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十小學 徐進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應該注重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正如“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塑造學生的品格,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本文提出幾點關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希望可以為培養有品德的學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文學作品,并注重體現作品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題來思考和討論其中的道德問題。
首先,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文學作品,如童話故事、小說或繪本等。這些作品往往通過簡單的故事情節和輕松的語言來呈現道德和價值觀念,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其次,根據選定的作品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例如,如果選擇了一本關于友誼的書籍,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體現友誼的?他們為什么會選擇幫助他人?這種友誼對他們和身邊的人有什么影響?”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選擇和價值觀念,并對其進行討論和解讀。最后,組織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觀點。教師應鼓勵學生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道德問題的看法,并互相交流和傾聽彼此的觀點。這樣的互動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總之,通過作品主題探究這個策略,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也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和人格品質的塑造,幫助學生樹立道德意識和行為準則。
教師也可以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比如讓學生進行寫作反思,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觀察等進行個人寫作反思,讓他們思考和表達與道德相關的主題,加深學生對道德問題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首先,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寫作反思,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道德意義的題材,如曾經幫助過他人的經歷,如何理解樂于助人的含義,或者別人的幫助對自己有什么啟發,以及自己打算如何傳遞這份幫助等。這樣的作文立意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體驗,讓學生思考和表達與道德相關的問題。其次,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寫作框架,指導學生組織自己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或問題,如為什么選擇幫助他人,自己如何感受到善行的意義和價值,這種行為對他人有什么影響等,以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并展開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個別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也可以評價和回應學生的寫作內容,促進學生對道德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待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鼓勵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作文,交流感受,促進相互學習。
總之,通過個人寫作反思這個策略,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深入理解和體驗與道德相關的主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對道德問題的深入思考能力。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以此滲透德育。在拓展閱讀中,教師應選擇富有道德教育意義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通過閱讀這些故事,學生可以感受到故事人物的行為對自身道德觀的影響,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品德故事,選擇那些通過簡單明了的情節和明晰的人物形象來展現明確的道德觀點和價值取向的故事,這樣更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接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理解故事的道德要義。
以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有關雷鋒的其他故事,幫助學生感受雷鋒的優秀品格。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雷鋒在火車上幫助他人的故事。雷鋒去安東出差,他遇到了一位大嫂,她的錢和車票全都丟了。雷鋒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津貼幫她買了車票,大嫂感動得直流淚。接著,雷鋒在轉車時又遇到一位老大娘,雷鋒看到老大娘顫顫巍巍的,急忙上前詢問。正好,大娘與自己同路。他真誠地說:“大娘我扶你到撫順。”到達后,他背著包袱,扶著老大娘找到了自己的兒子。教師可以結合這個故事滲透德育,向學生傳遞樂于助人的精神。通過閱讀品德故事這個策略,學生能夠在故事中體驗道德和品德的力量,感受到故事人物的行為對自身道德的影響。同時,學生也能通過思考故事,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進一步塑造積極的品格和行為準則。
討論道德故事是一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教師可以選擇具有道德爭議的故事或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思考道德沖突和正確的道德選擇。在道德故事討論中,教師需要選擇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經典文學故事或現實生活案例等,確保故事具有道德爭議點,能夠引發學生討論的興趣和意愿。教師可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或朗讀故事,確保學生對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有基本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沖突;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問題,引導他們辯論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可以解釋自己的觀點,并辯論其他學生的觀點。教師則適時提供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觀點,思考道德沖突的解決方法,并鼓勵學生理性思考,提出合理的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以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守株待兔》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講述了農夫想不勞而獲的故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個有關勤勞的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并讓學生對兩個故事進行比較分析,說出《守株待兔》主人公的缺點以及《愚公移山》主人公所具備的優點。結束討論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鼓勵學生牢記討論中的重要觀點和道德準則。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討論自己對道德問題的態度和思考的變化。通過討論道德故事,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中思考和討論道德問題,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斷力、批判性思維和責任感。這個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道德的本質,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為準則。最重要的是,討論道德故事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投入更多情感,并從中汲取教訓和獲得啟發,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
在模擬道德情境這個策略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和抉擇情境,引導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并討論他們可能面臨的道德問題和解決方案。這個策略指的是為學生創建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思考和實踐道德準則,培養道德決策的能力。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普羅米修斯》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不同的情境并提供相關的背景信息,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或成對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或者每隊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其次,教師提供一些引導性問題和提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情境中的道德問題,如你們在這個情境中面臨了什么樣的道德抉擇,你們認為各個角色應該如何行動,你們是否考慮到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你們會做出什么樣的決策,為什么等。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思考和討論不同的道德觀點和行為選擇。最后,學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話和行動展示情境中的道德抉擇。在扮演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發揮創造力,體驗和表演出角色的內心思考和行為選擇。同時,教師應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并在合適的時機提供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德準則。在模擬道德情境這個策略中,教師可以創建一系列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道德抉擇,讓學生親身參與并決策的情境,旨在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道德準則。
總之,通過模擬道德情境這個策略,學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和實踐道德決策的過程,加深對道德觀念和準則的理解。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道德準則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并培養他們在真實生活中面對道德沖突時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提升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更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通過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推薦一些蘊含德育價值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例如,在閱讀《小王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友愛、分享和關愛他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責任感。其次,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德育元素,引導學生思考正直、誠實、友善、公平等價值觀,并在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來。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英雄雨來》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雨來是如何機智勇敢地脫險的,讓學生認識到雨來正直行為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和激勵。比如,教師在發現學生身上一些優秀的品德時,可以在班會上進行表揚,鼓勵學生向其學習。
總之,小學語文教育具有滲透德育的重要功能,通過價值觀的培養與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通過文學作品和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同時,滲透德育需要教師通過課堂倡導、評價與激勵等方式實施。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幫助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健康、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格,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是一個滲透德育的好機會和好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性課外作業來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寫一篇簡短的感恩日記,記錄自己當天所感恩的事情和人物。日記需要保證真實性,盡量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如果沒有,也可簡單記錄一天的所見所聞。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感恩的心態,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和善良品質。其次,教師可以布置讀道德故事或寓言故事的作業,要求學生寫下故事的主要道德教訓或自己的思考。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德準則。在布置這些與德育相關的作業的同時,教師需要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這類作業的目的和意義。最后,教師需要及時反饋和評價學生的成果,鼓勵他們的努力和進步。教師將德育滲透與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習的道德準則,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也可以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助力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小公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做法,實踐類活動往往比理論教學更有說服力,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對品德有更深刻的感悟。
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課《我想對您說》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給家長寫一封感謝信。這個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家長的辛勤付出和關愛,培養學生孝順和感恩的品質。在這個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家長對自己的教育、照顧和支持,要求學生用真誠的語言表達感謝之情。學生可以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思考家長給予的幫助和愛,然后用文字表達出來。寫感謝信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增進家庭關系,促進學生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使其學會關心、感恩和尊重他人。這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途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任務。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給學生提供接受道德教育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品德和價值觀。通過教書育人潤物無聲的方式,我們可以讓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得更加自然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塑造優秀的品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將教學與德育融合起來,讓語文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更注重他們的品德塑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