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冬季學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重點強調:①指導有發熱、咳嗽等癥狀的師生做好防護、及時就診、規范治療、科學用藥,不帶病上課上學。②對學生患病期間的作業可不做硬性要求。③重點落實中小學校、幼兒園晨午檢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課追蹤登記制度。(12月5日中國經濟網)
在網上不時看到有人“帶病堅持工作”的“事跡”。如某位先進典型“帶病堅持工作”或 “積勞成疾,臥不能起”,更有甚者“因未及時看病生命定格在了在工作崗位上”,每當看到這樣令人心情沉重的報道,扼腕嘆息之余,我都覺得值得反思。如果身處特殊年代,“革命加拼命”“大干加苦干”,尚可理解,但苦日子已經過去了,除了緊急特殊情況,普通人應該盡量避免透支健康來工作。對于正在上學、處于成長發育期的學生來說,更應該注重身體健康。
除極少數的特殊情況之外,學校不應倡導師生帶病上課上學。但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只關心考試更只關心分數,“不帶病上課上學”就這樣被無情地漠視了。
最近杭州一名11歲小男孩崩潰報警的事件沖上熱搜,男孩生病兩周住院一周,病體初愈,媽媽便要求他兩天補齊三周作業。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如果讓你兩天做完三周工作,你能做到嗎?這一拷問讓我們不禁思考,孩子們承受著多大的學習壓力?家庭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事件中小男孩的老師家長雖然未要求他帶病上學,但本質上也是將其身體健康排在學業成績后的一種畸形反映。
如今是崇尚科學的時代,無論什么事都講究科學性。帶病上課上學,精神可嘉與否尚且存疑,最重要的是明顯也缺乏科學性?!吧眢w是革命的本錢”有病要早治,“睡眠是最好的藥物”,多多休息,養精蓄銳,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上課上學中去,學習效率才會更高更好。
學校應回歸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注重人的生命價值,呵護好祖國的花朵。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