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樂山市沐川縣公安局沐溪派出所值班室近日來了一位特殊的“投案”人——一名11歲的小學生。這位小學生表示,自己好幾次悄悄拿了家里的錢買東西,現在來投案“自首”。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民警對小朋友進行了法制教育,讓他明白盜竊是違法犯罪的行為,做錯了事就需要承擔相應的后果。(11月29日《成都商報》)
近年來,被父母“送進派出所”“自首”的孩子不在少數。2020年,浙江溫嶺一個5歲的小女孩,因為把其他小朋友忘在自己家的電話手表占為己有,被媽媽拉著去派出所“投案自首”,小女孩哭著求警察叔叔把自己關5天。2021年,江蘇南通一男孩偷拿家里的一百元錢給同學買禮物,父母發現后拉著孩子去派出所“自首”。
父母把偷錢孩子帶到派出所“自首”,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希望通過警察的批評教育,引導孩子認識到偷錢是錯誤行為,進而改正不良行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但從教育角度說,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客觀上未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宜當成育兒經來宣傳,更不能任其成為教育孩子的一股潮流。
被稱為“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維曾經說過,每個小孩都有從家里偷拿錢的“一天”,孩子偷拿父母的錢不算是一件特別嚴重的錯誤。由于缺乏清晰的物權意識,在孩子看來,他們只是拿父母的錢,而不是偷父母的錢。而且,許多孩子偷拿父母錢財有其無奈之處,大多出于人際交往需要,渴望獲得父母關注等等。實際上,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偷拿父母錢財的經歷,但長大后繼續偷盜的很少。有調查數據顯示,10歲左右的孩子,60%有過偷拿家中財物的行為。
事實上,當孩子犯下偷拿錢財的錯誤時,父母既要教育孩子認識到這種錯誤,也需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后者更為重要。如果父母直接把孩子推出去,帶到派出所“自首”,實質上會將問題擴大化,無意中傷害孩子的自尊。特別是父母這種“大義滅親”的做法,在孩子看來就是狠心,是不夠真正愛自己,尤其是不少偷拿父母錢財的孩子本就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愛,很容易在心靈上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創傷,既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也可能讓孩子對警察產生恐懼害怕心理,遇到危險和困難不敢求助于警察。換言之,處理孩子偷拿錢財這類問題,盡量大事化小,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形成清晰的物權意識和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
總而言之,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不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教育孩子盡量不出家門。不要孩子一犯錯就直接扭送派出所,把警察當成教育孩子的“工具人”,浪費本就稀缺的警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