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弓長 陳世娟
摘要 安徽省蕭縣葡萄栽培歷史悠久,但近年來產業發展遇到瓶頸。通過研究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現狀,發現蕭縣葡萄產業存在運營機制不完善、品牌意識不強、品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安徽蕭縣葡萄產業發展思路:借林長制頒布施行的政策機遇,建立“蕭縣葡萄”產業發展多部門聯動機制,同時樹立品牌意識,保護“蕭縣葡萄”產品商標,并實施“蕭縣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提升蕭縣葡萄栽培技術水平,以期為蕭縣乃至其他區域葡萄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蕭縣葡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林長制;區域化栽培; 健康發展;葡萄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2-020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4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Concept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hui
ZHANG Gong-chang,CHEN Shi-juan
(Anhui Academy of Forestry, Hefei,Anhui230031)
Abstract Xiao County, Anhui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of viticulture, bu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encountered bottlenecks.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it ha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 weak brand awareness, and unreasonable variety structure.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hui.That i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olicy opportunities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forest chief system, establish a multi-department linkag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iaoxian grapes” industry, establish brand awareness, protect the trademark of “Xiaoxian grapes” products, and implement regional cultivation of “Xiaoxian grapes” variet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viticulture technology in Xiaoxian Coun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d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Xiaoxian grapes;Nation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Forest chief system;Regional cultivation;Healthy development;Viticultural techniques
作者簡介 張弓長 (1970—),男,安徽蕭縣人,工程師,從事植物栽培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9
葡萄(Vitis vinifera)玲瓏剔透、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人們最喜愛的水果之一。“蕭縣葡萄”尤其聞名久遠。近年來,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為找出蕭縣葡萄產業健康發展之路,筆者涉足葡萄園、走訪農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蕭縣葡萄產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并為此提出行業發展的構想。
1 地理位置及自然狀況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狀況 安徽省蕭縣(34.189°N,116.947°E)古為蕭國,位于皖北地區,地處豫、魯、蘇、皖4省交界處。連霍高速、京臺高速穿境而過。蕭縣縣城距離江蘇省徐州市市區約20km。縣城建有蕭縣高鐵站,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位置優越。
1.2 自然環境 蕭縣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高溫40.2℃;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0.2℃,極端低溫-23.6℃,無霜期大于210d;年降雨量800~900mm;年日照時數大于2400h,有效活動積溫大于4500℃。在中國葡萄栽培氣候區劃中蕭縣屬于黃河故道葡萄產區,該區具有完全滿足葡萄生長所需熱量的條件,栽培的葡萄冬季無須埋土保護。蕭縣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比較適宜的葡萄種植區域。
1.3 人口基數 根據2021年6月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蕭縣現有常住人口1054597人,具有較大規模的消費群體。運距短的鮮食葡萄是葡萄產品的主要消費形式,一定規模的人口資源可解決鮮食葡萄的消費問題,同時也有足夠的勞動力資源。
2 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狀況
蕭縣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葡萄栽培歷史悠久,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編著的《蕭縣志·物產篇》中就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后,蕭縣創辦了葡萄及葡萄酒相關產業,帶動了葡萄種植業的發展;現已經形成“黃河故道產區”“東南山產區”和“中部產區”為主的三大種植業基地;同時葡萄釀造業也具有一定規模,年加工鮮葡萄能力數萬噸計。“蕭縣葡萄”作為安徽省蕭縣的特產,以其“果實圓滿,紫里透紅”的特點,在2018年3月6日被批準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悠久的栽培歷史,為蕭縣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并儲備了優質的葡萄品種。
3 蕭縣葡萄產業存在問題
近年來,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3.1 運營機制不健全 蕭縣葡萄產業發展過程中運營機制不完善,具體表現為: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明顯,機制不靈活,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各部門分工不細致。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不高。葡萄及相關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措施不到位。低效的運營機制限制了蕭縣葡萄產業的發展。
3.2 品牌意識不強 蕭縣葡萄、葡萄酒、葡萄汁等產品的外部競爭力不強,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蕭縣葡萄”商標使用不合理、不規范,缺乏統籌安排和品牌經營。
3.3 品種結構不合理 蕭縣葡萄種植品種結構不合理,由盲目發展的思想主導,種植品種選擇的上隨意性較大,完全憑個人喜好,沒有針對本地的地理、氣象、水文等特點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沒有實施蕭縣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所產出商品不具地理優勢。
3.4 栽培技術相對落后 蕭縣葡萄種植總體規模較小,零散種植戶較多,技術含量不高,種植過程中機械化栽培率較低;葡萄苗木生產企業多不具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且苗木質量良莠不齊;良種、壯苗占比低。多數種植戶只重視產量而不注重產品的質量,沒有進行土壤理化性質分析,憑感覺施用化肥、農藥。這些不合理的、相對落后的栽培方式,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讓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4 蕭縣葡萄產業發展機遇
4.1 政策機遇 2021年5月28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安徽省林長制條例》,并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林長制是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由安徽省首先推出并施行。林長制模式是指在行政區域或生態區域設置林長,設立省、市、縣、鄉、村5級林長,實行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辦公機制。林長制實施為蕭縣葡萄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機遇。
4.2 技術平臺 2008年,我國正式啟動了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是中國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組成部分,由財政部和農業部批準建立,目的是研究解決葡萄產業生產中遇到的各類技術難題,是國家為各地葡萄產業提供技術保障的平臺。葡萄產業技術平臺可以為破解蕭縣葡萄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提供幫助。另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也可以為蕭縣葡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比如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上述技術平臺可為蕭縣葡萄產業發展解決技術上的難題。
5 蕭縣葡萄產業健康發展思路探討
面對當前蕭縣葡萄產業問題和國家對葡萄產業的政策機遇,筆者認為蕭縣葡萄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整合蕭縣行政資源,突破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務實高效的管理制度。針對蕭縣葡萄產業現狀,制定合理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強品牌保護意識,調整不合理的品種結構,提高種植技術水平。
5.1 建立相對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 建立行政管理機構,明確各部門職責,規范管理流程。 由蕭縣林長制辦公室制定蕭縣葡萄產業發展多部門聯動機制方案,并做好“蕭縣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定各部門職責范圍。加強蕭縣葡萄產業區域內防護林規劃和建設,使蕭縣葡萄生產區內生態多樣化,更利于葡萄種植的健康發展。
5.1.1 制定保護區內水利工程的規劃和建設方案。水利部門要優先保證區域內全部水利設施功能正常、可用。確保干旱時可以澆灌,雨季能夠正常排水,最大概率減少洪澇和干旱災害造成的影響。水利設施是葡萄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
5.1.2 做好葡萄種植保護區內道路規劃和建設工作。交通部門要提升保護區域內道路規格,規范保護區內交通標識、標志、標牌的使用,確保保護區域內道路干凈、整潔、暢通,便于材料的運輸、商品的出售。
5.1.3 做好保護區域內流動攤點的管理。流動攤點管理是市場規范的基礎,也是對外形象的窗口。由城管局等執法部門劃定流動攤點集中管理區域。需要固定攤點的商戶,須向管理部門報告攤點的使用地點和使用期限,由政府指定相關部門制定帶有“蕭縣葡萄”統一商標的攤點,制作統一模式的固定攤點操作臺面、遮陽傘等用具。規范固定攤點的使用模式,并按順序編號。
5.1.4 規范“蕭縣葡萄”商標的使用和發放。工商部門建立蕭縣葡萄種植、釀造產業使用“蕭縣葡萄”商標的紙質和電子檔案。統一管理“蕭縣葡萄”商標的發放和使用。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和監督市場行為。工商部門對市場銷售的葡萄的價格應做出相應指導,對銷售的葡萄及相關產品質量應定期抽檢,杜絕定價虛高、以次充好等情況。規范商標的管理是維護市場秩序的有效手段。
5.1.5 制定蕭縣葡萄保護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方案。生態環境部門要嚴格規范保護區域內“三廢”排放標準,不達標企業一律停業整頓或予以外遷。規范垃圾分類,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提倡使用易降解、可多次使用的包裝品。環境保護是葡萄產業健康發展重要條件。
5.1.6 災害天氣防御機制。氣象部門根據氣象資料分析,預報自然災害發生狀態,及早提醒蕭縣葡萄產業相關部門做好防災工作。高溫天氣預警,提示葡萄種植業做好防暑、抗旱工作;暴風雨天氣,提示種植業做好防止內澇、降低暴風對葡萄產業造成的機械損傷;低溫天氣預警,提示種植等相關產業,做好防凍、防寒、防雪害等工作,尤其設施栽培方式要防止雪壓等災害。可將此類氣象信息免費推送給蕭縣葡萄產業相關部門及各種植戶。
5.1.7 聯合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的相關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科技部門針對種植、釀造等葡萄及葡萄酒關聯產業中的技術難題,與相關部門簽訂“蕭縣葡萄產業健康發展技術戰略合作協議”,研究品種退化、巨峰落果等生產中遇到的難題,舉辦學術交流會和各類講座,為蕭縣葡萄產業的技術更新、產品更新服務。
5.1.8 制定蕭縣葡萄產業財政、金融優惠政策。在政府規定產品保護區域內,財政和金融機構要鼓勵和支持蕭縣葡萄產業的基地建設、適宜品種試驗栽培。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返還、減免稅收,加大葡萄產業發展的投資力度。
5.1.9 加大宣傳力度。由文化旅游部門負責辦理“蕭縣葡萄”宣傳的相關事宜,增加蕭縣葡萄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舉辦各類文化活動 舉辦葡萄文化旅游節 ,參加國內外葡萄及葡萄酒類博覽會、訂貨會,舉辦與葡萄有關的詩詞比賽、寫作比賽,字畫展覽。制作葡萄栽培、葡萄酒飲食文化訪談、國內外葡萄文化見聞等節目,可定期循環播放,以擴大影響力。
5.1.10 加強對企業、種植戶、個體工商戶的管理。對企業、種植戶、個體工商戶的管理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保護“蕭縣葡萄”商標,不冒用、不盜用商標,依法舉報冒用、盜用商標行為,并依法舉報市場違規行為;優化種植品種組合,選擇適宜的品種,加強對蕭縣葡萄區域化栽培品種的保護,規范種植方式;規范葡萄酒、葡萄汁釀造工藝;研制開發新產品,努力推出特色產品;制定釀造類葡萄酒、葡萄汁生產目標;生產綠色、有機產品;遵守市場規范,不銷售偽劣產品,由農戶自行生產的葡萄酒、葡萄汁和沒有相關生產資質的企業生產的類似產品嚴禁在市場流通;文明經商,不欺行霸市。規范市場行為才能保證葡萄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5.2 做好“蕭縣葡萄”種植保護區域規劃 在確保基本農田建設的前提下,劃定“蕭縣葡萄”栽培保護區,確定保護區建設規模及保護區域范圍。
5.2.1 摸清家底,為進一步規范發展奠定基礎。采取自主申報的方式,調查蕭縣葡萄種植、釀造等產業的現狀。建立“蕭縣葡萄”種植、釀造企業電子和紙質檔案。種植戶調查項目包括種植戶名稱、單個品種面積、栽培方式、栽培總面積;釀造企業調查項目包括鮮葡萄年產量;企業規模(年產量),年產葡萄酒量、年產葡萄汁量,釀造工藝水平等。
5.2.2 依據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合理規劃“蕭縣葡萄”產業種植保護區域。為控制盲目發展,蕭縣葡萄種植保護區可劃分如下3個部分。
(1)黃河故道釀造葡萄栽培區。該區需加大蕭縣葡萄釀造品種栽培區域,可推廣“蕭縣葡萄”釀造品種栽培的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此區域要限量發展鮮食品種。
(2)東南山葡萄文化旅游開發區。以旅游開發、生態建設為依托,開展以釀造品種、鮮食品種同步發展的宗旨,劃定和保護開發范圍,做好旅游規劃和生態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廣釀造品種的栽培,適當扶持鮮食品種的種植。此區域要主力呈現蕭縣的優良生態環境魅力,生產最好的葡萄,釀造最美的葡萄酒。
(3)中部鮮食葡萄栽培區。主力發展鮮食葡萄栽培,推廣設施栽培、標準化栽培,此區域須限制發展面積,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主。
5.3 樹立品牌意識,保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5.3.1 “蕭縣葡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專利屬于安徽省蕭縣人民政府,在政府所屬區域內保護使用。在行政區域范圍之外,屬于地方特產。“蕭縣葡萄”商標由蕭縣人民政府統一管理和發放給合法的使用人,而商標的使用人必須按照相關標準、管理規范使用該商標。使用注冊商標的產品,在本行政區域內給予價格保護和銷售成本保護。在蕭縣政府行政區劃之外生產的鮮葡萄、葡萄酒、葡萄汁等產品不在保護范圍,不予發放“蕭縣葡萄”商標。注冊商標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品牌效益,也便于產品的溯源和品質管理,從而讓消費者安全、放心購買和食用。
5.3.2 “蕭縣葡萄”商標 實行申請使用制。在政府規定的區域內的生產企業或個人,根據自有產品特性及數量,申請使用“蕭縣葡萄”商標。
5.3.3 “蕭縣葡萄”商標,實行限量使用制。政府對申請的產品特性和數量進行核實,對符合要求的產品發放相應數量的“蕭縣葡萄”商標使用權限,并與生產企業和或個人約定商標使用年份。經核實后發放給使用人的商標使用權的數量應不大于其相應的產量指標。對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或個人,優先發放“蕭縣葡萄”商標。第二年,根據申報并核實后的種植面積、年產量,再進行核發相應數量的“蕭縣葡萄”商標使用權限。
5.3.4 維護品牌形象。加強品牌形象的保護和維護,對品牌的質量、信譽、服務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品牌形象的良好和穩定。
商標標識的詳細程度可顯示其價格優勢,標識地址(含使用材料、葡萄品種、栽培方式等)越詳細,定價的基礎越高。品牌戰略是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的核心。樹立葡萄產區的品牌意識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需要加強管理和推廣,確保產品品質和品牌形象的穩定和提升。只有持之以恒地推進,才能真正實現葡萄產區的品牌意識和品牌價值的提升。
5.4 調整品種結構 葡萄品種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會展示不一樣的特性,為了充分發揮自然條件下的品種組合的最優潛能,有必要實行蕭縣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調整現有品種的組成結構。淘汰不適宜本地區的品種和已經表現為嚴重退化的品種,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葡萄品種。
5.4.1 品種區域化的概念引入。為最大限度利用生態資源,根據該地區的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如溫度、日照、降水量、土壤特性等,選擇適宜該地區的最佳的葡萄品種組合進行栽培的方式,就是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為配合國家對葡萄產業的區域化栽培戰略,推行“蕭縣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勢在必行。
5.4.2 蕭縣葡萄區域化栽培品種組合。在鮮食品種中,擴大發展“玫瑰香”“巨玫瑰”“陽光玫瑰”“白羽”;適當發展“醉金香”“夏黑”“巨峰”等品種。釀造品種中,大力推廣“玫瑰香”(可做試驗釀造品種,推出特色產品)、“白羽”“赤霞珠”“蛇龍珠”,適量發展“梅麓輒”“寶石解百納”“霞多麗”“巴柯”等品種。
在調整種植葡萄品種結構時,需要從市場需求、種植技術、生產經濟分析、服務支撐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全面考慮各方面因素,并不斷進行實踐調整和改進,不斷提升種植葡萄品種結構的優勢和競爭力。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蕭縣葡萄區域品種組合的生產潛力。
5.5 提升“蕭縣葡萄”種植技術水平 擴大蕭縣葡萄生產規模,實行蕭縣葡萄栽培良種化,種植方式標準化、生態化。
5.5.1 擴大生產規模 鼓勵和扶持蕭縣葡萄生產企業擴大生產。對規模以上企業或個人(①鮮食品種面積≥3hm;②單一鮮食品種≥1hm;③設施大棚栽培≥1hm;④釀造品種連片種植≥34hm 達到4種之一規模即可),且種植品種為“蕭縣葡萄”區域化栽培所規定品種的;給予資金扶持、并優先給予土地使用(租用)權屬。在國家政策、土地使用性質不變、租金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原則上無限期延長租賃期限。可適當增加葡萄汁生產企業。并鼓勵生產企業對新產品、特色產品的研發,規范或改良釀造生產工藝。規模化可提高產量、便于實施機械化的作業。
5.5.2 “蕭縣葡萄”良種化。選擇蕭縣葡萄區域化栽培的優良品種。購買具有種苗生產資質企業生產的優質壯苗。嚴把苗木質量關,原則上沒有正規渠道或來源不明的葡萄種苗,不允許擴大生產,不增加其“蕭縣葡萄”商標的數量,亦不享受其他的優惠政策。政策出臺之前已種植的品種除外。同時嚴格執行苗木檢疫制度,不購買染疫苗木。后期可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建立自己的葡萄種苗基地,以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5.5.3 標準化種植。采用標準株行距和架式,規范不同品種整形修剪措施的要求。引入“樹相和樹勢”概念,使用“最佳樹相”栽培方法。合理整形修剪,調整樹勢,始終維持最佳樹勢狀態。適時采收,并及時運輸和釀造。建議葡萄釀造企業優先使用機械化栽培模式生產。確定鮮葡萄穩產而不是高產的經營管理方針,確保產品的高質量。
5.5.4 生態栽培法。在栽培保護區域建立無公害生產模式。建立保護區域內葡萄種植業農藥使用電子和紙質檔案,實行“農藥總量控制”制度,限量使用農藥。同時在保護區域內嚴禁使用無生產許可證的農藥,杜絕使用過期農藥。根據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結果,科學施肥。對連片種植地塊,每1hm做一個土樣分析;小于1hm的地塊,每個種植單元(或種植戶)做一個土樣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合理施肥。每3年做一次重復檢測。科學灌溉,杜絕漫灌方式澆水抗旱,可采用滴灌法、噴灌法等節水方式適量用水。實行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機制,建立生態多樣性農田林網,保護葡萄種植區域生態環境。林下可栽植玫瑰(Rosa rugosa)、馬藺(Iris lactea)等美化環境植物品種,玫瑰花可美化、香化環境,馬藺亦可作為綁縛材料,環保減塑,既美觀,又有生態價值。實行生態栽培法,促進蕭縣葡萄產業健康發展。
5.6 建設“蕭縣葡萄文化博物館”
5.6.1 傳承葡萄文化。葡萄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建設蕭縣葡萄文化博物館可以將葡萄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葡萄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5.6.2 提升品牌影響力。葡萄文化博物館不僅可以展示葡萄文化,還可以針對蕭縣葡萄種植業進行宣傳和推廣,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5.6.3 引導旅游消費。建設蕭縣葡萄文化博物館可以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閑、學習、旅游等多重體驗,促進旅游消費的增長。
5.6.4 收集和整理藏品。收集和整理以下幾類藏品。
(1)文獻資料類藏品。包括歷史文獻、地方志、大事記、領導參觀資料、出版物、酒廠志、酒廠廣告、名人字畫、民間傳說,以及各類活動的影、音、圖文等資料。
(2)各類比賽獎項類藏品。包括獎杯、獎狀等。
(3)實物類藏品。包括種植業植物標本,如整株標本,根、莖、葉、花、果等標本。種植工具及其材料,釀造設備,廠房、葡萄酒容器。包裝設備,如酒瓶、標簽(商標)、軟木塞、開瓶器、包裝盒(袋)等。釀造工藝亦可作為展覽的一部分。
(4)收集和整理有關葡萄文化的藏品,包括歷史文物。館藏物品可通過民間征集,市場購買等途徑獲得。建設“蕭縣葡萄文化博物館”需要多方面的考慮和規劃,加強宣傳推廣。對于民間藏品可給予一定的榮譽獎勵。建議“蕭縣葡萄文化博物館”對民眾免費開放。
6 結語
蕭縣葡萄產業走向健康發展,需要實行由蕭縣縣黨委領導、蕭縣縣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企業配合、全民參與的長效機制,避免長期以來農、林部門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要劃分明確的責任范圍,提高工作效率;要增加蕭縣葡萄產業財政投入,加大項目和資金整合的力度;要使目標更加合理化、責任更加明確化、工作更加細致化、成效更加顯著化。同時要保護“蕭縣葡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樹立品牌意識;依托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推行“蕭縣葡萄”品種區域化栽培;加強保護種植區內生態環境建設;實行標準化種植;規范釀造加工工藝,努力推出特色產品,從而有效解決實際生產中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磊,周新躍.蕭縣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305-306,311.
[2]唐守順,王小云.蕭縣葡萄栽培的氣候條件及對生產的影響[J].氣象,1989,15(9):53-57.
[3]張伯忍.蕭縣葡萄栽培與氣象[J].氣象,1984,10(11):34-35.
[4]李華.葡萄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09-111.
[5]蕭縣人民政府.蕭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2021-06-01.
[6]范西然,孫其寶,張長儉,等.蕭縣葡萄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323-6324.
[7]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檢總局關于批準對復州海灣鹽等22個產品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2018年第31號)[EB/OL].(2018-03-14)[2023-03-02].http://law.foodmate.net/show-193330.html.
[8]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林長制條例[Z].2021-05-28.
[9]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中國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葡萄分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5-8.
[10]山東省煙臺市政府.煙臺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Z].2020-10-28.
[11]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 要求理解與實施:GB/T26407——2011[S].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16-18.
[12]張振文.葡萄品種學[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223-231.
[13]黃娟,單光展,楊玉珍,等.安徽蕭縣釀酒葡萄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J].中國果樹,2008(4):56-57.
[14]柴壽.巨峰葡萄栽培[M].王化忠,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23-53.
[15]許慶元.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