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藍男 崔蕾
【摘 要】副乳腺又稱異位乳腺、多乳腺癥,也可伴有多乳頭癥。副乳是一類較常見疾病,是胎兒時期原始乳腺未退化或退化不全所致的先天性乳腺發育異常疾病;大部分患者常因有礙美觀或難以忍受相應癥狀而尋求治療。因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位置的副乳表現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因此本文結合國內外文獻對副乳形成的機制、分類、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作一綜述,以期為副乳腺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副乳腺;機制;診斷;手術切除;脂肪抽吸;微創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3)24-0194-03
Research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in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CHEN Lan-nan, CUI Lei
(Department of Medical Cosmetology,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Yichang 443000, Hubei, China)
【Abstract】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also known as ectopic breast, multiple breast disease, can also be accompanied by multiple nipples. 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which is a congenital breast dysplasia disease caused by the original breast not degraded or incompletely degraded in the fetal period. Most of the patients often seek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appearance or unbearable symptoms. Different treatment op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different age stages and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form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Key words】Accessory mammary glands; Mechanism; Diagnosis; Surgical resection; Liposuction; Minimally invasive
副乳(secondary milk)又稱異位乳腺、多乳腺癥,也可伴有多乳頭癥;副乳是胚胎時期胎兒乳腺始基未完全退化繼續發育而形成的,男女性均可發生,影響著2%~6%的女性和1%~3%的男性。相關文獻報道顯示[1],黃種人發病率更高。副乳腺可發生在面頰、頸背部、耳、手臂、大腿外側或外陰等位置,但臨床上以腋窩副乳最為常見。目前,針對副乳脂肪與腺體的比例及位置、嚴重程度,治療方法主要有單純脂肪抽吸、微創旋切、直接切除法、微創旋切法、多種方法聯合等。本文就副乳的機制、分類、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內容進行綜述,以期為副乳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參考。
1.1 副乳的形成機制 乳房由乳腺和結締組織組成,乳腺起源于胚胎的外胚層。在人類胚胎發育至第2個月時,于胚胎的腹面從腋下到腹股溝的“乳線”上,有6~8對乳腺始基形成[2]。正常情況下,胚胎發育至第9周時,除胸前區位于第5肋間的一對乳腺始基能保留并繼續發育外,其余均退化、消失。若消失不完全,殘留的始基便進一步發展為副乳。副乳發病年齡常為20~40歲,男性女性均可見[3],以女性居多。相關研究表明[4],副乳可能是一種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的不完全外顯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散發性。
1.2 副乳的分類 副乳的分類方式有多種,根據副乳的形態可以將副乳分為完全性副乳和不完全性副乳,前者與正常乳房一樣有乳頭、乳腺腺體;后者包括有乳頭、無乳腺腺體和有乳腺腺體、無乳頭兩種類型。Surcel E等[5]提出將副乳分為由完整的乳房組成,包括腺體組織,乳頭和乳暈、由腺組織和乳頭組成,無乳暈、由腺組織和乳暈組成,如腺體、僅由腺組織構成、(假性乳房)由乳頭和乳暈組成,無腺體等8類;也有部分學者[6]提出,以副乳組成結構分為真性和假性副乳,前者往往與正常乳房具有一樣的腺體結構,因此在受到激素調節的各個時期都會有臨床表現,如腫脹疼痛、分泌乳汁、發生癌變等;而后者多半是由于后天肥胖,或者穿衣不得當而導致的脂肪長期堆積或移位。
1.3 副乳的臨床表現 副乳大小不一,癥狀因人而異,主要表現為腫脹或隆起,還可表現為乳頭樣凸起、乳暈樣色素沉著。大多數患者通常無自覺癥狀,青春期副乳常隨年齡的發育可能出現副乳的增大,也有可能長期隱匿不變。因副乳具有乳腺腺體組織,和正常乳房一樣,受體內各種激素的影響,使得部分患者在月經前、懷孕時或哺乳期會出現副乳腫脹和疼痛,當哺乳期出現泌乳,停止哺乳后,副乳縮小,泌乳癥狀也隨之消失。同時,副乳質地一般觸摸柔軟,可捫及到腺體組織;副乳不但可在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變化,也可發生正常乳腺組織可能發生的疾病和病理生理變化,如乳腺炎、囊腫、纖維腺瘤、副乳癌等。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副乳均具有乳頭、乳腺、腫塊或脹痛其中一類或多類特征,診斷相對較容易;而對于無乳頭、無明顯腫塊或副乳體積較大的部分患者,僅表現經期腋前或腋下脹痛感,此類患者診斷比較困難。副乳的超聲表現[7]:①多見于腋窩區,部位淺,位于皮下脂肪層內,與皮膚緊密連接分界不明顯;②副乳組織無包膜,與周圍脂肪組織界限不清;③副乳組織回聲一般略高于周圍脂肪組織,低于正常乳腺組織回聲;④哺乳期腺體明顯增大,腺管擴張,并有乳汁流動;⑤皮下腺體樣結構,可發生與正常乳腺組織相同的疾病。同時,不典型副乳常也需與乳腺腋尾部、脂肪瘤、淋巴結結核等疾病相鑒別[8],當體格檢查、臨床表現及超聲檢查提示有異常信號標志時,需進一步行病理檢查明確病變的性質。
患者常因局部脹痛、副乳過大,嚴重影響外觀及舒適度或發生病理性質的改變而前來就診;副乳具有與正常乳腺相似的組織結構,使得其與正常乳腺組織有相似的癌變的風險,因而越來越多的無癥狀副乳患者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副乳的手術切除指征[9]:①月經期、妊娠期或其它時期出現周期性副乳疼痛難忍,腺體增大、藥物難以緩解;②對于較大的副乳,嚴重影響患者美觀和自尊心,并有迫切手術需求的,可接受手術治療;③對于特殊位置的副乳,如外陰、面頰部等,需手術治療;④副乳形態異常,觸摸有界限清楚的硬結,有乳頭溢液,副乳腫塊生長速度過快,病理提示為副乳纖維瘤或者病理提示為惡性、診斷不清的副乳瘤,均需手術治療。整形外科主要通過盡量小、隱蔽的切口以及盡量微創的手術方式,以達到副乳治療的目的。
3.1 傳統手術切除法 針對可觸及實性腫塊、所在位置特殊、巨大型副乳或病理穿刺提示惡性的副乳,臨床建議行直接手術切除[10]。直接手術切除包括簡單切除、菱形切除、梭形切除、設計皮瓣技術等,直接切除范圍廣,且深度較徹底,可達到較理想的切除效果,但因切口較大,易出血、創傷大,術后需長時間按壓止血,恢復慢,部分患者易出現瘢痕攣縮或術后增生性瘢痕可能,也可能因皮膚重新覆蓋困難而導致血腫[11]。而小切口副乳切除法是目前臨床上患者選擇最多的方式,按術前設計的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行皮下潛行剝離,于深筋膜淺層將副乳腺組織及周圍多余的脂肪組織去除,再行逐層縫合。此方法切除副乳最大的優點在于能盡可能的減小手術切口,切口較隱蔽,不易發生大面積的瘢痕和增生[12]。關于手術的最佳時機,有學者[2]認為,最好的時機是在懷孕前,因再手術率較低,術后滿意度較高。然而,兒童和青少年應考慮是否存在多余乳頭或乳暈的潛在乳腺組織、是否存在移步對側副乳腺的可能性。因此,建議持續性隨訪直到青春期結束。
3.2 腔鏡切除術 腔鏡副乳切除術是一類新型的微創操作技術,只需在皮膚上打一個小切口,不需要切開胸大肌或胸壁筋膜等結構,因此創傷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恢復較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影響患者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時,因其傷口小,位置較隱蔽,通常位于乳暈或腋窩周圍,不會影響正常乳房的外形和對稱性,可用于副乳的診斷性治療選取方式[13]。另外,腔鏡下還可放大視野,進行更精確的操作。此方法的局限之處在于僅適用于腋下副乳,且對術者的腔鏡技術要求高、手術操作時間稍長。
3.3 微創旋切術 超聲真空引導下微創旋切術是一種治療副乳的現代微創外科技術,是借助超聲定位,明確副乳的大小和范圍,在局部麻醉的狀態下,只需要約3~5 mm長的切口,將副乳腺組織和脂肪組織進行切除,術后無明顯瘢痕[14]。在超聲實時監測及引導下,目標性較強,腺體及脂肪切除更精確、更完整。具有切口小,恢復快、無需縫合、不易損傷血管神經、并發癥少等優點。
3.4 脂肪抽吸術 脂肪抽吸是利用器械,通過皮膚小切口伸入副乳皮下脂肪組織,在超聲的輔助下,將局部的是通過脂肪抽吸的方式去除副乳的腺體間脂肪,也可以同時破壞副乳腺腺體以達到使副乳局部及臨近組織平整的目的[15]。與傳統方法相比,這種替代方法可以產生最小的瘢痕和更好的輪廓。此方法的局限之處在于可能發生復發、皮膚感染,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脂肪栓塞綜合征。
3.5 多種方法聯合應用 脂肪抽吸聯合微小切口、微創旋切聯合脂肪抽吸等多種方法聯合應用,已經成為目前副乳微創治療方法的主流,聯合治療將極大程度的減低創傷、術后瘢痕的發生和并發癥,滿足患者對美和外觀的需求[16]。無論使用何種技術,嘗試切除副乳房組織都可能導致手術并發癥,如輪廓不規則、血清腫,并可能復發。
副乳是由于胚胎時期形成的乳腺始基不完全退化而導致的一類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男女性均可發生,而由于副乳組織結構與正常乳腺相似,且受女性雌孕等各類激素的影響,女性發病數量更多、癥狀更明顯。無癥狀副乳對患者功能影響不大,但嚴重影響患者舒適度、美觀及自信心,還存在癌變的風險,因此,需明確副乳的診斷,制定合適的手術方式,對副乳進行治療。微創旋切聯合脂肪抽吸和微小切口聯合脂肪抽吸是目前副乳治療最佳方案。
[1] De la Torre M,Lorca-García C,de Tomás E,et al.Axillary ectopic breast tissue in the adolescent[J].Pediatr Surg Int,2022,38(10):1445-1451.
[2] Lee SR,Lee SG,Byun GY,et al.Axillary Accessory Breast:Optimal Time for Operation[J].Aesthetic Plast Surg,2018,42(5):1231-1243.
[3] 周顯玉,饒婭敏,董雪,等.男性胸壁副乳頭1例[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22,38(6):657-660.
[4] Lim HS,Kim SJ,Baek JM,et al.Sonographic Findings of Accessory Breast Tissue in Axilla and Related Diseases[J].J Ultrasound Med,2017,36(7):1469-1478.
[5] Surcel E,Koljonen V.Kajava Classification:The Person and the Research[J].Aesthetic Plast Surg,2023,47(5):2177-2178.
[6] 李佳玲,方碩,陶然,等.水動力清創系統在副乳微創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0,31(6):353-355.
[7] 高興,謝景來,邱珺,等.腋下副乳腺超聲聲像圖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7):4-6.
[8] 唐燦,楊磊,彭玉蘭.右側腋窩副乳交界性葉狀腫瘤超聲表現1例[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21,23(2):129.
[9] 劉怡成,劉珍君,金驥,等.腋下副乳的診療與進展[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3,34(2):121-122,131.
[10] Lerttiendamrong B,Vongsaisuwon M.First report of bilateral synchronous male accessory breast cancer[J].BMJ Case Rep,2022,15(8):e250927.
[11] Lapkittichot S,Chirappapha P,Rermluk N.Borderline phyllodes tumor arising in accessory breast tissue at the axilla[J].Radiol Case Rep,2022,17(4):1110-1114.
[12] 韓偉強.腫脹法脂肪抽吸術聯合梭形小切口去除腺體治療副乳臨床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2019,28(3):10-11.
[13] 喬亞舜,吳瑛琦,金碧輝.乳腔鏡下副乳腺切除術20例臨床效果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12):1509-1510.
[14] 劉彥章,陳勇,謝惠君,等.超聲引導EnCor微創旋切技術在副乳腺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26):133-136.
[15] Lee SR,Park J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chest submammary accessory breast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22,75(6):1858-1860.
[16] Mazine K,Bouassria A,Elbouhaddouti H.Bilateral supernumerary axillary breasts: a case report[J].Pan Afr Med J,2020,36:282.
編輯 張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