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地區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制造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元素,對本區域制造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域產教融合成為提升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制造業區域競爭的關鍵因素。本文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從河南省市域產教融合角度出發,結合河南省產教融合發展現狀,基于政策實施、聯合體構建、師資建設、評價體構建等方面提供產教融合工作實踐建議,為新工業背景下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市域產教融合發展提供積極的建議。
關鍵詞:市域產教融合;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70?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制造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元素,各省陸續加入構建“制造強省”競賽中。2023年8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正式公布《河南省建設制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1],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服務化等路徑,2025年初步建成以“能級高、結構優、創新強、融合深、韌性好”為鮮明標識的先進制造業強省。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2],明確2023年年底前建設50家左右,2024年年底前再建設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設150家左右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新型工業化政策的實施為職業教育深入開展市域產教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措施和動力保證。面對全國性的制造業轉型升級,人才競爭是區域制造業發展關鍵因素。如何抓住國家產教融合相關政策、以本區域裝備制造業發展為契機、促進本區域制造業產教融合發展成為目前面臨重要問題。本文分析河南省制造業發展現狀,圍繞如何通過市域產教融合促進區域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培養高質量裝備制造業所需人才,提出積極建議。
2 新工業背景下河南省制造業市域產教融合相關概念界定
2.1 市域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與教育的跨界合作,通過產業與教育在資源上共用、過程共建、成果共享實現共同發展[3]。地理區位是開展產教融合的基礎,要想產教融合真正落地,必須探索區域層面的產教融合,也就是市域產教融合。市域產教融合,是指在市域范圍內,教育資源有機融入區域產業發展成創新體系,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高效服務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社會環境和公共政策積極影響促進校企協同育人,學校人才培養方式和科研成果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市域產教融合鼓勵城市域范圍的產業相關企業與教育機構聯合培養人才,共同開發實踐課程、實訓項目和科學研究,以確保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本地產業需求,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促進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
市域產教融合是一種新型綜合性城市發展戰略,能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教育提升等多重發展目標。該發展戰略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競爭力,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提高市民幸福感。
2.2 新工業背景下的河南省裝備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是河南省經濟主導產業,據河南省統計局數據,2022年河南省制造業占全省GDP的29.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年增長率達36.2%,超過制造業年平均增長率17%。制造業的發展對河南省經濟發展重要性可見一斑,河南省政府也給予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工業背景下河南省對裝備制造業進行了變革,河南省制造業逐漸邁向更現代化、高科技化和智能化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河南省積極響應新工業浪潮,努力構建高效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計劃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新工業的發展能夠有效為河南省吸引投資,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3 新工業背景下的河南市域產教融合的概念
新工業背景下的河南市域產教融合是指河南省內各市域范圍內工業產業與高校之間的緊密合作和協同發展,以適應和推動新工業浪潮下的制造業等相關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4]。這一概念強調通過人才培養的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在人才培養方面該理念鼓勵職業學校不斷改進課程和實訓項目,以滿足市場需求,培養符合新工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各高校應緊密關注新技術和產業發展,確保其課程與裝備制造業需求相匹配。在產業方面通過市域產教融合旨在推動河南省各市域內的裝備制造相關產業升級和轉型,提升河南省制造業的競爭力。新工業背景下的河南市域產教融合強調合作和協同,以應對新工業浪潮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有助于促進產業和高校之間的資源整合,推動創新和提高競爭力。
3 河南省制造業人才產教融合現狀
3.1 制造業產教融合機制體系
為促進產教融合的發展,河南省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啟動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鼓勵校企共建“校中廠”“廠中校”產教融合等實訓基地,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5],促進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用工需求精準匹配,形成區域產教融合新機制。按照教育廳相關規定,未來三年河南省將布局60個創新資源,匯聚能力突出、產教融合示范作用顯著、服務區域和經濟發展成果卓越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023年,擬在全省高等職業學校中遴選30所高校試點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將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協同共育、互利共贏的原則校企雙方共同建設、管理和運行,鼓勵學校、企業以“校中廠”“廠中校”的方式共建,由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開展運營管理,著力提升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益和開放服務能力。
3.2 河南省制造業發展方向
河南省是經濟大省,也是工業大省。2022年,河南省GDP達到6.13萬億,穩居全國第五,僅次于粵蘇魯浙四省,其中工業增加值為1.96萬億,位居全國第六,排在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及福建之后。
河南省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制造業立省、建設制造業強省為目標,重點發展28個千億級重點產業鏈,并力爭實現產業規模三年翻一番,構筑河南制造核心競爭優勢。同時,河南省將培育壯大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醫藥、現代食品、現代輕紡7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河南省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領導體制和機制;加強平臺建設,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和交流平臺;加強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產教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加強評價考核,建立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加強宣傳推廣等。
4 河南省制造業產教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困境
4.1 河南省制造業存在的困境
河南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但是由于人才、市場等因素制約導致河南省制造業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核心競爭力不強。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動力主要源自創新驅動,而省內制造業發展多源于規模驅動,企業研發投入少,缺乏核心技術,依靠核心技術驅動增長企業比例偏低,無法與一流大型創新型企業競爭。其次,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河南省人口基數大,高校眾多,90%以上高校擁有制造業相關專業,但是主攻高端智能制造相關專業較少,缺少熟悉IT等技術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省內高職院校為制造業培養大量基礎型人才,但是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素質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不夠,雖然高職院校實訓設備不斷更新,與企業先進設備保持一致,但是因人才培養目標問題,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不足。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強產教融合,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4.2 高職院校存在的困境
通過近年來政策指引,高職院校已經重視產教融合,并建立了一些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課程開發過程中,都有企業人員進行參與,但是仍然存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一是目前高校教師大部分是“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不了解企業真實情況。另外,教師缺少企業服務經歷,缺少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經驗;部分學校引進企業兼職教師,但是由于待遇等問題,兼職教師對授課興趣不大。二是部分學校專業缺乏特色,政府在雙高院校建設過程中重點投資部分特色專業,導致部分院校制造類專業資金缺乏,辦學條件一般,難以對優質企業形成吸引力,無法良好進行產教融合。三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鏈不配套。裝備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與本地行業企業需求有差距,學生專業水平不足以支撐本地產業發展。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受資金投入和辦學條件限制,專業設置企業需求不夠緊密,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沒有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及時更新課程內容。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盲目追熱門,專業設置具有盲目性,缺乏本地企業需求調研,脫節嚴重,無法良好地與企業進行產教融合。
4.3 河南省在市域產教融合政策方面存在的困境
在國家市域產教融合政策的引導下,河南省政府也積極出臺了一系列市域產教融合政策,在政策推動下,市域產教聯合體呼之欲出,各地產業園區紛紛與職業院校、企業聯手,聯合申報市域產教聯合體。但是相關政策主要側重于宏觀引導和鼓勵,缺乏具體實施路徑,如何有效落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雖然政府出臺了建立產教融合城市等一系列政策,但產教融合進程發展仍較為緩慢。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在于產教融合過程中的權責分配不明確,往往學校占主導地位,企業僅僅是配合,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另外,由于考核監督機制缺失,產教融合實施缺乏體系,實際融合效果較差。
5 關于河南省制造業產教融合的建議
5.1 聯合多元體構建產教融合模式
河南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教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指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參與,在新型工業背景下,要明確主體權責,讓激勵體制得到充分保障。在多元主體聯合視角下進行產教融合,建立政府主管部門、學校和企業聯合合作,權責分明,建立激勵機制。建立政府主管部門、高校和企業利益相關的合作共贏是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在該聯合體中,政府主管部門、高校和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現合作共贏。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使高校與企業聯合建立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引導學院建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就業支持,學校提供學習場地、師資等。聯合體共同合作,提高人才素質,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更好地落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5.2 促進產教融合聯合體,提升企業產教融合參與度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裝備制造產業學院學生畢業時候能獲得所學專業畢業證,因此,課程設置既要兼顧產業需要相關課程,又要滿足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要求;在課程設置上要整合資源,規范課程內容設置。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建設過程中要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引導,強化政府主管部門在產教融合中的主導地位,協調分配好企業和學校的權責以及利益分配,讓企業充分參與進來,調動企業參與動力,發揮其重要角色。其次,學校要認清新工業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產教融合的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職責,以飽滿的熱情教書育人;將社會和企業的資源和學校教學融合在一起,將產教融合變成協同互信產教融合新模式。
5.3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裝備制造業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可以借助教學資源優勢,通過學科設置聯系當地制造企業,根據制造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素質,積極鼓勵和引導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學習實踐和鍛煉。學校也可以引進企業導師參與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企業導師以實際工作經驗給學生有效指導,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學習到更多前言技術。同時建立制造業企業專業教師認證考核,以提升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熱情,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
5.4 搭建產教融合實踐平臺
在新工業背景下,裝備制造產教融合培養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需要共同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真正感受實際工作場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在校內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采用相關教學設備模擬仿真實際企業工作場景,保證學生實踐環節來自企業真實場景;采用企業實際應用案例授課,進行企業實訓課程,課程有一線工程師實際授課,高校教師協助完成。針對不同實踐環節,匹配不同實訓內容,同時建立評估系統,在學生實訓完成后自動生成評估報告。建立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孵化中心,建立一批有企業專家、相關專業校友、創業導師和專業教師組成的創業指導團隊,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學生參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讓制造業學生擁有多樣化就業方式。
5.5 構建產教融合評價機制
鼓勵不同市域內的企業和教育機構進行協同發展,促進整個河南省制造業的發展。首先,堅持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制定產教融合發展規劃,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與產業布局相適應,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協調,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其次,加強對產教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宣傳推廣,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建設制造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豫政〔2023〕27號)[EB/OL].https://www.henan.gov.cn/2023/0816/2797557.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教職成廳函〔2023〕15號)[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22/content_5752652.htm.
[3]陳晨.高等職業院校穩就業、促創業運行模式與創新實踐案例研究[J].未來與發展,2021(8):99102+65.
[4]宋小萍.產業學院背景下人才供給質量提升的探究——以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群為例[J].財會學習,2021(21):164166.
[5]王和勇,姜觀尚.我國區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測度及其影響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192200.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No.2023 YB0448)
作者簡介:白金柯(1984— ),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