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陳子賢
現階段,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大數據等技術元素推動著教育行業的發展。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性課程,語文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準確定位技術與教育的關系,把握技術要點,推進課堂與之融合共生,創建多元情境,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對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究,旨在摸索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拓展課堂范疇,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新概念、新技術涌入小學語文課堂,揭示著教學正式步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這對教育事業發展來講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當代教育逐漸趨向信息化、數字化,強調學習空間的深度融合,即以課本、教師、學生為主的現實學習環境與虛擬平臺的契合。顯然,以往教育模式對教師知識、技能要求較低,沒有界限,導致部分講師產生倦怠心理,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對新知識與新技能的學習。即使在教育信息化視域下,教師也只是將教材內容轉化為電子課件,換個方式展開教學。《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在信息化、數字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擺正態度,以超前意識,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教育平臺”。基于此,教師應深入研討,不斷學習,找準切入點,以大數據、人工智能、VR 等技術為基石建立虛擬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和體驗文本的意境與情感,激發語文情感,加深理解,增強知識遷移應用能力。這是教育革新發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在信息化、數字化支持下,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通過采集學習數據,通過電子化分析來評價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從中可以發現,部分教師在“虛擬學習”中處于局外狀態,不愿主動融入“學習者”體系中,只是為學生給予個性化助力和引導,忽視自身發展,往往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局面,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
從上述可知,這是對教學主體的再次挑戰,教師應站準“立場”,加入“真實學習者”隊伍中,打破“朦朧”局面,塑造“雙向”教與學模塊,為教育信息化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育行業迎來了諸多機遇,該如何把握機會推進教學改革至關重要。教師要準確選擇,做出改變,走出舒適區。
將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節約教師備課的“時間成本”,提高教學質效。在開講前,以前教師必須書寫、導入教案、課件,而在各式各樣網絡技術輔助下,教師可以快速地搜集素材,完成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更加生動新穎的學習氛圍,滿足各種需求。并且,在授課后,教師也可以依托“智慧云”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課內與課后的緊密結合,構成有機整體。
“學到老、活到老”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秉承的原則,尤其是語文教師。根據2020 年城鄉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配比來看,部分學校的教師年齡趨向“中、高層”,信息化、數字化環境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新鮮物。要想站穩腳跟,做好語文教育,教師不得不做出改變,學習新技術、新方法。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在數字化、網絡化驅動下,教師走出“舒適區”,學習APP、智慧云、人工智能、VR 等技術,學會了新知識、新技能、新思維,真正適應了當下教育環境,且不斷嘗試優化教學結構,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信息化、數字化教學的根本,在于融合嵌入互聯網、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態,讓教學路徑更加寬闊、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具體指的是將語文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展開深度探究和思索。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數字化環境為學生創建了開放式、多元化的學習平臺,鼓勵學生獨立學習,降低對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自主學知識、習技能,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實現個性化成長目標。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設計,但從整體來看,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教學模式滯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學生思維多元化的發展需求。但部分教師依然沿用“板書式”講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在非理解化學習狀態下難以掌握語文字詞、句段、主題含義等,影響了語文能力的培養。并且,還有部分教師只參照自身教學經驗和習慣來授課,對信息技術認知少,造成教學進度緩慢,教學效率低。
二是過于依賴新媒體教學設備與技術。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下,各種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會利用其采集課程資源,自動化生成課件,但缺乏教學想法,教師的引導力逐漸削弱,在過度應用后,學生的學習感受也變得弱化。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各行業初步實現了信息化發展,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把握班級學情,開始嘗試將科學技術與傳統教學融合,在大數據支持下實施因材施教,打造智慧型課堂,以新的教育形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互動頻率,提高整體教學質效。
最近幾年,教育信息化趨勢日益明顯,為中小學深化改革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在新課標導向下,教師應全面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發展新型課堂結構。為此,教師可以運用APP 實施導學,以移動終端為媒介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其語文素養。
以《父愛之舟》教學為例,該篇文章屬于回憶性散文,故事以“夢”字眼帶入,描繪了作者與父親生活的場景。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年代性詞匯,但部分學生認知水平低,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這一情況下,開展前期預習勢在必行。為此,教師可以先借助問卷星APP,向全體學生下發問卷調查表,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預習情況。開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問卷調查結果”,帶領學生分析是否高效完成了預習。
①(多選)通過課前預習,查閱、翻譯應該掌握的生字詞;能夠正確流暢、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厘清文章結構脈絡。
②(填空)從預習過程中,我知道了課文主題,學習了寫作手法,了解了作者吳冠中想要表達的_________之情;我是通過百度百科或其他途徑掌握的_______(具體內容)。
③(填空)除了上述所掌握的知識點,我還想在課堂上探討的問題是_______。
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將課前預習進行動態呈現,帶領學生相互分享交流,為后續學習獲得做鋪墊。或者,教師可以利用語文100 分APP,設置課前任務“課文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說說你的理解”。學生可以在APP 留言板中輸入答案,教師則逐一閱覽并評分。
在開放性的課堂情境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信息檢索與整理能力,使其對課程內容、主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為接下來學習打好了基礎。
網絡時代徹底打破了以往傳統語文教學局面。在數字化、信息化衍生事物中,網絡直播研學備受關注,它是技術更迭的產物,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牢牢地綁在一起,實現了優質教學服務的共建共享,是未來語文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為此,教師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開辟教學新空間、新渠道,為學生創建更加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加強課堂實時互動,推動語文教育再上新臺階!
以《“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教學為例,首先,開始前,教師可以將cctalk 直播平臺與班級微信群綁定,讓學生以群組成員的身份進入“專屬教室”。在全體學生進入后,“教室”會實時點名,掌握上機人數。其次,教師通過語音互動功能,導入話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哈爾威船長嗎?聽過他的故事嗎?”直接切入哈爾威船長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打開窗口瀏覽,掌握大致信息。然后,播放課件音頻,帶領學生誦讀本篇文章,并劃分文章結構,書寫閱讀感受,拍照上傳。
為推進學生深度探究,教師可以開啟“討論組聊天、群聊功能”,發送課程任務“在哈爾威船長帶領下,救援工作怎樣進行?與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給你什么樣的感受。面對和船一起沉入大海,你覺得當時人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研討結束后,學生可以舉手上麥,與老師、同學實時互動。結束后,教師會獻上“一朵小紅花”,標志著學生直播研學積分,課后可換取獎勵。下課前,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直播內容錄制視頻,直接發送至班級云盤,供學生自行下載。同時,教師要進行一次“課堂小測驗”,要求學生限時完成,以白板書寫,并將其進行屏幕分享,大家一起來評一評。最后,教師在后臺分析直播課程參與人數走勢,了解學生喜愛收聽的部位,從而改進、優化后續講學內容,調整教學策略。
近年來,信息技術日益更迭,“智慧云”學習平臺便是其中的代表,其綜合了互動電視、觸控一體機、手機和PAD 移動終端、教學助手和希沃白板等工具,多維互動性強。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精準定位并靈活運用,對教學方式做出創新與改變,落實教育引導,促進學生進行高質量學習。
以《明天要遠足》一課教學為例,首先,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在雙屏電視機上播放孩子們遠足前的圖片和音頻,縮小距離感。其次,在生字詞學習時,綜合“教學助手”中的“互動課堂”開展生字詞游戲,開啟“隨機點名”功能,抽取多名同學上臺完成答題操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最后,播放帶有不同語氣的誦讀音頻,讓學生聆聽感受,并進行對比,認識、理解破折號的意義,體會作者的好奇、興奮。或者,教師可以依托“智學平臺”的推送功能,將對對碰游戲引進PAD 上,在游戲完成后自動檢測正確率,及時反饋到教師終端。在游戲交互下,學生能夠深刻地感知大海的顏色,形成感知思維。
為激活學生的個性思維,教師還可以組織“詩歌創編”活動,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要求組員在PAD 上創編詩歌,大家相互傾聽、交流、點評、改進,并拍照上傳最優作品,全班點評。除此之外,智學平臺還具有倉儲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后將課件、作業等電子資料推送至家長端,由家長和教師共同評價,為優化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參考依據。
VR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近年來逐漸完善,實現了跨時空學習的可能,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新課標理念引領下,教師要巧用VR 技術模擬豐富情境,讓學生獲得逼真的體驗,走進作者所描繪的感官世界,繼而更好地理解課文敘述的內容畫面,在聲、光、形協同效應下,讓語文學習變得更有趣。耕耘更知韶光貴,不用揚鞭自奮蹄,在教育信息化趨勢下,教師要不斷摸索VR 的應用路徑,努力創建新式學習空間,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新希望。
比如,在學習《漁歌子》一詞時,如果僅靠圖片、視頻來講授,學生并不能深入地理解詞人所傳達的意境,經常一知半解。這無疑會降低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所以,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嘗試引用VR技術,讓每名學生戴上3D 眼鏡,直接連接電腦,通過電子屏幕來模擬場景,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進入畫面“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天空盤旋著幾只白鷺,流水上浮著幾朵桃花,河畔旁坐著一個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翁...”其間,部分同學甚至嘗試用伸手去接“跳出水面的鱖魚”,沉醉其中,不亦樂乎。或者,教師可以借助VR 技術的語音交互及傳感器功能,提前預設課文中的字詞內容,當學生觸碰到“白鷺、鱖魚”時,同時語音會發出讀音反饋“bái lù、guì yú”,不僅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動物的外形特征,同時矯正發音,實現虛擬互動。結束后,學生們恍然大悟,產生共鳴,古詩詞自然地印刻在腦海中。
人工智能是當下新潮的教學技術,備受關注。教師以人工智能開展教學,能夠更好地節省教學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踐應用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新方法、新元素,以加快智慧課堂的構建。
在《亡羊補牢》《揠苗助長》二則寓言故事預習階段,教師可以提前發送相關故事視頻,引領學生進行觀看并提出問題。課上,教師以人工智能為輔助,統計班級學生在學習中的疑惑和問題,集中解決,課后則自動傳輸至學生終端。或者,根據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量等,對其學習進度進行跟蹤處理,判斷其對知識的掌握度。同時,教師可以根據AI 提示對學生進行發問,由AI 系統分析結果。又如,在《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啟實時錄播功能,錄制課堂講學內容、場景,然后同步傳輸,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生成電子課件,為學生提供視頻資料,標識重點內容。同時,人工智能還具有表情識別功能板塊,能對上課期間學生的學習表情進行判斷,以此了解其對該課的興趣度,便于教師提供針對性指導。
以上是筆者對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互聯網+、人工智能、VR 等技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語文課程抽象概念教學不理想及學生情感體驗不佳等問題,讓小學語文優質課堂建設實現大進階。在技術高速變革視野下,要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教師需結合學生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不斷摸索新概念、新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永駐活力,在新時代浪潮下推陳出新、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