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忠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加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價值要重新審視。現如今,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還有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功能,獨具魅力的文化體驗功能。”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實現經濟建設的現代化,也要實現生態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現代化,這才是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導向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全面現代化,是黨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具體體現和落實。這就要求我們從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的多維視角來認識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經濟建設的不斷進步是推動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就東北農村大部分地區而言,主要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一產業又是以糧食生產為主,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作為農業重要物質載體的土地資源具有多宜性,這也使得糧食生產具有較高的機會成本。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機會成本,糧食生產不僅僅需要產量目標,也需要質量導向。綠色生態安全是質量導向的重要內容,但這并不能代替糧食本身的生物學性狀和具體的功能成分。因此從糧食生產現代化的結果上來看,需要統籌構建單位面積產量、營養功能、感觀功能、保健功能于一體的糧食產能提升體系。如果我們進一步從大糧食觀、大食物觀的視角來認識農村第一產業,向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動物植物微生物并舉要蛋白要熱量,這就大大拓寬了我們認識第一產業現代化的視野,更有利于降低農業農村發展的機會成本,發揮其要素稟賦優勢,豐富農村第一產業業態。盡管如此,上述這些內容畢竟還屬于農產品原料生產階段,除了部分農產品依靠品牌實現溢價之外,多數農產品還沒有實現附加值的提升。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農村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促進前者與后者的有效銜接;同時,在農村大力發展各種新業態,把農產品通過加工和新業態實現的增值更多地留給農村,把相應的收益更多地分享給農民,從而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果通過農民的物質富足體現出來。
馬克思指出,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因此農業同工業、服務業相比較,農業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聯系就更加直接更加緊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更需要率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多樣、生態環境條件各異,這也就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多樣化。在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規律,主動適應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將更有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采取具體的可為農民帶來收益的多種形式,通過農業農村生態價值的實現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循環農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產業形式,如農牧結合、林農結合、農漁結合、林牧結合等都是循環農業的具體表現。從遵循自然規律的角度看,農業生產無論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還是其他技術措施,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草地、林地、水域、鹽堿地、沙地、廢棄地和氣候資源,從而降低農業農村發展的生態成本。由于農業農村空間廣闊,農村的很多自然資源與環境適合發展新型能源。同時,農村豐富的植被資源也具有重要的碳匯功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生態價值的實現而實現的。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歷史嬗變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由量到質的飛躍,同時也是農村居民生活、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治理由量到質的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的提升,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落腳點,也是使農村居民擁有現代化生活條件的集中體現。這意味著農村居民擁有更為充裕的物質條件、享有現代化的生活并實現個人的發展,當然這一切是以農村經濟現代化為前提的。從理論上、目標上和要求上講,城鄉實現公共品和公共服供給的均等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但要徹底消除這種城鄉差別,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不斷增強的集體積累為村民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也體現了農村社會價值實現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相較城市而言,農村更具有熟人社會的特征。我們不宜片面夸大熟人社會的弊端,而是要發現和挖掘熟人社會的積極因素(如有利于自我約束和相互監督),讓“老樹發出新枝”,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產生于農業生產過程,傳承的空間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域。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實現物質富足,而且要實現精神富有。這種精神富有就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先進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宣傳教育和實踐養成,使之逐漸成為農民的一種行為自覺。我們常講鄉村振興要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情。這種鄉愁和鄉情,更多地來自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這種文化記憶不僅僅是認知層面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層面上轉化為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動力。文化具有雙重屬性和功能,它既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屬性,也具有轉化成經濟產品和服務的功能屬性。據此利用產生并傳承于農村的文化精神、文化現象、文化載體以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于鄉村的新的文化活動形式,并將其轉化為產業經濟形態,將有助于“精神變物質”,而這種文化的經濟價值實現,又可以進一步促進“物質變精神”。從各地的實踐看,農村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實現的一個很重要內容就是發展農村文化旅游產業,除了食住行游購娛,還包括教育、科普、采風、體育、康養等,農村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擴大了鄉村建設的正外部性。農村文化價值的實現對于其現代化進程中物質富足、精神富有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