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基礎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能為其學習和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奠定基礎。在小學語文的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字詞,不斷提升他們的識字能力,也要注重對他們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讀懂文章的內涵,深刻感受文章的情感。
有序閱讀,整體概括
雖然語文閱讀理解的考察方式多種多樣,但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具有統(tǒng)一性。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在日常的閱讀理解教學中,強化對他們學習方法和閱讀技巧的引導。教師可將課文當作一篇需要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文章,以此逐步培養(yǎng)與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意識,使其自如應對各種閱讀理解問題,不再感到困難與畏懼。
對于閱讀理解教學而言,只簡單閱讀一篇課文無法實現(xiàn)最終的教學目標。教材選擇的文章都具有較為典型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在情感和內涵方面也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需要學生開展多次的、有序性的閱讀活動,循序漸進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完美達成閱讀理解教學的目標。
以《冀中的地道戰(zhàn)》的教學為例,課程目標為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讀懂課文的內容,體會人民群眾無窮的智慧、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時,教師應先將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進行課文的初讀,并引導其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復述,以此全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其次,教師應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總結的文章概括,以發(fā)現(xiàn)其在閱讀和理解方面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每位學生在清晰認識自身能力的同時,積極主動進行改正。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體性總結,針對他們問題的共性,為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和閱讀指導,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文章概括能力。
抓住關鍵詞句,培養(yǎng)感知能力
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注重“理解”在整個閱讀理解教學活動中的體現(xiàn),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也要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內涵和情感的理解,使其從課文中獲得啟發(fā)。
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是體現(xiàn)“理解”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帶領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初步印象之后,應引導他們通過分析課文中關鍵文段的方式,使其有目的地進行課文內涵的深入探究。在長期的閱讀訓練中,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文字與語言的感知能力,也能有效提升他們的信息提取能力,使其在品讀課文時抓住關鍵信息,進而實現(xiàn)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有效過渡。
以《梅蘭芳蓄須》的教學為例,課程目標為:說清楚梅蘭芳用哪些方法拒絕為日本人表演以及他所經歷的危險和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梅蘭芳的表演視頻,在順利導入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其次,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教師可開展以“解讀課文,感悟情感”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以此通過品讀課文關鍵語句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梅蘭芳強烈的愛國情懷。具體活動流程如下。
環(huán)節(jié)一:標注重點文段、語句進行理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顏色鮮艷的畫筆標注出“視藝術為生命”“多少次,他沖上太平山頂……卻又無法沖破阻隔,奔騰萬里”等語句和文段。在帶領學生反復閱讀后,提出教學問題:“請大家談一談自己在這兩句話中讀到了什么?產生了怎樣的體會?”以此促使學生通過對課文關鍵語句和文段的理解,感悟梅蘭芳將民族氣節(jié)放在自己視為生命的藝術之前,體會梅蘭芳強烈的愛國情懷。
環(huán)節(jié)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課文相應圖片,加深課文理解。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京劇旦角的扮相,并抓住“誰都知道,梅蘭芳在京劇舞臺上,從來都是扮演旦角的。一旦他蓄須,便是宣告不再登臺了”這一關鍵語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梅蘭芳蓄須就不能再繼續(xù)登臺表演?”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使學生通過對關鍵語句的深入思考,掌握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表演采用的方法,進而感受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的方式,帶領他們從局部入手,達到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另一方面,從課文的細節(jié)出發(fā),使他們深入理解梅蘭芳的處境、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質,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出色的信息提取能力、語言感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讀寫結合,發(fā)展思維能力
在閱讀理解教學中,學生能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教師應及時開展寫作教學,在推進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進一步深化他們的閱讀感悟,鍛煉其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以《天窗》的教學為例,課程目標為體會課文中比喻、排比修辭手法的作用,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在閱讀理解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掌握課文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
首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使學生通過“雨腳在那里卜落卜落跳”“帶子似的閃電一暼”等語句,初步認識擬人修辭手法,并引導他們采用第五段的句式書寫自己的生活經歷,通過及時的寫作訓練,強化學生對擬人修辭手法的掌握。
其次,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的第七自然段,結合段落內容想象夜晚的美麗和神奇,并根據(jù)本段的排比句式,書寫自己對夜晚的想象,以此深入體會作者的形象表達,認識到“天窗”帶給作者的快樂。
最后,在閱讀完課文后,帶領學生談一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愉快的經歷,并思考如何紓解不愉快的情緒,以此使他們通過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
通過上述教學方式,教師能在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通過仿寫的方式引導他們積累豐富的知識,最終實現(xiàn)自主寫作。這樣不僅能推進閱讀理解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深刻掌握擬人和排比修辭手法,也能實現(xiàn)在閱讀中掌握寫作方法,在寫作中加深課文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閱讀理解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于培養(yǎng)他們出色的思維能力,引導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學習素養(yǎng)。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隨著身心發(fā)展而不斷提升,機械性的閱讀理解教學不能滿足其發(fā)展需求,無法幫助他們實現(xiàn)有效提升。教師應在掌握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情況的基礎上,設置合理的閱讀理解教學目標,選定合適的教學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閱讀理解教學的模式和手段,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