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進路

2024-01-31 14:33:44
行政與法 2023年11期
關鍵詞:建設

王 玉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長到2022年的65.22%。現代化城市在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城市人口與建設規模的快速擴張,以及各種資源、市場、信息的高度聚集和超負荷運行,給城市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和風險。從縱向來看,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度高、部分城區結構老化現象突出,因此給城市公共安全埋下了諸多隱患,一旦發生危害大、負面影響深的安全事故,會給人民群眾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和傷害。如2015年8月天津港危險品爆炸事故、2018年9月臺風“山竹”襲擊深圳、2021年6月的湖北十堰燃氣爆炸事故、2021年7月河南鄭州暴雨“7·20”災難、2022年“3·21”東航事故、2023年“4·18”北京長峰醫院火情等,都為城市安全治理敲響了警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城市安全韌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增強抵御和減緩自然災害能力”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平安中國”的戰略構想;“十四五”規劃首次將“韌性城市”理念納入到國家戰略規劃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些充分表明公共安全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是未來我國城市生存和加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典型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具有人口密集、危險行業眾多、自然災害頻發特征的城市,應從“災害防御”向“安全韌性”建設的路徑轉變,不斷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減少災害的發生頻率和損失,使城市能像航母一樣在波濤洶涌的海洋中穩步前行。然而,如何開展“韌性城市”的建設目前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國內僅有少數幾個城市展開試驗。基于此,筆者結合我國城市發展的實踐,設立“為何要建設(why)-表現與借鑒(what)-如何建設(how)”的理論分析框架,梳理城市“安全韌性”建設的現實困境,為進一步建立符合我國城市發展特征的安全韌性水平評估體系,進而就我國現代化城市的“安全韌性”建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進路。

二、我國建立“安全韌性”城市的現狀

(一)建立現代化“安全韌性”城市的需求

1973年加拿大生態學家Holling提出了“韌性城市”的概念,認為城市韌性是能在災害中自我穩定、自我適應和自我恢復的一種能力。[1-3]Meerow認為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各系統在面對災害侵擾時,能夠保持或迅速恢復到期望值,并轉變或提升災害適應的能力。[4]通常具有魯棒性、冗余度、迅速力、多元性等特征。[5-6]在“韌性城市”概念提出后,學術上對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認識從防御性、脆弱性轉向韌性視角,[7]并對城市安全韌性的內涵、存在的問題和建設的方向進行了討論。[8-9]2021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通過建立指標體系測度城市安全韌性水平,發布了《安全韌性城市評價指南》,并給出了包含71個指標的考核評價表,但是大多數指標現實中難以采集,實用性不強。王燕語等構建的包含55個指標的評價體系亦有相似問題。[10]此外,一些文獻混淆了“韌性城市”和“安全韌性城市”的概念,在測度安全韌性城市時納入了經濟、生態等維度。[11-14]總體來看,現有關于城市安全韌性的研究集中于定性討論和指標體系構建階段,但指標測度的可用性有待提高,同時對如何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定量分析尚未有系統性研究。筆者僅圍繞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韌性展開討論,以防災和公共安全為代表的城市安全管理,其內涵主要表現在災害的防御力、適應力和恢復力三個方面,這也是“安全韌性”城市的主要屬性(或稱為要素),這幾個屬性決定了具有“安全韌性”的城市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過程中能降低災害發生的頻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以及提升城市對災害的適應能力。

我國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同時大多數城市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對人的生存環境造成了重要影響,也沖擊著現代化城市建設成效。因此,我國城市對“安全韌性”具有迫切的建設需求,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回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引發風險隱患的必然選擇。我國城市的城區規模不斷擴大,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數量不斷膨脹,這對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城市風險隱患。一方面,我國城市在擴大的發展過程中,自然災害的沖擊力、影響范圍、損失規模也隨之增長;另一方面,城市化伴隨著工業化,近年來因人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讓人痛心,這些都對城市的“安全韌性”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傳統公共安全偏重于應急管理的操作缺陷。應急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對各類突發事件救援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側重于災害發生后的救援,而非事前的“安全韌性”建設。這種注重應急救助而輕視災害防御的公共安全管理導致我國城市的安全脆弱性,往往因一場災難就能暴露出城市的各種安全管理和基礎設施的漏洞,這些也是城市發生災害引發更大規模損失的重要誘因。三是實現現代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內核。城市發展經驗表明,要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真正減少各類安全事故的沖擊力,關鍵在于城市“安全韌性”的建立,使城市公共安全的維護更有長效性、系統性和內生性,這是現代化城市治理中風險防控的趨勢,也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抓手。

(二)城市“安全韌性”的驅動要素

一般而言,城市安全韌性的驅動因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因素,例如產業結構多元化、經濟持續增長、科技創新和民眾就業、教育、服務、技能培訓均會促進城市經濟韌性的提升;二是治理能力,清晰的管理體系、宏觀戰略的制定和綜合方法的使用、公共部門可堪大任以及政府的公開透明均會促進城市管理韌性的提升;三是社會因素,社會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社區公民網絡較為活躍、人居環境安全和市民的健康生活均會促進城市社會韌性的提升;四是環境因素,生態系統健全和多樣、基礎設施能夠滿足基本需求、自然資源充足可用和土地利用政策的連貫性均會促進城市環境韌性的提升。[15]因此,經濟、管理、社會和環境成為提高城市“安全韌性”的四個關鍵領域。

周利敏和原偉麒通過對美國(紐約、新奧爾良、塔爾薩)、西班牙(格爾尼卡)、英國(倫敦)、日本和中國(北京)等諸多城市韌性建設的案例分析,得出影響城市韌性的5大因素和16個命題,其中,物理韌性(基礎設施冗余性、關鍵設施抗災力)、社區韌性(災后社區認同感、抵御力和重組力)、經濟韌性(經濟能力、產業多樣性、經濟公平性和穩定性)、組織能力(組織災前評估能力、災中應變能力、災后學習能力和組織工作效率)以及自然韌性(城市自然資源政策合理性)對城市韌性的建設起正向作用,自然資源依賴性(經濟韌性)和城市暴露度(自然韌性)對城市韌性的建設起負向作用。[16]從災害風險視角看,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暴露性和脆弱性、典型災害未來一定時段內發生的概率均對城市安全韌性能力提出挑戰。

對于城市“安全韌性”的驅動因素來說,需要根據城市韌性的驅動因素進行再聚焦:第一,韌性城市規劃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和轉變災害風險觀念,繼承“災害管理”“工程韌性”和“防災減災規劃”理念中的積極因素,如城市基礎設施對密集型災害的抵抗力和對廣布型災害的吸收力,城市功能和結構災后的快速恢復力等,更新“風險管理”“社會—生態韌性”和“綜合風險防范”理念中的創新因素,如城市應對系統性風險的關聯性和整體性(系統性),廣布型風險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適應性提升的積極作用(積極性),動態不均衡狀態的城市系統不斷學習、調整和轉化(動態性)等。第二,將非工程措施納入到韌性城市的規劃與實踐中,如土地開發利用前災害危險性的預評估,災害移民過程中災害征收制度的適用性,[17]應對多災種重大災害風險時保險機制的嵌入以及災害認知教育的普及和社區減災能力的建設等。[18]盡管這類非結構式減災政策工具可能存在成本較高、難以操作、運行效果不確定、短期效益難以顯現等問題,但是政府必須勇于挑戰,敢于擔當,在全國“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關鍵時期為城市韌性的提升和防災減災的實踐貢獻智力創新與實踐力量。

(三)建立現代化“安全韌性”城市面臨的現實困境

第一,制度韌性中重垂管而輕基層。目前,城市公共安全以分職能部門、分種類的條塊分割式管理模式為主。城市公共安全工作進行職能式分割,各種類型公共安全問題的預防和處理由相應的職能部門負責。然而,公共安全工作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由單一職能部門進行處理會導致效率低下的情況。同時,我國應急體系的機構改革尚未完全理順,城市基層負責應急工作的職能部門只有巡查權沒有執法權,很多地區存在由應急部門的安全巡查員巡視和執法,再交由綜合執法人員簽字的不規范做法。加之街道應急辦對接的上級職能部門較多,很多工作都以“應急部門兜底”的名目加給基層應急部門,客觀上削弱了基層應急治理能力。

第二,技術韌性中重應急而輕預防。“安全韌性”城市的構建寄希望于預測預警、抵御防范、災后恢復等全方面的技術進步。在城市不斷延伸、結構性愈加復雜的背景下,技術應用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作為城市管控的重要手段,如在遭受多次颶風襲擊后,美國加大了城市韌性建設力度,注重通過密切監測氣候、提高風險信息管理系統評估、利用氣象色譜等城市應急資源,這些先進信息化技術提高了防災和救災效率。而現階段我國僅有少數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系統,且主要運用于公共交通、公共服務、物流、醫療等領域,在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性監管方面的智慧技術應用程度較低,絕大多數城市還未能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綜合研判,也未建立公共安全風險信息共享平臺、交互終端和數據庫系統,導致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仍停留在人為決策而非信息系統提供最優策略階段。

第三,工程韌性中重建設而輕規劃。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城市建設基本定型,但在工業化階段,城市管理者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短期見效的大型基建中,對能拉動地區生產總值、提升城市形象的標志建筑等尤其偏好,使得以交通、水利、高層商業住宅等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增加,而安全生產實時監測、家庭燃氣自動監測等信息系統未能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為城市后續運行中遭遇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事故帶來了重大隱患。如近幾年我國很多城市經常出現“一場暴雨就見內澇”的現象、發生頻次不斷上升的高層住宅失火、地面坍塌事故等,這些都是城市未重視潛在安全事故的證據,而其根源在于在城市建設和布局中缺乏合理規劃。

第四,組織韌性中重政府而輕民眾。目前我國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由當地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應急管理部門對轄區內安全事故承擔救援和預防責任。但除了可以提前觀測的如臺風、洪澇等少數安全事故外,大多數自然災害和生產性、社會性安全事故均無法提前預測,這不僅使城市的決策效率不高,也使單單依靠政府部門來統籌和建設城市“安全韌性”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無法實時監測生產性風險和社會性風險,這就需要通過加強城市居民和生產人員的安全意識來彌補;另一方面,當事故發生后,未能現場勘災且不了解實際情況時所做的決定易成為錯誤決策,導致救災效率低下。因此,“安全韌性”城市的建設不能缺少社會參與。只有提高城市居民對己、對公的安全防范意識,促進社區和民眾成為防范、監督安全風險的重要補充力量,才能創建合格的“安全韌性”城市。

第五,技能韌性中重經驗而輕學習。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城市的特征之一是集聚了大量的物質、能源、信息等要素,使各類公共安全風險重疊。如高層住房火災、食品安全、化工污染或爆炸、交通事故等,這些風險隨著城市人口規模膨脹而遞增,并且相互滲透,對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隱患。然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曾經歷這些風險,現實中一些城市幾年都沒有發生過一次較為嚴重的公共安全事故,即使有城市發生了公共安全事故,也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類型,如沿海城市的臺風,顯然沿海城市針對臺風的預測、抵御和災后恢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對其他風險的治理經驗相對不足。同樣,四川、青海等省份對地震具有較強的預防意識和經驗,但對其他風險也缺乏預判經驗,城市管理者的認知非常有限,這也使得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處于被動位置。

第六,系統韌性中缺少高效應急聯動機制。在應急實踐中,層級間協同聯動往往遭遇一些結構性困境,在事前階段的壓力型體制下,與任務分配的縱向“層層加碼”現象不同,面對風險,政府科層制組織的認知和研判出現了完全相反的現象——自下而上的風險認知層層減碼。在事中、事后階段,下級政府依賴于上級政府的指示,造成現場處置貽誤時機、事態擴大,導致突發事件先期處置和響應遲鈍。上級政府部門與下級政府“條塊”關系協同性更顯薄弱,在重大突發事件風險防控和應對中的弊端凸顯。在保穩定、強問責的壓力下,與上級職能部門對待風險的態度不同,下級地方政府對風險有“報喜不報憂”的傾向,對風險信息形成過濾效應。有的地方政府與管理者缺乏底線思維、風險意識,對突發事件存在行為慣性,即重治療、輕預防。在薄弱的應急條塊關系中,垂直管理的部門或單位與地方政府的協同聯動更顯困難。按業務線口進行公共安全管理,固然能保證公共安全管理的專業性和專門性。但過度強調“條條管轄”,與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的綜合性和復雜性的客觀現實不符。當出現重大的跨領域風險時,部門“條條分割”的防控模式容易出現預警失效、研判不準的問題。在突發事件應對階段,傳統的應對模式是分災種的專業化應對,這種模式對于日常緊急事件較為適用,但難以應對具有耦合性和跨界性特征的重大突發事件。

三、“安全韌性”城市的國際建設經驗

近年來,“安全韌性”城市的建設受到了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重視。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資源環境、抵御重大災害、改善經濟社會等方面,國際上已興起很多“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項目,一批城市或地區制定了有針對性的韌性提升計劃,一些國際組織也發起了為“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支持的國際行動。

美國紐約的《紐約適應計劃》面向氣候變化韌性,受到了很大的國際關注。[19]2013年的《紐約適應計劃》是吸取了2012年颶風桑迪襲擊經驗之后,在2007年和2011年紐約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計劃重點關注洪災給紐約市帶來的影響,從海岸線、建筑、重要基礎設施等幾個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和規劃,基礎設施部分關注了保險、公共設施、能源、醫療、通信、交通、公園、水資源等方面的內容。該計劃也注重城市管理層面的建設,如成立“長期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市長辦公室”(OLTPS),統籌調度各個部門,按照計劃的內容對城市韌性進行監管和建設。

荷蘭鹿特丹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該城市發布的《鹿特丹氣候防護規劃》也致力于使鹿特丹成為水管理創新型城市,其副標題為“連接水和機遇”(Rotterdam G,REGION R,2013)。[20]該規劃分為洪水管理、可達性、適應性建筑、城市水系統和城市氣候等5個主題,每個主題下設時間節點明確的行動計劃,以加強鹿特丹的空間適應性、社會適應性、提升創新性管理的能力。

英國倫敦向來注重城市規劃,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也有著《管理風險和增強韌性》的規劃(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11),氣候變化使倫敦面臨著洪水、干旱、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該規劃從這幾種災害入手,分析倫敦當前面臨的風險,成立氣候變化和能源部,制定了一系列辦法提升城市韌性水平,如制定高溫風險圖、擴大綠化面積等。[21]倫敦重點從醫療和社會保障服務、生態系統服務、經濟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提高城市韌性水平,其中的綠化行動相應于城市“灰色基礎設施”,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

美國芝加哥也提出了“芝加哥氣候行動計劃”(City of Chicago,2008),該計劃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核心目標,成立“芝加哥氣候行動計劃工作小組”,對建筑、清潔與可再生能源、交通、廢物和工業污染等領域提出了應對策略,選取這些策略的評價依據包括還原潛力(Reduction Potential)、成本效益(Cost Effectiveness)、可行性(Feasibility)、收益與責任(Benefits&Burdens)、區域效應(Regional Impact)和快速部署情況(Rapid Deployment)等幾個標準。

總體而言,“安全韌性”城市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理念,建設“安全韌性”城市的實踐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安全韌性”城市規劃目標、評價方法、行動計劃。我國近年來也持續關注韌性城市建設,《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均指出“提高城市韌性”,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韌性城市建設起步較晚,還需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理念,根據我國城市的具體情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韌性城市建設方法。

四、我國“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發展進路

從時間尺度上看,由于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也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自然、社會環境賦予新的內涵。從空間尺度上看,安全城市韌性水平的提升依賴于城市各子系統韌性水平的提升,同時“安全韌性”城市也是更大空間尺度范圍區域韌性建設的組成部分。從管理尺度上看,“安全韌性”城市既需要政府部門從上而下的韌性規劃,也需要個人、團體、社區自下而上的韌性建設。同時,構建“安全韌性”城市離不開科技、管理、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撐。為保障人、物、城市運行系統的安全,需要圍繞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救援處置、綜合保障等多方面研發關鍵技術、裝備和平臺,并結合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覆蓋規劃、建設、運行、持續發展全過程的“安全韌性”城市科技支撐體系,實現城市安全智慧化、精細化監測評估,不斷提升城市系統安全基礎保障能力。

(一)政府要進行“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目前我國城市的組織體系中,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特別是2018年應急管理部門成立以來,在大應急大安全的框架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應急預案愈發完善。但是對于“安全韌性”城市的建設,更需要從整體、全局、長遠的角度進行統籌設計城市的風險防御體系,從頂層設計上指導與安全韌性城市相關的一系列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而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門目前仍將重點放在公共安全援救和防災減災方面,為此要增加政府工作職能,不僅要完善風險監測、災后恢復,更為關鍵的是要建立綜合應急管理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生態、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社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城市的安全監管形成一張聯網,使各類風險時刻被監控、及時被化解,實現信息共享、災害共援、責任共擔,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韌性。

(二)積極推動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2018年我國城市的應急響應和救援工作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風險防控和應急準備體系發展卻出現了滯后性。如果將我國城市的應急管理類比為一顆彗星,彗核是救援與處置,彗尾是預防與準備。根據彗星的兩大物理效應,彗核運行速度越快,彗尾就越滯后于彗核;彗核越“高亮”,彗尾就越顯得“灰暗”,由此應急管理的成效開始“自我抵消”。加上常態化“事前預防”的責任主要由應急資源在人、才、物三方面捉襟見肘的基層承擔,使得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出現眾多“重救輕防,重罰輕管”的現象。為此,我國亟需以加大基層應急預防體系建設為根基,以推動應急治理模式向預防為主轉型為目標,以改革應急部門問責機制為動力,實現從“被動防御”向“源頭治理、主動防控”轉型,從“隨機安全”向“本質安全”升級,從“傳統安全”向“智慧安全”轉變,從“局部管控”向“系統治理”突破。

(三)在市級層面發展復合型協調機制

有效的應急管理需要進行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跨主體的協調聯動,推進各方面互通有無、相互配合、共同行動,形成管理合力。對于突發事件,構建正式的協調制度有多種途徑,包括“硬性”的組織機構整合、“軟性”的機制設計等。組織機構的整合是最徹底、最有力度的協調制度形式。構建綜合化、專業化的應急管理體制后,要提高協調聯動,重視“軟性”機制設計,建立全方位的應急協調機制。從跨部門協調的角度看,分管機制推進突發事件跨部門協調的優勢是同一個分管領域的部門之間比較容易協調,劣勢是跨越分管領域的部門之間協調難度較大。在日常狀態下,提高部門之間應急協調能力,要立足分管機制,注重應急管理協調機制與政府領導分管機制的銜接,避免應急協調機制與分管機制產生“張力”,減少部門之間的應急協調成本。

(四)以構建街鎮公共安全“你呼我應”機制完善基層政府的安全責任

我國城市可以以網格化管理為切入點,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人員力量配備,厘清基層應急管理權責事項,落實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責任。集中公共安全資源,建立街鎮為中心的公共安全體系,是解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的客觀需要。增強城市應急管理的制度韌性,有必要在原公共安全管理基礎上,建立以街鎮為中心,對公共安全事務采取街鎮“能呼”,職能部門“必應”的“你呼我應”機制,是整合資源、解決街鎮公共安全治理困難和構建“條塊”結合的城市公共安全基層韌性治理的有效模式。在這一機制下,街鎮政府對公共安全事務進行判別,按需啟動“你呼我應”機制,即時召集職能部門及相關各方處理公共安全問題。職能部門要按照“呼叫就是集結號”的標準,及時響應街鎮政府發起的“呼叫”,確保街鎮政府“呼了有用”,職能部門“應了有效”。職能部門接受街鎮政府的統籌調度指揮,及時通過專業的能力協同解決問題,并將情況向街鎮政府反饋,構建從公共安全問題發現、協調指揮、問題處理到核實反饋的閉環管理流程,建立底數清晰、責任明確、協調順暢、反應迅速的公共安全基層治理管理機制。通過街鎮公共安全“你呼我應”機制,推動公共安全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鎮政府傾斜,推動街鎮、部門之間協同聯動和數據信息共建共享,形成“條塊”結合的高效城市公共安全單元。

(五)提高社區居民和工業生產者的安全意識,促進主體參與的多元化

隨著城市規模膨脹和結構日益復雜化,以政府作為單一力量的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現實要求,因此“安全韌性”城市的建設必須打破居民參與程度不高的壁壘,形成社會協同治理模式。一是重視社區的“安全韌性”工作,提高居民的生活安全意識和工業生產者的生產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如家庭關閉火源后要關閉燃氣閥門、化工行業按嚴格的安全程序施工作業等,社區、學校要對居民、學生進行定期的安全規范行為培訓,行業和企業對一線工業生產者定期安全操作培訓等,切實提高居民和生產人員對災害的明辨力和應對力,提高社會的成熟度,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二是在城市安全預防、抵御風險和災后恢復中要充分發揮公眾參與作用,如積極擴充各專業各行業的志愿者隊伍,增加技能培訓,構建政府應急部門與社區、公益組織的溝通媒介,以人、企業、社區的安全管理作為“安全韌性”城市的組織結構,成為社會參與的重要補充及主要力量。

(六)增加具有韌性特征的城市安全基礎設施投入

新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在交通、水利、通訊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這些基建投入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并不能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甚至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破壞了生態環境而引發自然災害。“安全韌性”城市對于基礎設施的要求是具備冗余度,因此在城市規劃布局中,要重點評估已有設施的脆弱性和穩定性,預留足夠的空間建立備份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供水系統、配電系統,確保城市受到災害侵襲后仍能正常運行。例如,曾經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墨西哥城在易發生地震的區域,建設了備用設施和水源,同時為了確保地震后救援暢通,在主要干道上修建了移動走廊作為緊急替代。此外,城市基礎設施投入還應注重技術性和社區性,即要增加信息系統在整個安全設施投入中的比重,增加社區設備投入在整個城市中的比重,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科學、全面和彈性。

(七)推進新技術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運用,實現安全治理的智能化

隨著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城市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安全韌性”城市的創建,也離不開高科技賦能。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技術的信息系統能為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災害應對、危機恢復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方案對策,是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風險管控效率的有力途徑。因此,我國現代化城市要加快“智慧城市”信息系統的建設,推進新技術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運營,主要操作包括對自然災害和生活生產性風險源安裝風險數據實時反饋系統、模擬風險傳播路徑和沖擊力、輔助城市安全治理決策系統等,以實現城市風險監測和安全決策從“主觀人為”轉向“智能化”。例如,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仿真模擬臺風的運行路徑、影響范圍、損失大小以及建議采取的措施選項等,以最大程度降低城市所可能遭受的影響。

猜你喜歡
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數字電視分前端建設隨談
野三化冶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精品蜜臀| 日韩欧美色综合|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色天天综合| 成人小视频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伊人中文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欧美精品高清|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天堂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第一页| 亚洲国产清纯|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久久永久视频|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激情视频综合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色综合日本| 99这里精品|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色亚洲成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