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煜

全球進入“選舉大年”2024年后,南亞地區人口最為稠密的國家孟加拉,率先在1月7日舉行了5年一屆的議會大選。當晚,各選區的初步結果顯示,人民聯盟已經贏得過半席位,意味著已經連續執政15年的人民聯盟主席謝赫·哈西娜,得以再度留任總理。
根據孟加拉選舉專員在投票日后公布的數據,這場大選的投票率約為40%,低于上屆大選的 80%。原因是,以“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為代表的政壇反對力量,在2023年公開表示將抵制本屆大選。加上孟加拉國的經濟體量接連超過越南和馬來西亞,而哈西娜對華態度溫和,美國對這次大選也給予了重點關注。
“召喚已經到來,是時候上路了。”面對反對派呼吁罷工以抵制選舉,哈西娜在選前最后一次的競選演講中說,“今天我出現在你們面前,請求投票支持船這個標志(選票上的人民聯盟標志)。”
在穆斯林占比超過90%的孟加拉,兩位女性總理的經年纏斗,算得上是該國的政治奇觀。自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2008年12月贏得議會選舉后,該國政局總體保持穩定,但由于反對黨領袖卡莉達·齊亞因貪污罪名成立遭到監禁,在孟加拉的主要城市中心、大清真寺等地點,仍可見一系列的抗議示威活動。
孟加拉政府在2023年11月初通報稱,民族主義黨發起的罷工和封鎖,導致該國每天損失160億塔卡,相當于孟加拉GDP的0.2%。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自上世紀70年代初成立以來,其政壇充滿了“槍與暴徒”,發生過多起軍事政變,以及針對政治人物的暗殺事件。就在反對黨聲明抵制本屆大選后,有南亞政情觀察組織警告稱,2023年政治暴力事件已在該國造成70人死亡、超過7000人受傷。
“家族政治長期以來是南亞地區的一大政治特色。歷史上,孟加拉國大部分時期是哈西娜家族領導的人民聯盟,與卡莉達·齊亞家族領導的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輪流上臺執政,受內外因素影響,政治斗爭有時候異常激烈,特別是在其他國家干預的背景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紅梅向南風窗表示,哈西娜連續執政15年來,在國內經濟方面的治理成效有目共睹,這為她的續任奠定了堅實民意基礎。
此前在2018年,卡莉達被控貪腐而遭到判刑,出獄后已經讓出黨首一職,而哈西娜的總理任期延續至今,似乎顯示長期互相敵視的兩大政治家族惡斗的格局,至少在國會政壇上已經告一段落。李紅梅表示:“盡管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指責哈西娜操縱大選,并借此干預孟加拉國內政、煽動反動派力量,但成效微乎其微。這得益于哈西娜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民意‘基本盤’。這也充分說明,孟加拉國選舉政治最終的走向,取決于誰能真正促進孟加拉國的經濟發展。”
在孟加拉這個絕大多數人口靠農業吃飯的種植業大國,有大約30%的GDP來源于農業。諸如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災害,對孟加拉的民生威脅甚大。在饑荒困擾下,該國曾長年從多個渠道進口糧食,而在農村地區的大量閑置勞動力,更與該國的貧困、就業等重大經濟議題息息相關。
重壓之下,這個人口密度居全球前列的低洼之國,大力發展成衣制造業、造船和拆船業。時至今日,孟加拉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服裝出口占總出口的80%以上,主要出口至歐洲和美國。這是孟加拉經濟的重要根基。
反過來,歐美國家近年來多有指責孟加拉“血汗工廠”的聲音,一定程度刺激著哈西娜政府在原有的“加工出口區”基礎上,積極實施更為吸引外資的“經濟特區”發展戰略,以謀求產業升級,增加產能與出口。
在上個財年(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孟加拉國的實際GDP同比增長6.0%。雖然受主要出口市場經濟放緩、持續通脹等因素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紛紛將孟加拉新財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為5.6%到6.2%不等,但回顧近5個財年,孟加拉的實際GDP年均增速依舊達到了6.3%。
“自2009年哈西娜開始連續執政,15年來孟加拉國政治穩定,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孟加拉國跨入了中低收入國家之列,2026年有望從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的名單上‘畢業’。而且,孟加拉國已連續多年人均GDP高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南亞人口大國中首屈一指。”李紅梅這樣告訴南風窗。
早在2014年時,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就發布過名為《孟加拉國愿景2041》的綱領性文件,提出該國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經濟增長、消除貧困以及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對于哈西娜在執政初期提出的‘金色孟加拉夢想’規劃,在2020年2月,孟國家經濟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孟加拉國2021—2041年愿景規劃》, 致力于‘2041年愿景’的具體落實—哈西娜承諾通過20年的發展,到2041年將孟加拉轉變為一個發達國家。”
在新冠疫情暴發前的十年里,孟加拉平均GDP增速達到令人矚目的7%。李紅梅提到,在上述減貧方面,孟加拉國成效顯著。“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其貧困率從2010年的11.8%下降為2022年的5.0%,優于南亞平均水平;在醫療衛生、健康營養、教育、電力供應等領域進步較大。可以說,孟加拉國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的脫貧和發展樹立了‘榜樣’。這些成就,與哈西娜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
她同時認為,在孟加拉的經濟發展歷程中,來自中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合作功不可沒。“根據中國駐孟大使館公布的數據,2023年中孟‘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豐碩,‘14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用,或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中國對孟投資存量增至近14億美元,在孟中資企業已近700家,累計為孟創造超55萬個就業崗位。正如中國駐孟大使姚文所言,在孟加拉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一帶一路’是與‘2041年愿景’和‘金色孟加拉’夢想最契合的發展合作倡議。”
歷史上,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上臺掌政后,穆斯林國家孟加拉與三面接壤的印度的關系就會發生波動。相比之下,對印更為友好的哈西娜,曾經在遭到他國武裝分子行刺之后,尋求印度的保護與援助,也有過6年在印的流亡經歷;哈西娜政府還與印度合作開展廣泛的打擊恐怖主義活動,足可見兩方關系之密切。
選前,對于“印度暗中協助哈西娜連任”的說法,印度政府予以否認,但亦有該國官員帶有警告意味地表示,若孟加拉在政黨輪替后與印度發生沖突,將會使前者轉而與其他亞洲地區大國加強關系,這不僅影響到印度東北部的國土安全,還會有更多的武裝團體在兩國邊境肆虐,導致區域秩序更為動蕩。
另一邊,隨著孟加拉在2016年成為第一個在政府間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南亞國家,其與中國的關系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22年6月25日,經過中資承建企業8年施工,在整個南亞地區歷史上建設難度最高的大橋—帕德瑪大橋正式建成。在哈西娜于通車儀式上露面后,外界有評價稱,帕德瑪大橋縫合了被稠密河流分割的孟加拉,讓這個國家的地理面貌和經濟格局就此被改變。
在“孟加拉陸上唯一的鄰國”印度,包括政府高層在內,有不少人對中孟合作關系的加深表達過擔憂,認為這會削減印度在南亞的影響力。但值得贊賞的是,無論是具有聯通孟國東西部戰略意義的帕德瑪大橋,還是南亞地區首座水下隧道“國父隧道”,都顯示哈西娜政府似乎并沒有因為印度方面的顧慮和忌憚,而放棄或回避與其他區域內大國的合作,而是以務實的態度把本國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最近的一個例證是,印度媒體在2023年底爆料稱,孟加拉正同由15國組成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集團進行談判,可能在本屆議會大選后,正式宣布加入RCEP的計劃。而這在此前于談判最后關頭宣布退出,決定不參與簽署RCEP的印度看來,“可能給印度產業帶來巨大挑戰”。
無疑,處理好對印關系,一直是往屆孟加拉政府外交政策的關鍵議題。但在李紅梅看來,在不同的階段,孟加拉的外交方針展現出了一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回顧歷史,從孟加拉國獨立至今,盡管孟方一直強調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但它的外交政策實際經歷了幾次調整,從剛獨立時偏向印度的外交政策,轉變為反印度色彩濃厚、積極擁抱西方的外交政策,再到尋求與各方發展友好關系、追求多元平衡外交的政策走向。”
李紅梅稱:“1975年10月中國與孟加拉國正式建交,此后很長一段時期里,特別是在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主政時期,該國基本延續了齊亞·拉赫曼將本國定位為‘東方瑞士’的外交基調。而哈西娜上臺后,尤其是2009年以來,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是與各大國都保持了友好的合作關系;其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有著基于經濟發展、區域安全和政治穩定等現實需求的綜合考量。”
從自己2023年5月赴孟調研考察的經歷出發,李紅梅告訴南風窗:“孟加拉國的專家學者普遍表達的一個統一觀點是,孟加拉國愿意與各方發展友好關系,無論是與中國、美國、印度,還是其他國家,不會在大國之間選邊站隊。甚至(他們)還表示,愿意為促進中印關系的緩和,發揮‘橋梁’作用。”
她預測,孟加拉新一屆政府對外政策會有延續性。“其多元平衡外交的總基調,應該會延續下去,而且過去孟加拉國十多年的發展成就也充分證明了,多元平衡外交,是一項對孟加拉國而言較為明智的外交選擇。”
2024年新年伊始,環視周邊及自身的政治環境,該如何更好地調整內政及外交政策,來應對全球地緣政治危機頻發所帶來的能源價格高企等考驗,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多機遇,這應該是哈西娜在新的5年任期里,需要為孟加拉未雨綢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