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佳琦/江蘇省如東縣掘港街道財政局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加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基層經濟業務往來越來越頻繁,常常會產生往來結算,在這些業務結算過程中,就會出現核算不規范、清收賬款不及時等問題。實際賬務中,有些單位無法做到及時清賬,導致往來款項越積越多,需要引起各方面重視。
根據《政府會計制度》規定,單位往來賬項應該嚴格控制規模,要定期對往來款項進行清理,及時催收、催報、催繳和催結,不得有長期掛賬的現象。但在檢查基層財政賬務時,會發現在鄉鎮財政賬務中,往來賬存在掛賬、陳年舊賬、掛賬時間較久等現象。
掛賬對象多,收賬難度大。鄉鎮財政借款對象涉及單位眾多,包含以往年度鎮區改制企業、上級或下級行政單位、村集體、個人借款,涉及內容涵蓋了單位合并發生往來、與上下級單位收款或負債、工程建設款項、備用金、為完成單位工作借款等。若單位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臺賬,財政崗位人員輪換之后,有些往來發生緣由不清,導致清理難度增大。
掛賬時間久,導致往來款沉積。有些單位往來時間跨度久,陳年賬多,近二十年來,各地鄉鎮進行了較大程度撤并,一些鄉鎮所屬單位相應合并,原有的這些單位不存在了,一些個人借款的借款原因也無從查起,導致賬上沉積越來越多,無法及時處置,給后期整理帶來很大困難,導致壞賬產生。
掛賬管理弱,增加基層債務風險。鄉鎮財政往來無法及時收回清理,一方面會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大量不良應收賬款掛在賬上,單位資產顯示不實;另一方面,往來在賬上無法清理,單位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國有資產流失,會計管理基礎工作混亂,整體影響了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質量。由于大量賬款不能及時收回,影響了基層正常運轉,增加融資舉債規模,化解債務難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債務風險。
鄉鎮往來一般發生于單位人員外出借款、備用金、工程單位結賬時多開發票記入往來等情況,常用科目有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之所以發生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財務人員業務不夠熟練,發生記錯漏記現象。調研中發現,有些鄉鎮賬務往來明細設置不規范,有時會將本應沖抵往來的項目直接記入支出,導致往來懸掛久不清理,事項結束也未能清理。有些往來款未設明細,無法明確負責人。
借款人主動還款意識不夠強。由于借款人不主動及時歸還借款,借款容易還款難使得單位內部存在著一些長期掛賬現象。比如,有的單位負責人使用備用資金借款但并沒有及時歸還,個別人員或已調任或已退休,相關款項依舊沒有歸還。有的從事招商引資人員借款外出談項目,錢用了項目卻沒有招引過來,不想還也沒有能力還。一些職工由于生病住院等緣由,單位為其墊付了醫療費,掛賬多年沒有進行催收。
缺少監督管理和催收制度。個別單位領導對于財務管理認識不到位,在離任之前對于債務債權清理不重視,未能即時清賬,長此以往必會導致單位債權債務管理混亂。有些單位沒有明確的往來管理和債務催收機制,往來款項監督和管理的有效措施不多。有些單位制度執行不夠堅決,雖然根據會計制度設立了管理機制,但是卻沒有有效執行。
針對鄉鎮往來可能存在的長期掛賬的問題,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嚴明財經紀律,完善財會監督體系,多措并舉加強財政對往來的監督管理工作,切實盤活存量資金。
組織開展專項清理。在各單位自查基礎上,由紀委監委牽頭財政、審計等部門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嚴格核查往來款清算狀況,對于沒有及時結算債權債務的,應當進行源頭把控,全程跟蹤。對基層單位各種往來款和個人尚未歸還的借款要逐一列明暫付款和暫存款數額、事由、批準人等,分類提出處理措施和意見,制定清理方案,并填寫“單位往來款清理情況表”。對各種往來款項,明確責任領導和具體承辦人員,抓緊清收,逐筆落實到位。對借款人經多次催促出現不還現象,可以啟動司法程序,通過訴訟強制執行。
制定完善制度規范。優化財會監督體系,出臺基層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針對往來款清理出臺剛性措施。按照《政府會計制度》等相關規定,定期對往來款項進行清理,完善往來款定期核對催收制度,保證往來款能夠在年內清理。對于跨年度的個人往來,要及時追蹤、清繳。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往來款臺賬和已核銷往來款臺賬,確保每一筆往來款都有跡可循。建立完善“欠債不還”征信系統,對極少數“老賴”依法依規納入“黑名單”,限制其進行高消費。
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日常監管。建立科學有效的預警系統,充分發揮財會監督的“監測器”和“警示器”的作用,把基層人員賬務往來情況納入財務監督系統,通過數據比對分析,常態化監測、評估、預警資金往來風險,實現監督信息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往來款管理中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對不按時歸還借款的行為亮出“黃燈”警示,并發函催繳,提升監督工作的連貫性與精準度。
強化責任追究。進一步加強對資金往來管理,落實“誰經辦、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定期報告和通報機制。在檢查時如果發現了重大來往款管理問題應當進行曝光,及時啟動責任追究,分別追究審批人和經辦人的責任,做到權責統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保證國有資產和集體資金安全。
提高財務人員業務能力。加強對財務人員業務能力培訓,將業務學習與制度學習相結合,增強財務人員法律法規意識、責任意識,規范財務人員日常行為,強化財務人員行動自覺。在會計人員移交過程中,要注意移交的完整性,確保會計信息能夠準確無誤的移交對方手中,保證財務工作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