全國、全省中等水平。從濱州市2011—202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來看,其值在1.8~2.7,失業率較低,2020年為2.5%,低于全國(4.2%)、全省(3.1%)平均水平,就業狀況良好。2011年人均財政支出為5285元,至2020年達到11257元,十年增長約一倍。總體來看,濱州市人口服務水平較高,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為人口-經濟系統的有序發展提供了較大助力。
本文經濟系統發展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水平和經濟活力四個層面、12項指標進行分析測評。
2.2.1 經濟總量
本文經濟總量的衡量指標選取地區生產總值、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三個較有代表性的指標。整體來看,濱州市經濟總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地區生產總值2011年為1845.11億元,2018年上升為2640.52億元,增幅較大。第二產業增加值增幅較小,第三產業增幅較大,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521.37元增加到2020年的1243.40億元,翻了一倍多。2020年,濱州市經濟總量在全省16地市中居于落后水平: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全省第13;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居全省第12。但總體來看,經濟總量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略有下滑,其他年份都呈不斷上升趨勢。
2.2.2 經濟結構
三大產業增加值占比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結構特征的反映率較高。近年來,濱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逐漸上升,從2011年的36.8%上升到2020年的49.58%,上升了12.7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逐漸下降,從2011年的51.74%下降到2020年的40.73%,下降了1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變化較小,下降平緩。產業結構逐漸由“二三一”轉化為“三二一”模式,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2.2.3 經濟水平
本文經濟水平測評選取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個指標。從人均GDP來看,2019年、2020年分別為62639元和63915元,除2018年大幅度下降之外,2011—2018年均呈逐漸上升趨勢,由48326元增加至67405元;2013年起,濱州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差距逐漸加大,差值由115元增至8236元,2018年最高至8862元。由此可以看出,濱州市位于山東省末端,經濟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2019年之前,濱州市人均GDP均高于全國人均水平,2011年高出17518元,2018年高出7813元;2019年、2020年則低于全國人均水平,差值分別為2895元和6163元。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來看,濱州市從2011年的12181元增至2020年的28274元,數值增加了一倍多。但從全省16地市來看,2020年位于第9,處于中等水平。2015—2020年,濱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人均消費支出差距較大。
2.2.4 經濟活力
本文經濟活力選取GDP增長率、第二三產業增長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四個指標。從GDP和第二三產業增長率來看,近十年整體呈下降趨勢,經濟發展活力不足。GDP從2011年的12.6%下降到2020年的3.7%,下降了8.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從15.5%下降到3.1%,下降了1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11.1%下降到4.4%,下降了6.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760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8062元,增加了42044元。表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技術、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
本文借用式(1)~(5)人口與經濟綜合發展指數。2011—2020年,兩系統綜合發展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2014—2019年,人口發展指數均高于經濟發展指數,2020年有所下滑。經濟發展指數介于0.3329~0.6565,整體發展水平偏低;人口發展指數介于0.1848~0.7399,2014年起處于較高水平,高于經濟發展指數,增長速度較快。濱州市高校數量較少,在校學生數偏少;城鎮化率2020年為48.7%,從全省來看水平偏低。2020年,GDP總量居全省第12位,人均GDP居第8位,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偏低。
由式(6)、(7)分別測算濱州市2011—2020年人口與經濟發展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見表3)。整體來看,濱州市近十年來人口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度基本無變化,其值均介于0.4789~0.4995,處于中度耦合狀態,人口與經濟發展處于磨合階段,兩系統逐漸相互促進,但耦合作用力較弱,耦合關系不夠穩定。
2011—2020年,濱州市人口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D值在0.4672~0.8071,耦合協調關系不斷優化,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有所提高;兩系統耦合關系在2010—2013年處于過渡型,D值在0.4672~0.5837,兩系統由瀕臨失調轉為勉強協調;2014年起,D值均在0.7035以上,2019年達到0.8071,兩系統由初級協調轉為中級協調。經濟系統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發展較為明顯,經濟總量和經濟活力略顯不足。人口系統發展水平雖略高于經濟系統,但發展速度近兩年有所下降,人口數量、結構和素質變動不大。總體來看,今后濱州市在發展經濟,特別是提高經濟活力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人口素質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濱州市2010—2020年人口與經濟發展相關指標測算,從發展綜合指數、耦合度、耦合協調度三個角度系統分析,得出人口與經濟兩系統發展的演化特征。總體來看,近十年來,濱州市兩系統綜合發展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發展水平偏低,人口發展指數略高于經濟發展指數;人口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度基本無變化,處于中度耦合狀態,人口與經濟發展處于磨合階段,耦合關系不夠穩定;耦合協調關系趨于優化,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有所提高,兩系統由瀕臨失調轉化為中級協調。
由此,濱州市應不斷提高人口與經濟耦合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質;優化產業結構,扶持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加強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因地制宜地發展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