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這為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指明了方向。當今隨著每年的畢業生人數遞增和就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就業難”“考研熱”等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現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要求和成長條件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對通勤、薪資待遇、上班環境、未來發展等較為關心。為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大學生應不斷強化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意識。在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中,專業是職業能力的核心要素,它對大學生學習和能力提升具有根本的指引性,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關鍵所在。因此,以專業能力為導向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專業認同是“大學生在了解所學專業基礎上,從情感上對專業產生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保?]大學生專業認同教育是提升職業能力的基本前提,是大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標,高校應從認知、情感、實踐三個方面強化專業認同教育。
(一)強化專業指導課程建設,加強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專業指導課程是大學生全面了解自我所學專業的基礎,其是了解專業發展歷程、專業發展現狀和未來就業趨勢的重要課程。我國本科階段以專業教育為主要模式,大學生畢業后所從事工作與所讀專業呈正相關性,因而專業指導課為他們的職業能力建設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一方面,讓專業課老師講授專業指導課。專業課老師本身就是學本專業,讓他們講授專業指導課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讓所學之人傳道所學之術能夠拉近老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距離,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力,提升專業指導課的課堂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分階段性設置專業指導課程。大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存在階段性特點,新生入校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大學生活,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處于茫然狀態,只有少部分同學明確專業目標和職業目標,有的同學不喜歡所學專業,甚至有抗拒或厭學的情況。大二、大三的同學對專業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對未來的發展或職業目標可能還存在不明確的情況,有的學生因職業目標不明確存在學習困難、游戲上癮等問題。因而專業指導課需要階段性進行講授,讓學生對專業從基本的認知到確定自我職業目標,圍繞職業目標不斷強化職業能力,提升自我綜合素質。
(二)強化專業指引,增強大學生的專業情感認同。專業指引是基于專業指導課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使他們從情感上接受和認可專業的價值和意義,并能夠付諸行動為提升職業能力做好準備。大學生對于專業的喜歡和認知存在淺表化現象,對于專業的深度和廣度了解不夠全面,很多同學在高考報志愿選專業時,選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此專業非自己所了解到或想象的專業,因為對專業的深度或廣度缺乏全面了解出現厭學情緒或懶學狀態,因而提高職業能力的首要條件是做好專業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工作。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因為主客觀因素對專業知識、專業領域、專業發展不甚了解,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老師在新生年級要側重做好專業的思想引領工作,引導學生明白每一類專業都有其系統化、專業化特點,要想搞清楚、弄明白專業發展是需要緊抓學習,既要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擇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3]輔導員思想做通了,學生領悟了,他們才能從情感上接受和認可,職業能力目標才能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三)強化朋輩群體影響力,提升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大學生朋輩群體的影響力是專業認同教育的重要資源,其能夠使大學生在愉悅、舒適、興奮等狀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朋輩群體的專業暗示、熏陶和感召,繼而激起大學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4]高校應充分發揮朋輩群體的影響力,積極邀請優秀學長學姐和校友就學習、社團、考研、求職等方面的經驗分享,引導他們樹立職業目標,認識到扎實的專業知識是通過不斷地進行專業實踐而獲得的。專業實踐能力是專業認同教育的目的和歸宿,朋輩群體的力量具有榜樣示范的功能,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目標并付諸實際行動,為畢業求職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職業能力是在特定的職業中,個人將知識、能力、概念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進而逐步培養起來的一種完成職業任務的能力,是對某類職業需要的各項能力的綜合。[5]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中培養的關鍵能力,是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內核。高校應以批判思維、系統思維、理論思維為著力點著重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
(一)強化訓練大學生的批判思維,注重他們的思辨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強調對觀點、假說、論證等持審慎的態度,在敢于反省、謹慎論證的科學邏輯下尋求思想、制度、技術等方面的突破與創新[6]。專業能力關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確立和未來職業發展之路。高校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側重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鍛煉,通過“感知—質疑—假設—推理—判斷”的模式強化他們批判思維的訓練,這有益于創新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拓專業領域、作出合理決策的理性思維,甚有可能解決專業瓶頸問題或卡脖子困境。批判思維是培養大學生了解專業知識、論證和求實的重要思維,是培養他們思辨能力的基礎思維,是專業走向科學化、解決專業難題和困境的科學思維,堪當專業能力培養中的最為關鍵的一環。批判思維與思辨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批判思維是思辨能力培養的基礎,思辨能力是通過批判思維的不斷訓練逐漸形成對事物的思考和辨別的能力,其對于大學生成長和發展能夠發揮終身受益的作用,這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更是大學生職業能力不斷提升的制勝法寶。
(二)深化培養大學生的系統思維,注重專業的全局性發展。系統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方法,是把握專業發展規律的重要方式,其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特點。培養“對追求知識的整體性的忠誠”[7]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基礎,即專業的類屬性要求大學生需從整體、系統上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且能夠提升專業知識的遷移技能,實現在專業范圍內專業知識的正確運用和創新發展或超出專業范圍實現學科交叉的理論創新,解決和回答時代發展中遇到的時代問題和難題。專業知識是大學生進入專業領域或相關職場的入場券,他們的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全面、系統把握專業知識,樹立專業的全局性、整體性的發展理念,才能形成專業的系統思維,掌握專業的發展規律。大學生應結合國家、社會發展需要,通過實踐不斷強化他們的專業能力鍛煉,為提升自我職業能力和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深化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思維,注重專業的科學性發展?!耙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保?]理論思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思維,是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維度。理論是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模式,并被實踐驗證而形成的具有科學性的真理,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根本性的指引作用。高校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應重視理論思維的培養和引導,引領他們認識到理論是專業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只有弄懂、弄通、弄透專業理論,才能徹底掌握它,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同時積極引導他們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理論來源于實踐,是對實踐過程的升華和總結,反過來理論又指導實踐。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注重通過專業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思考和凝練,有目的、有組織地不斷強化他們的專業理論思維培養,以推動專業的科學性發展。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9]實踐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在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結合專業需求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以達成培養大學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目的。
(一)搭建專業技能培訓平臺,厚植大學生專業知識深度。每門專業都有其專業的特殊技能需求,其是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本質區別。學校、院系應結合專業特點、專業需要和學生特點搭建專業技能培訓平臺,一方面有利于滿足學生日常專業技能訓練需要,通過訓練強化專業基礎,增強專業自信和專業認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厚植學生的專業知識深度,專業技能平臺是學生專業知識訓練的主要陣地,學生聚集在一起訓練,形成了濃厚的學習和討論氛圍,推進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專業知識的分享和交流,養成多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能力,同時能夠更好地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技能培訓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為了實現技能培訓目標需要結合各位同學特點進行分工協作,發揮每位同學的優勢,達到各盡其能又相互提升的學習目的。
(二)組織專業技能競賽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專業技能競賽目的是促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進一步使專業理論知識入腦、入心并走向實地。高校承擔著國家人才培養之責,是青年聚集之地,具有學術氛圍濃厚、學習環境好、有青春活力等特點,其應該充分發揮學院或部系學生會、社團的優勢,舉辦常態化、多形式的具有專業特色特點的專業技能競賽活動,積極鼓勵學生組織或參與競賽活動,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的大創項目、挑戰杯競賽、“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活動,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通過舉辦多樣化的技能競賽活動,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能的目的,增強他們走入職場的競爭力。學生在組織或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培養他們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提升他們的組織能力、協作能力、思考能力、應變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推動他們學會用專業知識解決競賽過程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而認識到專業之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明白專業技能是專業能力的內核,是贏得職場、走向職場的重要法寶。
(三)增強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模式,它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使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面向社會、面向國家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訂單式合作模式,大學應結合辦學特點、專業特色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企業需要發展的人才。大學生最終需要走向社會、走入職場,這開啟他們人生的新階段,他們職業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是否能夠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和未來職業能夠走多遠。校企合作模式促進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在企業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使他們較為全面了解企業的文化、管理模式、紀律要求等,進而根據對企業的深入了解不斷適時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和著重強化鍛煉職業能力較弱的方面,不斷提高自我未來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職業能力包含基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每一種能力都在大學生職業能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的關鍵,它是職業能力的核心能力。專業能力強弱決定職業能力培養的方向和側重點,決定大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高校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中應做好職業能力培養的頂層設計,學院和部系結合學校的培養方案和專業特色,以專業能力視角深化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高質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