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常星
泰國格樂大學國際學院,泰國 曼谷
2018 年以來,教育部圍繞教學質量問題要求各高校加強內涵式建設,促進學生學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學生學業評價成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1]。同時,隨著“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組織行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學習效果評價形式也由“課程考試”向“學業評價”轉變。[2]這個轉變意味著教育系統開始更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僅僅是課程考試的成績。學業評價現在更傾向于評估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多方面。然而,當前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較多采取的是學分管理與評定。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學生的整體性學業情況,不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高校學生人才的培養。
以L 大學為例,該校近幾年較為重視學生學業評價的發展,不斷進行了實踐探索。在實踐中使用了全面和多元化的學業評價方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側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創新思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L 大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本文旨在以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為例,進一步分析該校大學生學業評價實踐的基本情況,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推動高校學生學業評價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從評價方式上看,當前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每學期期中學業評價、每學期期末學業評價以及平時表現評價。期中學業評價占30%,由任課教師采用隨堂測試或者課程論文的方式進行。期末學業評價占60%,評價主要方式為:閉卷考試。平時學業評價成績占10%,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課程參與度、上課出勤率、平時作業完成情況等。就學生學業評價內容而言,評價內容側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寫作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例如,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期中和期末評價通常運用試卷測試或者論文寫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教師平時在課堂上也經常讓學生談論或者回答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但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思維的能力評價較少。從學生學業評價主體上看,當前評價主體是行政管理專業各科任課教師,學生自評和互評比例較小。就評價反饋來看,教師一般采取課程結束后以考試得分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反饋,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和反饋較少。
近幾年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初步取得了如下成效:第一,學生的基本學術能力得以保障。通過期中和期末等定期的學業評價,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和應用所學知識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學生的基本學術能力得以培養和提升。第二,課程參與度和出勤率有所提高。在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學業評價體系中,平時表現評價占據了一部分比重,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激勵了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程學習和活動,提高了他們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第三,學生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便于及時掌握。在L 大學的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中,期中和期末的定期評價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期中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在學期的前半段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期末評價則為教師提供了整個學期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便于教師掌握學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情況,為以后的教學改進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
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中仍面臨如下問題。
在評價方式上,目前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仍將終結性評價和量化評價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如上文現狀所述,期末成績的評價方式主要采取期末試卷測試、課程論文等。專業課期末測試一般采用閉卷考試,題目類型一般有4個,其中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等占較大一部分比例,這些類型的題目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雖然教師也會出少量的簡答題,1 ~2 道論述題,但是在命題時仍然注重對書本固有知識點的考核,較難評價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課程論文評價方式而言,任課教師一般出3 個左右的題目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一,用2 周左右的時間上交論文,學生在短時期內較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除此外,雖然教師也關注到過程性評價,但對過程性評價操作過于簡單且占比較低。例如,教師較多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參與度,但是對于作業質量的高低、課堂討論質量的高低關注度較低,因此采取期末閉卷測試和課程論文以及過于簡單的過程性評價方式都較難發揮出學業評價的應有功能,致使學生學業評價流于形式。
從學業評價主體上看,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業評價本應該由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多個主體進行,從而確保對學生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但目前該專業學生學業主要還是采取以任課教師評價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而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參與程度較低。尤其是很少采用學生自評或者學生互評的形式,學生缺乏自我評價和互評的機會,這也不利于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和互相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們只能被動接受評價結果。雖然自從高校實行課堂教學改革后有些教師適當增加了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但是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在整個學業評價中的占比較低,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這樣會導致學生較難獲得評價的話語權,限制了他們個性自由的發展,因此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消極、對立的情緒,不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業評價內容與高等教育目標密切相關,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從多個方面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學生學業評價內容也應包含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學科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評價。[3]但是從L大學行政管理專業評價內容看,仍然存在評價片面化的問題。例如,較多注重評價和考查學生專業知識,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作溝通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生的增值性能力卻關注不足。在這種評價內容引導下,學生只要認真學習書本知識、考前靠熬夜突擊等就可以拿到較高的分數,這顯然是與高等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不相符的。因此現有的評價內容較為片面,不利于全面評價學生學業的發展。
學生學業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進一步揚長避短,取得更大的進步。在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現行評價模式中,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后的最后一個環節一般采取的是向學生公布評價結果,教師主要采取分數的形式對學生學業評價進行反饋。學生依據此反饋結果獲取自己在班級里的排名。教師和學生并未對評價結果進行過多的交流和溝通,學生僅憑單一的分數較難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沒有辦法分辨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因而學生學業評價的真正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
針對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實施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的優化措施。
一方面實行多元化的考試形式。為了改變以往單純用試卷考試分數為標準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的方式,高校可以創造半真實情境下的學生評價活動。將學生置于半真實環境中去解決問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感覺、知覺、想象、推理等多種能力,有助于促進他們的多感官智能的協調發展[4]。例如,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可以利用本專業特點,讓學生通過舞臺劇、模擬政府制定政策、模擬非政府組織開展公益性社會服務活動、模擬公共管理談判等對學生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參與、討論、演講、小組合作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5]。例如,通過小組合作與答辯的方式,把行政管理專業一些課程按章分成幾個主題,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與章節相關的一個課題并向其他小組的成員作報告,然后通過答辯的方式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最后,其他組同學和老師依據小組答辯和課題完成質量給作報告小組同學打分。作報告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相互打分。
多元主體協同評價是提高學生學業評價質量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為了改變單一由教師評價學生學業的方式,可以適當增加教師之外其他主體評價的權重,評價主體可以包括任課教師、學生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等管理人員,不同的評價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助于得到更為準確和客觀的評價結果。從由教師評價為主適當向由學生評價為主轉變,應適當增加學生自評或者互評的比重。可以通過上文中提到的分小組完成任務和小組答辯等形式讓學生參與評價,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認清自身的不足,持續進行改進。除此外,還應適當增加輔導員、班主任等管理人員以及班級學生代表(宿舍長、班干部代表等)在學生學業評價中的比重,他們主要依據學生在學校和學院組織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進行評價。
學生學業評價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直接體現,多元化的評價內容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原有評價內容的基礎上提高增值性評價以豐富學業評價內容尤為重要。增值性評價在我國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它比較重視評價學生先前的學習與發展基礎與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和發展之后的“增加值”的分析。增值性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同時關注學生發展起點、發展過程和發展結果,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改進和進步。[6]L 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可以將增值性評價運用到本專業學生學業評價之中,第一,教師要轉變評價觀念,不能像先前那樣只以現在成績高低來評價學生,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背景各異,他們在德智體美勞上的發展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學業成績時應關注每名學生在其前后不同時間段上是否有進步。第二,通過增值性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轉變以往只憑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引導他們在重視學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升綜合素質的發展,從而取得更大的成績。
在對學生學業做出評價之后還應對評價結果做出科學研判,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管理部門和學生,從而規范引導學生發展。例如,要加強學生學業評價信息反饋機制。教師在將學生學業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的同時還需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對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予以肯定,對評價結果不太理想的學生指出不足。通過結果反饋,讓學生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改進不足。[7]與此同時,教師根據學生評價結果及時找出存在的問題,反思教學,調整教學策略,轉換教學方法,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學業評價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涉及高校改革創新的諸多方面,關乎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科學、有效的學業評價機制是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學生學業評價方式不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從提高學業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注重多元主體協同評價、提高增值性評價內容的比重、充分應用學業評價結果等方面優化學生學業評價,以此推進學生的改進和進步,從而推動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