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蘭蘭 桑君
(1.濰坊市濰城區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中心;2.濰坊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1061)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的產業或增長點的動態過程。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于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實現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為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強調促進產業融合;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出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播,建設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制度和政策的支持為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旅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度、實現路徑、發展模式及對策等,在研究文旅融合度方面,很多學者通過建立指標體系,運用數學模型進行測算分析,趙嫚、王如忠提出了文旅產業融合的“雙循環”動力機制,構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定量測度和分析31個省份文旅產業融合水平,并提出發展策略[1];徐飛、李彬利用耦合模型對遼寧省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態勢進行測度[2];張麗軍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山東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研究[3];汪永臻采用耦合度模型對陜西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進行實證研究[4]。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發現,當前對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濰坊市為研究對象,以2016—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關數據為基礎,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文旅產業的耦合關系及發展趨勢進行測度與分析,為促進該市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提供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擁有世界風箏都、國際和平城市、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等國際文化品牌。濰坊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有近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東夷文明核心區域、齊文化腹地、兩漢經學高地、南北朝佛教文化東方中心、明清海岱文學重鎮,千百年的積累沉淀,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文化資源。濰坊自然風光美麗多姿,生態環境宜居宜游,擁有一批旅游勝景,青州古城、東鎮沂山等馳名海內外。近年來,濰坊市在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22年底,全市擁有92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75個備案博物館、5個省級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區、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5個省級精品文化旅游小鎮、16個山東省精品旅游特色村、82個省級景區化村莊、1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6個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出臺《濰坊市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政策措施》《關于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文旅消費持續升級。
為了進一步促進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本文從產業融合的視角構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評價體系,以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時間序列數據為基礎,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這7年間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及耦合協調程度。
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考量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影響因素及數據的可獲取性,選取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10個指標構成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相關數據為樣本,研究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度情況。基礎研究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濰坊市統計年鑒》《濰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部分數據來源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網站。
2.2.1 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項指標存在量綱差異,需要運用極差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避免熵值計算過程中出現0或負值,本文統一加0.0001進行非負化處理。
式(1)中:yij是標準化后的數據,i代表年份,j代表指標,xij代表第i年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據,xjmin是第j項中的最小值,xjmax是第j項中的最大值。
2.2.2 確定指標權重
本文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具體公式如下。

表1 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指標體系及權重
2.3.1 構建產業發展水平模型
式(6)(7)中:m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指標個數,iF為文化產業發展水平,iG為旅游產業發展水平,iF和iG取值為[0,1],評價指數越高,代表產業發展水平越好。
2.3.2 構建耦合度函數模型
式(8)~(10)中:C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T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綜合評價指數,a+b=1,本文認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同等重要,即a=b=0.5,D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度。
本文根據D值大小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十個不同等級[5](見表2)。

表2 耦合協調度劃分等級標準
根據式(6)(7)對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得到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值,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值
根據式(8)~(10)計算及耦合協調度劃分等級標準,得到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及等級狀況(見表4)。

表4 濰坊市2016—2022年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及等級
3.2.1 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2016—2022年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值從0.0001到1.0001,發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7—2018年增速最快,增長384.04%,主要原因是公共圖書館總藏量增長迅速,2018年公共圖書館總藏量為725萬冊,是2017年公共圖書館總藏量442萬冊的1.64倍。
3.2.2 濰坊市旅游產業發展分析
濰坊市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在2016—2022年呈現高低起伏趨勢。2016—2019年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穩步上升,旅游總收入和總人數逐年增多,尤其是2019年旅游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急劇下降,同比下降64.24%,根據疫情防控相關政策,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旅游產品,關停旅游景區、文博場館等文旅場所,導致濰坊市旅游總收入同比下降44.53%,旅游總人數同比下降38.13%;2021年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同比增長67.31%,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旅游市場開始出現復蘇,近郊游、鄉村游成為“新寵”,假日旅游穩步回升;2022年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再次出現下降,同比下降62.07%,原因是受全國各地新冠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民眾出游意愿下降。
3.2.3 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2016—2022年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均未達到0.6,沒有到初級協調及以上等級,整體耦合協調度偏低。2016—2019年濰坊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逐年上升,2020年耦合協調度首次出現下降,2021年耦合協調度再次上升,2022年耦合協調度再次下降。2016年耦合協調度小于0.1處于極度失調,說明兩大產業發展處于極低水平,呈現不可持續的態勢;2020年和2022年耦合協調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與旅游產業出現大幅度波動有必然聯系。
從上述研究結論可見,濰坊市文化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有待改善,文旅融合質量有待提升。為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深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創新打造叫得響、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景觀和線路產品,對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等現有文化場館和文化設施進行適度開發,并增加旅游元素,開發新型旅游產品。實施“文旅+”戰略,促進“文旅+農業”“文旅+體育”“文旅+康養”等融合發展,實現文旅產業的跨界轉型升級。依托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文旅+農業”產業集群片區,利用青州花卉、壽光蔬菜、安丘牧業、諸城綠茶、臨朐薰衣草等資源,大力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于一身的創意農業;實施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以世界風箏沖浪錦標賽、全國帆船錦標賽、中國濰坊馬拉松比賽等重大體育賽事為契機,用好國際風箏沖浪基地、青州駝山滑雪基地、峽山網球運動基地、臨朐馬拉松運動基地、恒信薰衣草小鎮滑翔傘基地、臨朐嵩山淹子嶺滑翔傘基地,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以濰坊啟動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整合全市溫泉、鹽礦、山地、森林、鄉村、中醫藥等康體旅游資源,大力培育省級、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和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打造融旅游、養生、醫療為一體的康養產業集群。
確定濰坊市特色旅游品牌形象,推出旅游宣傳語和旅游產品統一標識,構建完備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識別系統。一是完善營銷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導、部門協同、企業聯手、媒體跟進的“四位一體”整合營銷機制,提升濰坊文旅整體形象;二是強化整體營銷,圍繞全域旅游,整合市域資源,策劃整體營銷方案,實施市域一體化推介,實現從景點營銷、產品營銷走向城市營銷、目的地營銷。以濰坊市精品旅游聯合會為平臺,探索建立市級、縣市和景區營銷合作機制,整合營銷經費和營銷渠道,開展捆綁營銷;三是強化精準營銷,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開展客源市場調研和旅游產品結構、旅游消費結構分析,編制客源市場精準營銷策劃方案,實現市場細分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專業化;四是創新營銷方式,重點建立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為主的國內營銷矩陣,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為主的海外營銷矩陣,構建網絡精準營銷體系,拓展客源市場,把口碑傳出去、把游客引進來。
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一是要加大對文旅產業的財政支持,建立長效資金保障機制,建設專項投融資平臺,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成立文旅產業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支持十笏園文化街區、坊茨小鎮、濱海休閑廊道、諸城恐龍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出臺支持文旅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文旅產業發展計劃,召開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文旅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三是持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充分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當好企業“服務員”,高標準建設精品旅游和文化創意項目,加強對重點文化旅游資源的統籌規劃和有機整合,奮力打造山東半島文旅一體化發展中樞、齊魯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