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府 于巖 孫少君 李興佐






摘要 介紹了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概況,闡述了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的特征,包括歷史、種質和生物物種資源、風土適應性、活態生產技藝、梨文化、沙地-古樹景觀及政策、科技、產品開發、管理和銷售等方面,提出了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 萊陽古梨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中圖分類號 S6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2-002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of Ancient Pear Tree Group in L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KONG Wei-fu,YU Yan,SUN Shao-jun et al
(1.Yantai Institut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670;2.Laiyang Pear Industry Association, Laiyang,Shandong 2652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and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including history, germplasm and biological species resources, adaptability to local conditions, living production techniques, pear culture, sand ancient tree landscape.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sales,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ancient pear tree cluster system in Laiyang, Shandong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aiyang ancient pear tree;Agriculture heritage;Conservation practice
作者簡介 孔維府(1978—),男,河北滄州人,教授,博士,從事食品科學、果品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28
萊陽古梨樹群位于膠東半島中部盆地的五龍河畔的油沙地上,古樹群核心區是以照旺莊鎮為核心的周邊19個村莊。種植歷史悠久的古梨樹群是河畔沙地生態、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閑價值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古梨樹群極富代表性的果樹類農業文化遺產。梨農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中,充分利用并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斷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形成重要的農耕技藝和文化遺產,并且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形成新的管理組織和模式,保護著古梨樹群的活態景觀和文化價值。筆者對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的概況、特征及保護進行了探討。
1 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概況
萊陽位于膠東半島中部盆地,由白龍河、蜆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匯于萊陽五龍峽口后而成膠東地區第一大河流——五龍河。在五龍河與清水河、富水河圍合區域,以照旺莊鎮為核心的19個村中連片的古梨樹群系統于2021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唯一以“古”字命名的項目。有文獻報道,照旺莊鎮蘆兒港村“梨樹王”已380 a,由于積年風沙,主干被埋入地下。2012年,萊陽貢梨園由國家文物局授牌使用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成為山東省首個、國內第2個正式被中國文化遺產標志認可的古樹園。在認定的6批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共有11項以“古”命名項目,包括棗樹4項、茶樹3項、梨樹2項、香榧和桑樹各1項(表1)。
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生長在河畔沙地,樹齡400 a以上的老梨樹680株,200~400 a樹齡1.5萬余株,占該鎮萊陽梨總數的18.9%。有些古梨樹的根系暴露出來,而有些部分主干全部被埋,形成古梨樹虬枝盤繞、形態萬千的獨特景觀。同時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是傳統文化世代相傳、創新發展的典范,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振奮民族創造精神的活態博物館,對研究膠東農耕文化、梨樹生產技藝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 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的特征
2.1 悠久歷史
萊陽梨,亦稱茌梨,因產地在萊陽而得名。萊陽梨是膠東名果中的“長者”,據考證,歷史已有300余年。1935年版《萊陽縣志》“茌梨,萊梨名馳南北,為果品中上品者指此,相傳邑人于茌平得來”。清康熙《萊陽縣志》記載:“梨有香水平桑鐵皮諸種”,但并未提及茌梨。而20世紀30年代《茌平縣志》“并無此梨記載”。1912年,日本人恩田鐵尼將其引入日本,并在《果樹栽培學》中稱為慈梨。自此,萊陽梨有“茌梨”和“慈梨”2種表述。因為萊陽梨極脆,落地可碎,也被稱為瓷梨。茌梨、慈梨或瓷梨叫法莫衷一是,但是都指生長在這個核心區的古梨樹上所長、與地名萊陽緊密一體的典型的地理標志品種。
2.2 多樣的梨種質和生物物種資源
梨樹是落葉果樹,原生于我國的東方梨約14種,其中白梨、砂梨、秋子梨、杜梨和豆梨均原產于我國。很多梨古樹群樹齡老、數量大,是我國農民在當地特定風土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栽培實踐,人為保留下來優勢的優異品種。萊陽古梨樹群中茌梨占所有品種株數的85%以上,其次是香水梨約占10%,其余品種約占5%。而且由于氣候風土條件適宜梨生長,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模式引進種植的秋月、新高等新品種也迅速發展。
萊陽梨農歷代管理梨樹,在古梨樹間隙采用間作套種方式,種植豌豆、芋頭、油菜、韭菜、大蔥、大蒜、菠菜、花菜、生菜、豌豆、豇豆等蔬菜,以及草莓、萊胡參、花生等經濟作物并進行適當輪作,或放養鵝、雞、鴨等。此外,油沙地上長有黃背草、狗尾草、馬唐、鵝觀草、知風草、山菊、刺兒菜、地丁、毛茛等草本植物及野生食用菌類,還生有燕子、倉雞、百靈、黃雀、鼠類、蛇、蜥蜴、蟾蜍、青蛙、蟋蟀、蠐螬、蜜蜂、土元等野生動物,依托古梨樹群形成獨特的生物群落。
2.3 風土適應性
萊陽古梨樹群生長的五龍河畔的油沙地是由上游沖下而淤積的細沙,含大量云母屑和腐殖質,土質松散,通透性好,對光的反射性極強,為梨樹營造了良好的立地環境(圖1),使得古梨樹得以延生數百年,品質卓越并獲得廣泛聲譽。萊陽古梨樹群與黃河中下游鴨梨古梨樹群、黃河故道碭山酥梨一樣,都是河流沖積沙土地造就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五龍河畔的古梨樹條帶狀、斑塊狀種植營造形成區域良好的生態系統。古梨樹群起到了重要的防風固沙、蓄水保墑作用,與五龍河畔的沙土地、生物群落構建起良性的共生共促生態屏障和體系。而萊陽梨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觀察總結,發現更多風土適宜特性和優勢。依據萊陽梨品質將古梨園劃片,如蘆兒港村“梨樹王”東南高沙丘片、北蘆口村大屋片、機井片和河套片等。
2.4 獨特的活態生產技藝
萊陽梨農在古梨樹生產管理過程中形成很多獨特的品種保護農藝措施,一直沿用并不斷創新。包括嫁接、掐花兒和大梨吊枝等。如作為嫁接技術活化石的萊陽古梨樹仍在進行老枝嫁接,即在古梨樹內堂“見縫插針”進行老枝嫁接,使古梨樹持續枝繁葉茂;為防止大梨壓斷樹枝而進行吊枝,并跟進發展而進行工程化吊枝,保障了古梨樹持續煥發生機。而萊陽古梨樹群管理中,具獨特性的是掐花兒。掐花兒,也稱切萼,即在花凋謝后14~21 d時,將梨幼果萼端切至接近果核位置。掐花兒技藝使得萊陽梨人為形成較大面積機械傷,隨著生長而形成萼洼處明顯銹斑,也改變了梨本身的形狀,形成萊陽梨固有的典型特點,讓萊陽梨成為公認的外觀(圖2)。這些傳統生產工藝措施多為勞動技術密集工作,費時費工,萊陽梨農在傳承這些活態技藝方面也在不斷探索創新。
2.5 豐富多彩的梨文化
幾百年來,梨鄉人在長期種植梨樹、欣賞梨花、加工和食用梨果,以及利用梨樹中,形成一系列梨文化。1950年春天,新中國成立后一部反映農村題材的故事片《農家樂》在照旺莊鎮西陶漳村拍攝。萊陽1991年創辦第一屆“梨花節”,2009年創辦“梨文化節”,兩節已經成為梨鄉人,尤其是萊陽梨核心產地——照旺莊鎮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關鍵詞”。2014和2016年“萊陽梨傳說”“萊陽慈梨膏制作技藝”獲得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照旺莊鎮被授予“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
梨樹是長壽之樹,且生長緩慢而質地致密,梨鄉人以梨木為雕刻材料,廣泛應用于刻制印刷雕版、印章和工藝品等。民國縣志記載:“梨產蜆河和陶漳河沿岸……木可供雕刻”,今天仍有很多梨木雕刻作品。而膠東地區很多家庭使用的“面磕子”(一種面制品的模子)也多用梨木雕刻,使用多年后泛著紅色油光,盡顯雕工精美,現已列入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6 震撼的沙地-古樹景觀
萊陽古梨樹多就坡就隴種植,稀植大冠,樹形開張,有些古樹主干被沙土掩埋只留2個、3個或4個大主枝如虬龍盤繞,有些古樹立地沙土被風吹走露出古樹基部嫁接加粗部如洪鐘巨鈕,也有梨農為保持古樹健康生長,利用根蘗進行枝接-橋接形成榕樹狀(圖3),古梨樹各具風姿,春夏秋冬風景各異,蔚為壯觀。
萊陽古梨樹生長在沙地環境,有些地方風沙層不斷加厚,部分古梨樹的莖干被埋深1~3 m;有的古梨樹根莖及根系被暴露在地表面,常年風沙、干旱環境,形成萊陽梨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生命印象。春秋季節,腳踩軟沙漫步古梨園,猶如置身巨型盆景園,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農耕文化。
3 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的保護實踐
萊陽梨品質優異,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梨農累世耕耘形成古梨樹園,形成了村莊梨農—河畔沙丘—古樹生物系統群落和獨特宏大的文化景觀,在世代耕耘過程中積蓄了成套的傳統農藝和深厚的農業文化。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當下,萊陽古梨樹管理中很多農藝措施也需要整理挖掘和延續,如樹盤內種植藠頭和韭菜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圖4)。
3.1 政策引領,完善規劃和制度建設
萊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保護和發展好萊陽古梨樹群系統作為全市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歷史責任,并對比開展了大量工作。以“萬畝古梨,魅力梨鄉”的總體定位為依托,按照“一核引領、農旅一體、產業集聚”的發展思路,以農業為基礎、生態為依托、文旅為引擎,打造“智慧集約型農旅一體化產業集群”的齊魯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2021年,煙臺市出臺《萊陽梨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萊陽市編制《萊陽梨產業發展規劃》,從深化產業鏈條,開展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方面明確提出支持發展萊陽梨產業,極大促進萊陽梨產業發展。萊陽梨產業協會組織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進行古梨樹掛牌宣傳認領,技術提升品質并進行統一包裝宣傳,提高古樹梨附加值。
3.2 科技賦能,強化交流合作促進技術升級
萊陽市農業局、萊陽梨產業協會等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加強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政府、企業、農戶的緊密合作,積極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探索合理的保護與發展措施。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開展合作,針對萊陽古梨樹群系統農藝技術、土壤生態、園藝植保、果品加工、社會人文學等多學科角度出發,開展古梨樹起源與演變,產業規劃和三產融合,古梨樹群工程化改造(圖5),古樹梨品質提升,古梨樹保護等方面進行專題調查研究,為古梨樹群動態保護與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和發展動力。
3.3 加工企業引領促進產品開發
萊陽是首批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縣,依托萊陽梨,域內擁有一品堂、圣豐、鴻杰等梨加工企業,以及萊陽宏達、萊陽多健、萊陽裕潤等10余家重要加工企業,在梨膏、梨酒、止咳糖漿等產品的基礎上開發生物制品、醫藥、保健品等衍生產品,實現萊陽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萊陽梨產品附加值。萊陽將依托萊陽古梨樹群突出挖掘藥用、鮮食、加工、休閑食品4個層面,不斷開發不同種類產品,突出多元化休閑食品、養生產品系列,深入挖掘古梨樹各類文創產品,突出加工引領萊陽梨產業鏈延伸。
3.4 產業組織、服務機構和新型梨農涌現,管理技術和銷售全面升級
出生并成長于照旺莊鎮葉家泊村陳代濤,2019年在中國農業大學修完果樹專業本科、土壤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業后回鄉創業,加入了萊陽市梨鄉梨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推出“梨鄉梨源”微信小程序,編制完善了《萊陽市梨鄉梨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萊陽梨品控與追溯體系》和《萊陽市梨鄉梨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萊陽梨分級及包裝標準》等系列標準性文件,流轉近百畝古梨樹,采用生產資料、儲存、商標、銷售“四統一”模式,通過專業所學不斷提升萊陽梨產品質量和市場推廣能力。
近2年,除陳代濤一樣回鄉創新人員外,很多村鎮成立梨種質合作社進行古梨樹經營管理,很多外地企業在萊陽成立梨合作社,依托秋月梨、信高梨等建立現代梨園,但是尤其關注萊陽古梨園發展,并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古樹梨園流轉,建立起現代梨園和古樹梨園2種梨園管理模式和團隊,突出古樹梨的品質提升、輕簡管理和文化宣傳,萊陽梨產業協會更是不遺余力地加強組織和管理,促進古梨樹群持續健康發展。
4 結語
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是萊陽歷代梨農經過長期不斷觀察、選擇、嫁接等培育而成的古樹群,成為萊陽地區獨特的地質環境、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有的特優梨品種群,是中國梨農業文化遺產中的珍貴樣本,是人類改造自然所留存的寶貴財富,具有多樣的梨種質和生物物種資源、獨特的活態生產技藝、豐富多彩的梨文化、震撼的沙地-古樹景觀,為當地村民的飲食健康、生計保障、文化娛樂和社會福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促進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鮮明而重要的綜合價值。萊陽古梨樹群管理政策制度建設、企業組織引領、交叉學科研究、社會各方參與,進而促進古梨樹群保護和發展,不僅有利于挖掘傳統農耕文化綠色發展力量,而且可以促進遺產地特色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作為中國梨典型代表,萊陽古梨樹群將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果樹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樹立中國農耕文化典范。
參考文獻
[1]李寧,岳冬梅,田文俠,等.山東古樹名木調查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1996,26(S1):1-53.
[2]董新云,李夢,鄒剛.千樹梨花千樹雪[J].走向世界,2016(22):40-45.
[3]趙瑞雪,李紹信,李國棟,等.萊陽市梨產業發展調研報告[J].落葉果樹,2021,53(5):36-38.
[4]山東萊陽古梨樹群栽培系統[J].農產品市場周刊,2021(23):26.
[5]煙臺地區出版辦公室.煙臺風物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108.
[6]邵達元.山東梨樹資源中存在一個“茌梨系”[J].中國果樹,1980(3):24-29.
[7]萊陽農學院園藝系果樹教研組.萊陽梨[M].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8]孔維府,江鵬飛,李興佐,等.中國古梨樹群農業文化遺產現狀及發展[J].果樹資源學報,2022,3(3):1-7.
[9]畢長海.山東萊陽梨的土宜討論[J].土壤,1962(2):44-45.
[10]中國藥材公司國家醫藥管理局中成藥情報中心站.全國中成藥產品集[M].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9:303,393.
[11]魏樹偉,戴振建,宋建忠,等.萊陽梨的品牌現狀及發展對策[J].落葉果樹,2019,5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