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忠 趙 欣
胃癌是世界第五大發病率、第三大致死率的癌癥[1]。2020年中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為47.9萬例和37.4萬例,占全球胃癌發病與死亡人數的44.0%和48.6%,嚴重危害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2]。其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等因素相關[3],胃癌治療方法有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中醫藥治療,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盡管胃癌的治療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然多種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毒副作用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腫瘤相關性抑郁狀態作為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一種病理性抑郁狀態,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和生活狀態[4]。其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情低落、情緒焦慮與煩躁、悲觀、自殺傾向等癥狀,且常與腫瘤患者自身的乏力等癥狀相混淆,其在中國的發生率高達25%~75%,但僅有不足10%的患者得到確診[5,6]。現階段腫瘤相關性抑郁的治療仍以傳統抗抑郁癥藥物為主,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等,但存在效果不佳、不良反應大等問題。中醫藥有湯劑、針灸、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等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調節細胞因子水平和免疫系統等多種途徑治療腫瘤相關性抑郁[7],皆取得了一定的療效。有研究發現,就診于中國唐山市人民醫院的中晚期胃癌患者亦存在著高抑郁率,40.39%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緒[8],這證實了胃癌患者腫瘤相關性抑郁的高發病率。而胃癌相關性抑郁中醫證型中又以肝郁脾虛證型多見[9],且現階段其中醫聯合療法研究相對較少。故本研究通過探討中藥湯劑解郁健脾方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肝郁脾虛型胃癌相關性抑郁,以期為該病的治療提供經驗和借鑒。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于聊城市東昌府區中醫院收治的胃癌伴抑郁狀態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49~79歲,平均(58.27±11.33)歲。試驗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45~81歲,平均(62.10±8.67)歲。腫瘤分期Ⅰ~Ⅳ期對照組分別為4、7、19、10例;試驗組分別為5、6、15、14例。既往治療情況方面,手術、化療、靶向、免疫及放療手段對照組為35、40、31、12、6例;試驗組為37、40、29、14、9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胃癌的臨床診斷標準[10];符合胃癌相關性抑郁且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證型者[11];患者能耐受治療;能夠自行填寫問卷;生存期預期超過半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原發腫瘤者;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者;合并心腦血管及肝腎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抑郁治療。對照組予口服抗抑郁藥物鹽酸氟西汀分散片(產家:Patheon France;規格:20 mg/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50122)治療聯合耳穴壓豆。鹽酸氟西汀分散片服用方法:每日晨起頓服1片。耳穴壓豆:先對患者雙耳相關區域進行清潔消毒,選取心、脾、胃、肝、腎、神門、皮質下貼敷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后按摩輕壓耳豆區,每次按壓大約1 min,患者感受到熱、麻、酸、脹時停止,每日3次;患者貼敷5 d后休息2 d,更換耳豆貼;4周為1個療程。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解郁健脾方,具體方藥為:黨參、麩炒薏苡仁、合歡皮各30 g,麩炒白術、白芍、茯苓各20 g,柴胡、陳皮、枳殼、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400 ml,每日1劑,早晚2次溫服,4周為1個療程。2組患者均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1.4.1 抑郁狀態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的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共20 條項目,每條項目得分為 1~4分,共計80分,標準分為總分乘以1.25。①標準分>50:有抑郁癥狀;②50≤標準分<60:輕度抑郁;③60≤標準分<70:中度抑郁;④標準分≥70:重度抑郁。
1.4.2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郁證”的診斷標準[12],按中醫證候積分法,將患者主要證候(心情抑郁、易怒欲哭)根據嚴重程度分為0、2、4、6分4個等級;將患者次要證候(胸脅作脹或脘痞、善太息、不思飲食、失眠多夢、噯氣頻發)根據嚴重程度分為0、1、2、3分4個等級,均為評分越低,癥狀越輕。
1.4.3 抑郁治療評價SDS積分改善百分率=(治療前各單項分值總和-治療后各單項分值總和)/治療前各單項分值總和×100%。①臨床控制:治療后總積分改善百分率≥75%;②顯效:50%≤治療后總積分改善百分率<75%;③好轉:25%≤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改善百分率<50%;④無效: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改善百分率<25%。

2.1 抑郁狀態治療前,2組患者抑郁狀態評估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抑郁狀態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
2.3 SDS評分治療前,2組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DS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SDS評分比較 (分,
2.4 抑郁治療療效治療后,2組抑郁治療療效對比,試驗組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抑郁治療療效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胃癌相關性抑郁歸屬于中醫學“郁證、臟躁”等范疇。其是惡性腫瘤狀態下的一種表現,胃癌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情志內傷是其發病的直接原因。患者機體虛弱、脾胃虧虛,濕濁、瘀血、痰熱等邪氣滯留于胃,阻滯脾胃氣機升降,氣機郁滯,致癌毒蘊結、腫塊內生,發為胃癌。氣機郁滯是胃癌發生的重要病機,胃癌患者已有氣機郁滯,而放化療、手術等治療手段及胃癌的致死率等都可導致患者驚恐受怕、煩惱憂思,使機體之氣機更加郁滯[13]。正如《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久之患者脾胃愈虛,情志低落,肝失疏泄,木郁克土,產生納差、腹脹、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形成胃癌相關性抑郁之肝郁脾虛證。臨床應和胃止痛、疏肝理氣以調節情志[14],同時應顧護脾胃,健脾益氣以實土。脾土強盛則肝無克脾之法,肝之疏泄條達則無克土之弊,肝與脾胃同治乃此病之治本之法。
中醫藥有多種治療腫瘤相關性抑郁的方法,有中藥湯劑、針灸、耳穴壓豆、五音療法、情志療法等[15]。其中中藥湯劑為最傳統的內服療法,可直達病所發揮最有力的治療作用。而全身經絡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就是耳朵,該區域神經豐富,耳穴壓豆可以通過調節機體的自主神經進而改善各種抑郁癥狀[16]。有研究指出通過耳穴壓豆法,取心、交感、神門、皮質下及相關配穴肝、脾、腎可以較好地治療癌癥相關性抑郁[17]。故本研究通過耳穴壓豆聯合健脾解郁方治療胃癌相關性抑郁。按壓耳穴脾、肝、胃、皮質下,取其健脾養胃、疏肝解郁之意,符合胃癌相關性抑郁肝郁脾虛證的基本治法。抑郁患者常有失眠、心煩等癥狀,又選心、腎、神門、皮質下以交通心腎、調養心神、安神助眠。而健脾解郁方以逍遙散為底方進行加減,取疏肝與健脾并重之法,方中黨參、麩炒薏苡仁、麩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體現顧護脾胃以解決抑郁之根本問題,即脾胃虛弱,取“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意,又解“憂思傷脾”之難題;柴胡、白芍、合歡皮疏肝理氣、柔肝養血、解郁安神,以理肝經之郁滯,補肝血養肝陰,補肝體之用;陳皮、枳殼行氣健脾,恢復脾胃之氣機;而癌毒壅盛,需兼以抗癌,故予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同時兩藥均被現代藥理學證實具有抗腫瘤作用[18]。整方并舉疏肝健脾、清熱解毒之功,可以較好地治療胃癌相關性抑郁之肝郁脾虛證。
本研究結果證實,2組均可改善患者心情抑郁、易怒欲哭等癥狀,且試驗組癥狀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2組均可有效治療患者的抑郁狀態,試驗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故解郁健脾方聯合耳穴壓豆對肝郁脾虛型胃癌相關性抑郁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效果優于單純耳穴壓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