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海
到現在,我還時常會記想這樣一幅畫面:在早春二月的清寒中,橋頭村大片稻田育秧之前,村民鄭章國赤足踏在泥濘的水田里,雙手抄在冷水中,把泥水的斷根草莖撈出來,奮力扔上田埂,為即將開始的水稻播種做最后的準備。他全然不像是浸在冰冷的泥水中,他彎腰摸索的動作,更像是在擁抱一個稚嫩的孩子。抬頭時,村頭的老木棉樹已經開始綻出艷紅的花瓣來。片片如鏡的水田里倒映出木棉、紫荊、鳳凰樹、老房子、新別墅以及連綿起伏的五桂山的影子。
——這是2020年初春,我從學校抽調到三鄉鎮政府宣傳辦協助抗疫宣傳工作,主動請纓到我熟悉的橋頭村采訪春耕備耕工作情況。正是這樣的畫面,讓我充分感受到村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什么也不能擋住春天的腳步,以及村民們對小康生活的向往。
十多年前,我來到三鑫學校工作,閑暇時喜歡四處走走看看。三鄉鎮的橋頭村離學校不遠,有連片的稻田,古老而有富有活力、傳統也不乏現代感的村莊,像磁石一樣地吸引著我。我的老家湖北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這里的稻田風光跟老家風物略似,如宋人王禹偁所說,“村橋原樹似吾鄉”,足以勾起人的鄉思。而村里保存完好的祠堂、土地廟、文武廟、蠔殼墻、舊時水井,以及里巷舊牌坊等,又帶著濃烈的南方特色,使人覺得新鮮而又心生敬畏。
2014年冬至,一個偶然的機緣,我跟班上的孩子們開始做起24節氣的課程來。期間陸續送走三屆畢業生,但節氣課程至今不輟,已歷十年矣。
我的想法是通過節氣的紐帶,把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與時節、實踐關聯起來,彌補時下孩子們普遍缺乏的對常識的認知、對鄉土的熱愛,引導他們回歸傳統,培養他們對農業、對農村、對農民的感情。而四季變換最為明顯和豐富的橋頭村田野,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們的大課堂。雖然不方便帶孩子們出來實地考察、活動,但我每次來到這片田野,都會帶走滿滿的收獲,從不同角度拍下的圖片,田野四時變幻的容顏,以及橋頭村建筑、人文的每一絲舊風貌、新氣象。諸如初春的木棉花以及樹上的暗綠繡眼,暮春時風吹如漫天雪飄的木棉飛絮。栽秧時的青苗,白鷺,農人勞作的辛苦,以及蛙鳴和隆隆的機器聲。收獲時的一片金黃,麻雀起起落落,稻草人有著不同的神情和模樣,收割機、脫粒機以及傳統的風車,還有路邊晾曬的金黃稻粒,被木耙均勻地攤開,像細細的金色波浪。甚至,秋風吹拂大木棉樹的茂密葉片,那如秋雨般淅淅瀝瀝的聲音我也會錄下來,課上跟孩子們分享。在學完《月光曲》后,讓他們聽著這曠野的風聲作無邊的遐思和自由的表達。我覺得,這比在網上下載一首曲子來練習聯想,要更接地氣一些。因為孩子們同樣地熟悉這塊土地,聽著也倍感親切。
我利用這片田野教孩子們作文。我從秋天的稻田里帶回幾穗成熟的稻子,放在每個孩子手心,配合PPT,讓他們了解一粒稻的前世今生,它們是怎樣經由大地、陽光、季節的手,經由農民數月來胼手胝足辛勤勞作,從而成為他們盤中餐的。我給每屆學生上這樣的一節作文課,題目就叫《手心的一粒稻》,孩子們作文,也寫詩,讀來簡單而美好。這節稻米課上,我用精心設計的課件展示了稻子的一生:育種、耕地、浸種、育秧、插秧、收獲、晾曬以及加工等。塑料大棚里的青秧如此翠綠養眼,龍脊梯田的美景使人驚嘆,插秧時山水倒映、笑語歡歌,都那么讓人向往。我給他們介紹了布袋和尚那首有名的《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種以退為進的插秧方式,也頗能讓孩子們體會到一些人生的道理。班上一個女孩子曾經在老家參與過秧,笑說人家插的秧苗都是直線,唯有自己插的是波浪線,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引起了孩子們的大笑——后來我鼓勵她把這件事寫成了一首小詩,詩名就叫《波浪線》,發表在《創新作文》雜志上。“昨天的春雨/灌滿了前川/爺爺打電話說/老家的農民在整地了/水牛拖著犁來回地走/青蛙一聲聲地叫/清明節回家/我也想去插田/可是我又有點兒不好意思/因為/人家插的都是直線/我插的/都是波浪線”。我記錄這節課的論文,《稻花香里說豐年》,也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周末,引導孩子和家長們走進田野,親切自然。我也跟孩子們同步實踐,走一條稻田間的小路,蹲下來,細看稻田的每一個細節,摸一穗谷,聞一朵花,識一種草,追蹤一只水溝的游魚,等候一只蠕動的田螺。在這種田野里,我觀察并寫過下水作文,《推薦一個好地方——田間水溝轉彎的地方》,以及《一個秋天的早上》,后者先是給孩子們做摘抄和學習,后來我把它投給了《中山日報》,也同時發表在市報文學副刊上。
同時,為了更方便孩子們親身實踐,我們把微縮版的田野搬到學校,也在教學樓下開辟了自己的一片不大的園地,種向日葵、芝麻、番薯和各種豆。與時節同步,我們經營,我們勞動,我們生活,我們寫作。這里出產作物,出產歡笑,也出產詩和文章。我們參加省市詩歌節、市作文比賽都屢獲大獎。我寫過許多節氣相關論文,也都是因為從橋頭村這片田野得到太多的感受,積累了大量素材:《白鷺·蚱蜢·我們的課堂》《審美想象,從熱愛生活入手》《節氣,歸鄉的遠行人》《時光錦箋 節氣之美》《童心的另一種打開方式》《那一路的繁花》《追逐螢火 點亮童心》《二十四節氣:最美麗的邂逅》《我們的節氣我們的課》《遭逢在語文的園子里》《一起走過的節氣》《天暗下來的時候》《一棵樹是怎么變綠的》《五月的交響》《九年——女兒和我的學生們》《花葉含情,萬籟有聲》……
2017、2018連續兩年,我還應邀在《中山日報》開設了24節氣的專欄,系統地面向全市介紹我以及我所帶的孩子們對24節氣的認識和感受。為了使節氣專欄更接地氣,更能與中山本土風物相契合,每到節氣前后,我都會固定到南頭村的稻田里去采風,去感受這片田野隨著時節的流轉和每一點細微的變遷,并把這些感受轉化成專欄的文字。慢慢地,我甚至與橋頭村的一些村民,稻田中央擺攤賣菜的小販,橋頭書屋及咖啡屋里的員工,都慢慢變得熟識了。一家新開的咖啡屋,我頭回過去坐的時候,跟他們聊到,可以考慮放一些書報雜志之類供大家隨手翻閱;下次再去的時候,咖啡屋角落里小小的書架就已經擺出來了。這里三百多畝連片的高標田所種的馬壩油粘收獲后,有本村的朋友還送了我以“橋頭大米”為商標的新稻。雖然并沒有親身參與勞作,但這些稻子是我從秧苗一直看到黃熟并收割的,吃起來也真有特別的香氣和無限的感慨。
我覺得特別開心和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是讓更多孩子們愛上了橋頭村,愛上了傳統和文化。中山日報新媒體“中山+”編導組后來以新的方式重新演繹中山的24節氣,我也受邀為媒體做了部分工作。“谷雨”這一主題的推送文案是我做的,谷雨節氣前,他們一行來到三鄉鎮,以這片稻田和古老村巷、祠堂為基點,拍攝制作面向全市推送的圖片和視頻材料等。我跟班上的部分孩子以及家長們,頂著盛夏酷暑,在攝像機鏡頭前,一遍一遍地,挎竹籃走進田園,牽風箏歡笑放飛,背魚簍踏入溪流,看白鷺沒入綠秧。我們踏進祠堂感受傳統,坐在村里粵劇社的臺下,聽老人們弦樂不絕。摸著風剝雨蝕的蠔殼墻,感受過往。從午后直到太陽落山,晚霞滿天,映紅大地。這種切身融入鄉野,演繹傳統,傳播文化的經歷,這份深厚的情感,也點點滴滴地融入孩子們的成長之中。這些年里,多少孩子、家長與橋頭村的這片稻田結下情緣。他們跟我一樣,慢慢把行走田野當成日常。去撿拾早春的木棉,追逐初夏木棉的飛絮,看紫荊花開,風鈴木開,蓮霧轉紅,楊桃、荔枝、龍眼、釋迦果漸次開花結實,邂逅土地廟旁的一樹香氣馥郁的七里香,看無邊稻田綠了又黃,白鷺起落,二季稻再次飄香,以及到年底的土豆成長、收獲,堆于路邊擺賣。一起動手做稻草人的實踐活動,觀察稻田小路,游魚飛蟲,觀察白鷺,寫成文字,豐富了他們的語文生活。
不單是大自然的時節在流轉,橋頭村的建設步伐也在加快,2017年,橋頭村被國家環保局評為“國家級生態示范村”,去年,又成為國家級文旅服務融合試點。
村里位于稻田邊的玻璃書屋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十年前剛來三鄉時,還能看到耕牛犁地的場景,稻子收獲時,稻田中間還有半手動的脫粒設備等,現在已經全為機械所替代。藍色大風車的標志性造型矗立在稻田中央,許多富于田園氣息的雕塑陸續落成,原橋頭學校經改建,也辦起了畫展,讓藝術與自然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稻里民宿”“覓秋民宿”陸續建成,今年國慶期間,主題為“禾塘月色”的金色大地音樂會在三鄉鎮橋頭村舉行。音樂會以大地為舞臺,以稻田為背景,美妙動聽的旋律自由地飄揚在禾塘月色間。音樂會盛況空前,引起了市內外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所有時光里的事物都在成長。2014年至今,前后歷時6年,我們的24節氣課題研究也漸漸蔚成大觀,2019年5月被批準成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立項課題”,2022年正式結項。我也先后被市教研室、教師發展中心、中山紀念圖書館、三鄉鎮婦聯等單位以及眾多兄弟學校所邀,開展了多場與節氣相關的講座活動,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和家長從不同地方趕來參與活動,一起感受時節的魅力,與自然草木同呼吸,共成長,越發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近兩年中,北京師范大學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承辦云南省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劃,我也有幸受邀,數次登上北師大珠海分校的講臺,為遠道而來的云南省百名青年教師介紹我們的節氣課程《看見孩子,聚焦成長——關于小學生24節氣語文讀寫生活建構的實踐研究》。今年教師節的晚上,湖南張家界的一個小學校長也專程過來,商討兩地同步開展24節氣課程的相關設想。
今年立秋,8月8日始,我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名稱依然沿用了“嶺南小鎮的24節氣”。時光流轉,節氣永在,田野的話題,常說常新。
——這讓我覺得,我,我們,與橋頭村的那片稻田的緣還在延續著。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片如鏡的稻田,在更廣闊的國土上蔓延,在更多人心里浸潤、濡染、熏陶,正在持續地給予我們更豐厚的滋養。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三鑫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