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伊麥爾旦·尼亞孜 孫云云 趙婷婷(通訊作者) 李萬克 賀開樂
(新疆科技學院 新疆庫爾勒 841000)
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對環境和可持續性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推動了社會對溫室氣體排放的關注和減排努力的加強。“碳中和”戰略在此背景下涌現,各國政府和企業旨在通過減少碳排放來實現氣候目標。然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資金的有序流動和綠色金融的支持,綠色金融成為引領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創新。
綠色金融的核心觀念是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領域,以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從發行綠色債券以資助環境友好型項目到設立可持續發展投資基金,這一范式為環保企業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然而,綠色金融的概念和實踐在學術界和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挑戰需要解決。
環境會計作為評估和揭示企業環境影響的工具,在綠色金融的背景下尤為關鍵。環境會計不僅是信息披露的工具,還是企業環境責任和可持續性的體現。通過提供可靠的環境數據,環境會計有助于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辨別潛在的環境風險,從而引導資金流向具備環境可持續性的領域。雖然環境會計在學術界和實際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綠色金融框架內的確切角色和影響尚待深入探究。
本文的目標是通過實證分析,研究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的影響。此外,還將考察環境會計框架在綠色金融實踐中的應用情況,以期為可持續金融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更清晰的理解。
在當前全球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帶來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例如水資源、空氣污染等問題。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逐漸意識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污染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處理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當今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并在探討此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金融、環境會計、低碳發展等一系列全新概念。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學者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陳子凡(2023)從多個方面分析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結合綠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石倩倩(2023)在研究中分析綠色金融背景下企業環境績效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從多個角度探析綠色金融對企業和環境績效支持的路徑,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傳統企業向綠色低碳企業的轉型;楊金朋、朱聰浩(2023)利用我國30個省份2007—2020年的數據,從實證角度驗證了綠色金融發展與碳排放相關的機制;習強(2023)從“雙碳”背景下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的機遇與所面臨的挑戰;代昀昊等(2023)利用雙重差分法考察綠色金融試點政策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得出了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后,債務融資成本逐漸上升,較高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能夠緩解綠色金融債務成本影響的結論。
綜合上述文獻分析可知,綠色金融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當今起著重要作用。上述學者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了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研究結果共同指出綠色金融在處理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加強相關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對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這些學者的研究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也為發展國家低碳經濟,早日實現“碳中和”做出了重要貢獻。
環境會計與綠色金融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環境會計在學術界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研究領域。在環境會計的研究方面,相關學者做出了以下研究。
張本越、高曉晴(2023)從制約機制、運行機制、效用機制和保障機制四方面分析了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緩慢的原因;楊赟(2023)探討了綠色金融與環境會計融合發展方向,以及金融機構綠色會計體系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王文爽(2023)在“雙碳”背景下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煤炭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煤炭行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與對策;宿婧(2022)通過分析得出綠色金融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產生的推動和促進機能,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建議;張穎(2021)基于“碳中和”背景,對高耗能、重污染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在“碳中和”背景下為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不斷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曹國俊(2021)從環境會計的特殊性與內涵方面歸納總結了環境會計的發展前景,以及金融監管機構對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幫助,從多角度、多方面探究了環境會計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碳達峰”目標對防范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的需要提出了相關建議。
綜上可知,環境會計與綠色金融不僅覆蓋了多個行業,還對這些行業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有益幫助。相關學者的研究普遍關注到我國綠色金融與環境會計發展緩慢的原因,還著重研究環境會計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方向。同時,研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與解決辦法,確保了環境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在本水電站面板堆石壩澆筑之前,必須通過碾壓試驗,從而為后期的碾壓施工提供合理的碾壓參數,確保面板堆石壩可以達到設計要求的壓實密度和孔隙率,在實驗過程中主要是對以下碾壓參數進行確定:
隨著國家對綠色金融與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特別是《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指導意見》等多部門政策的出臺,推動了國內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發展,為建立上市公司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奠定了基礎,使企業在經營中更加重視環境影響,并主動向社會公開相關數據與信息。
在綠色金融體系的影響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推動企業實施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經歷了分步驟、分批次的過程,使得環境信息披露的步驟更加明晰,披露主體逐步擴大,信息披露的內容變得更加透明。
在綠色金融體系的推動下,國內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得到了不斷完善,企業經營者逐漸認識到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程度。在此背景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逐步實現了更加科學、全面的原則。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以探究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領域的影響。向量自回歸作為一種多變量時間序列分析法,被用于研究不同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動態關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其運用于VAR(向量自回歸)分析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的影響程度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本文所構建的VAR(k)模型,其均值方程式為
筆者從相關官網整理得出相關數據,選取綠色債券發行量作為綠色金融指標,選取年碳排放量,并選取污染治理投資作為環境會計指標(見表1)。

表1 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表2 綠色金融與環境會計的描述性統計
綠色債券發行量的均值為3568.9817,標準偏差為1082.72034,表示在樣本中,綠色債券發行量的平均值為3569,且數據的分布相對集中,大多數值接近平均值。碳排放量均值為238.33,標準偏差為142.853,意味著樣本中的平均碳排放量約238.33,由于不同年度關于碳排放相關政策的不同,導致數據分布相對分散,標準偏差較大。污染治理投資均值為19344.83,標準偏差為27441.552,由于每年國家在治理污染方面的水平不同,導致數據標準偏差大,顯示出數據的變異性。
對于綠色債券發行量、碳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投資的ADF檢驗結果,本文采用1%顯著性水平來評估這些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表3為每個變量的ADF檢驗結果分析。

表3 臨界值為1%下的平穩性檢驗
由表3可知,綠色債券發行量、碳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投資的時間序列數據都顯示出一定的平穩性跡象,為進一步時間序列分析和建模提供了合理基礎。
在建立VAR(向量自回歸)模型時,本文先運用Eviews軟件默認的1階滯后階數,再通過Lag Length Criteria進行滯后階數對比,分析得知2階為最優滯后階數,得出的標準如表4所示。

表4 最優滯后階數
對表4進行綜合分析,在當前所分析的數據中,滯后階數為2的時間序列模型可能是最佳選擇。通過Eviews軟件進行單位根檢驗,最后得出2階滯后模型為穩定的。
根據圖1中VAR(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有效性檢驗結果可知,所有特征值的倒數都緊密分布在單位圓的內部,表明估計得出的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的影響所構建的VAR模型是平穩的。

圖1 AR根檢驗圖
由表5分析可知,Y1(碳排放量)聯合顯著的卡方統計量為182.6033,相應的P值為0.0000(拒絕原假設),說明碳排放量為綠色債券的格蘭杰原因。同樣,由表6分析可知,Y2(污染治理)投資的卡方統計量為1.038791,相應p值為0,可知Y2(污染治理投資)為綠色債券發行量的格蘭杰原因。

表5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表6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由之前平穩性檢驗結果可知,全部VAR(向量自回歸)模型特征根的倒數均落在單位圓之內,因此VAR(向量自回歸模型)是平穩的,可利用脈沖響應圖描述VAR模型中發生變化是對系統動態沖擊的影響。
圖2為24個時間期,每個時間期代表了觀測的不同時間點,而脈沖響應值則表示在每個時間期內,當一個變量受到脈沖(沖擊)時,污染治理投資變量的響應情況。以下是對這個脈沖響圖的具體分析。

圖2 脈沖響應圖
由圖2分析得知,綠色債券發行量對污染治理投資的脈沖響應從最初的負值逐漸減小并趨近于零,這種響應趨勢在更長的時間期內可能持續。污染治理投資對自身的脈沖響應呈現出一個短期正向響應,后趨于穩定。碳排放量對污染治理投資的脈沖響應在時間上逐漸增加,可能表明碳排放量的脈沖沖擊在更長時間內會對污染治理投資產生正向影響。
由圖3可知,在第一個時間期,綠色債券發行量對污染治理投資有較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綠色債券發行量對污染治理的方差貢獻逐漸減小。污染治理投資對自身方差貢獻大約為58.72%,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治理投資對自身的方差貢獻相對穩定,保持在較高水平。在第一個時間期,碳排放量對污染治理投資的方差貢獻為0。即碳排放量不影響污染治理投資的方差。然而,在后續時間期內,碳排放量對污染治理投資的方差貢獻程度逐漸增加并趨向穩定,表明碳排放量的影響逐漸顯現。

圖3 方差分解圖
通過分析2010—2020年綠色金融和環境會計指標的相關數據,本文運用描述性統計、平穩性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VAR(向量自回歸)及脈沖響應等實證分析方法,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由脈沖響應圖得知每一個時間段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的指標影響各不相同。隨著每一年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綠色金融對環境會計的影響逐漸趨于穩定。由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碳排放量、污染治理為綠色債券的格蘭杰原因,因此綠色債券的有效發展可以對環境會計的理論發展和環境會計在實踐中的應用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4.2.1 對綠色金融的建議對策
“碳中和”背景下,綠色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建議政府可實施針對綠色項目和環保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或關稅,可以降低企業在投資和經營綠色領域時的負擔,增加其投資意愿。為了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綠色項目,建議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專門的環保產業基金或貸款計劃。這些資金可用于提供低利率貸款,幫助綠色創業企業獲得資金支持。此外,建議政府鼓勵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于資助環保項目。同時,政府還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擔保,降低綠色債券的風險,吸引更多投資者。
4.2.2 對環境會計的建議與對策
制定統一的環境會計準則、標準和指南,幫助企業準確計量和報告碳排放、能源使用等環境數據,有助于提高數據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促進企業之間的比較和監督。支持環境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以便企業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報告環境數據。政府可以投資相關技術研發,提供數據共享平臺,減少數據收集和處理的難度,將環境會計數據納入金融決策中,鼓勵金融機構考慮企業的環境績效作為投資和融資的重要因素。制定激勵政策,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環境會計,例如給予環保稅收減免、碳排放權交易等政策,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建立環境會計的監督和審計體系,確保企業的環境數據真實可靠。政府和獨立機構可定期對企業環境會計數據進行審計,防止數據造假等行為。
綜上所述,政府應通過制定激勵政策和法規,在多個方面推動金融機構支持綠色項目和環保產業,從而實現“碳中和”目標。環境會計在“碳中和”背景下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上述對策和建議的實施,可以促進環境會計的發展,提高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認識,推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