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口是現代化建設最基本的支撐之一。東北全面振興的宏圖偉業,說到底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解決好人口這個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人口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其內涵的理解應重點把握好四點:
一是人口數量適度發展。適度人口主要考慮人口數量,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利益的人口規模。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我國人口出生率從2000年的14‰下降到2022年6.8‰,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除三年自然災害外首次出現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東北地區出生率更低,2022年黑龍江為3.3‰、遼寧為4.1‰、吉林為4.3‰,分列全國倒數第1、第2和第3位,形勢極為嚴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保持適度生育率和人口規模”,這是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二是人口素質全面提升。人口素質包括人口的身體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等。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加大對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別是年輕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這一方面遼寧有著較為扎實的基礎,遼寧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38歲,位列全國第8,吉林和黑龍江分別為76.18歲、75.98歲,分列第10、第11位;遼寧是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省份之一,每10萬人中就有1.8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高于全國的1.5萬;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位居全國前列;具有高級職稱和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約為31萬人,位居全國前列。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升級,才能強化東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三是人口結構均衡發展。當前,我國人口結構變化既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也存在新的調整優化機遇。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只有吉林和遼寧兩省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出現性別比例失衡。另外從年齡結構看,2022年我國60歲以上、65歲以上人口占比分別為19.8%、14.9%,但遼寧分別為27.6%、17.4%,均位列全國第一,是老齡化最嚴重的省份。因此,今后要同時做好鼓勵生育和老有所養兩個方面的工作,不斷優化人口結構,提升生育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浪潮,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四是人口分布協調發展。人口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區域均衡發展。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鄉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得到緩解,但區域分布不盡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這在東北地區尤為明顯,整體呈人口凈流出態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2020年十年間東北三省常住人口減少了1101萬人,其中黑龍江減少了約646萬人、吉林減少了約339萬人、遼寧減少了約116萬人,東北36個地級以上城市中33個人口負增長,其中哈爾濱作為東北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十年間減少了62.6萬人,下降了5.9%。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 “努力留住現有人口”“幫助縣城和小城鎮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強區域人口規劃,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引導人口有序流動。
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人口發展戰略,樹立人口高質量發展基本理念。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口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學把握新時代人口發展規律,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推進社會生產、消費、分配、投資、社會保障、城鄉規劃等方面的聯動改革,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縣城和小城鎮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二是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要制定出臺普惠性政策措施,釋放生育政策潛力,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切實解決家庭生養子女的后顧之憂,保持適度生育率和人口規模;完善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制度,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
三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在“留住人”上下功夫。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制定出臺精準性、便利度、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立足優勢產業、優勢領域引育人才,創新人才管理、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千方百計留住并用好東北振興發展離不開的關鍵人才;把“就業優先”政策作為重要導向,把提高就業彈性系數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考量。既要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就業創業;又要處理好“輕”與“重”的關系,在鞏固重工業支撐地位的同時,更大力度發揮輕型產業就業“蓄水池”的作用;還要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在抓好大企業、大項目的同時,更好發揮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小投資、小創業項目對就業的吸納效應。
四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實施“積極的老齡化戰略”。要繼續深化教育衛生事業改革創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快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