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辰 劉曉玲 梁齡予 朱美欣/南京農業大學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運用信貸擔保等金融工具扶持“三農”發展。貸款是農企融資的主要方式,但銀行往往偏向于為實力較強的企業提供貸款,難以真正做到“雪中送炭”。碳匯保險通過對農企碳匯的價值和遠期收益提供保障,為碳匯質押貸款增信,提高農企貸款審批通過率。筆者通過分析碳匯保險的實踐模式,進一步探討碳匯保險應用于農企融資中的可行性,為緩解江蘇農企的融資難問題提出建議,促進碳匯保險在農企融資中的應用。
農企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但在融資過程中往往面臨著融資成本高,企業信用建設不完善等問題,較難獲得貸款。2023年,江蘇省政府提出要健全農村產權融資服務體系等,鼓勵銀行機構因地制宜探索科學合理的農村抵押物價值評估方式。農業本身具有碳匯屬性,在獲得農產品的同時也在吸收二氧化碳,通過種植作物、植樹造林、農田管理等生產活動,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開展農業碳匯質押貸款,借款人以官方機構評估的預期碳匯價值進行質押,向銀行貸款,既盤活了農企的閑置碳匯,也緩解了農企缺乏質押物的問題,使質押不再過度依賴房地產、設備和其他不動產。但由于碳匯的履約周期長,價格波動大,降低了商業銀行擴大碳匯質押業務規模的積極性,客觀上限制了碳匯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碳匯保險是一種用于農企風險管理的保險產品,對碳交易以及生態工程項目提供風險保障。該保險旨在為農企提供碳匯價值保護,幫助農企貸款增信,降低其獲得融資的難度。
碳匯保險應用實現多方共贏。江蘇省農業貸款目前主要以擔保和抵押為主,農企可用于質押擔保的固定資產較少,擔保能力不強,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單一的融資方式制約了農企的生產發展。銀保合作是解決農企融資問題的有效機制。使用“聯保互保”方式,農企將保險公司的信用保障作為有利的融資條件,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作為最初的資金提供者,潛在風險得到了有效預防。“政銀保”合作弱化了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發揮了保險公司的融資增信功能。當銀行向農企發放貸款時,以碳匯質押貸款合同為基礎合同,銀行、借款農企和保險公司三方共同簽訂保險合約。當借款農企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時,銀行處置碳匯資產后,由保險公司向銀行補償碳匯價值波動帶來的資金損失,保障質權人實現質權差額補償。碳匯保險介入銀企借貸行為,進一步滿足了客戶投保和融資的雙重需求,提高了農企的擔保能力,實現三方共贏。
碳匯質押融資業務的主體包括農企、商業銀行以及具備碳匯質押登記權限的碳排放交易監管平臺,其業務開展的基礎是碳匯的交易價格。通過案例分析,歸納得到碳匯保險在質押融資中已經形成的模式。
“碳匯質押+遠期碳匯融資+價格保險”模式。2021年,福建省順昌縣國有林場與興業銀行簽訂林業碳匯質押貸款+遠期約定回購協議,即“碳匯貸”。將森林和竹林兩個林業碳匯項目存量未售的30萬噸碳匯產品預期收益權作為質押標的物,向興業銀行融資2100萬元。人保財險為該林場提供林業碳匯價格損失風險保障。開創“林業碳匯質押+遠期碳匯融資+林業保險”綠色金融新模式,把碳匯轉化為經濟價值。同年,浙江龍泉農商銀行推出林業碳匯銀保聯動金融業務。若農戶需要貸款,銀行將按照全國碳匯交易平臺、浙江省排污權交易網的成交價等信息,參考林地未來收入,計算碳匯價值。同時,保險機構也將為其辦理碳匯林的綜合保險,使用預期碳匯價值保單進行質押貸款。新模式的出現將碳匯經營、碳匯質押、碳匯融資、碳匯保險有機融合,增強碳匯融資力度、為碳匯質押貸款增信。
“碳匯價值保險”模式。2022年,中國太保產險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生態環境局簽發了全國首單單株林木碳匯保險,為柳州市鄉村振興碳匯項目提供保障。完成4個縣5個村約380戶林業種植戶的單株林木碳匯開發,開發碳匯樹木26萬株,風險事故發生后,按保險合同約定賠付單株林木的碳匯富余價值。區別于只有大型林場才能達到計量標準的傳統森林保險,單株林木碳匯保險計量的是個別種植戶和農村較為零散的林木碳匯價值。
“碳匯回購履約保證保險+融資”模式。中國太保產險攜手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于2022年為上海申能集團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碳交易保險服務,落地全國首筆碳匯回購履約保證保險業務,為碳匯持有人以較低成本獲得短期融資的特定交易提供風險擔保。這一業務增強了碳市場參與者的買賣意愿,促進了碳市場要素的流動。碳匯回購融資方法提高了碳匯融資的可行性,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金額。除了獲得短期低成本資金外,碳市場管理公司還可以通過回購來鎖定碳匯的長期成本,并降低期末合規價格波動的風險。
“指數保險+碳匯價值保障”模式。2022年,由平安財險提供的江蘇省首單“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在高郵落地,覆蓋京杭大運河沿岸7658畝防護林的1.03萬噸固碳量,可提供60余萬元碳匯損失風險保障。以碳匯儲量損失為賠付依據,可將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損失指數化。在關注林木損毀的物化成本的基礎上,考慮到了林業產生的生態環保價值,為森林碳匯的經濟價值提供保障。
碳匯保險通過保障農企碳匯的價值和遠期收益,在碳匯質押貸款中起到為農企增信的作用,緩解農企融資難的問題,應加強三方面措施,增強碳匯保險對融資農企提供的風險管理效能。
促進保險業、銀行業和其他部門的合作。碳匯保險涉及自然科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需要培養更加綜合的人才隊伍。保險公司要加強與碳交易所、生態環境等部門聯系,形成信息共享機制,不斷提高風險評估專業能力,彌補銀行現階段對綠色信貸開放性的不足。結合各部門數據全面評價農企風險,為碳匯保險的設計、定價、承保、理賠等環節提供有力的保障,實現碳匯保險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改進。
農企應將貸款所帶動的環境績效進行度量。通過統計數據反映貸款對于環境目標的推進情況,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匯增加量等。同時,融資農企應將綠色信息予以充分披露,第三方可根據披露的信息對農企進行責任表現評估,助力資金投資向節能減排、綠色項目傾斜。我國的碳市場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數據基礎,使得農企碳匯難以進行價值評估,也使得建立在保險精算基礎上的碳匯保險產品面臨定價難的問題,持續追蹤碳匯保險在試點地區的運行情況,獲得數據積累是很有必要的。
培育農業碳市場,形成多樣的碳匯保險需求。江蘇省的綠色貸款服務主要以大型企業和綠色能源項目為主,較少關注中小型農企,存在扶強難扶弱的情況。將農業碳減排和碳匯納入碳交易市場,促進碳匯保險種類的研發,擴大可保風險范圍,為農企質押融資提供擔保,使銀行貸款向農企傾斜。深入發展碳匯保險在農企融資中的應用模式,合作創新借助保險機制,使農企的融資資金得到有效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