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渝琦 韓芳








摘要 探究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運用實地調查法和實證分析法,以四川省三臺縣為研究樣本,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引入“雙碳”目標的激勵與約束政策構建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并對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所提出的研究假設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主觀范式、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度、行為意愿以及“雙碳”政策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均有正向影響,但“雙碳”政策的激勵與約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農戶的行為意愿。據此提出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監管處罰機制和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的發展路徑,為四川省更好地發展低碳農業提供科學依據和合理對策。
關鍵詞 “雙碳”目標;低碳農業;農戶生產行為;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2-026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arbon”—Taking Santai County,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O Yu-qi,HAN Fa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2)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in this study,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took Santai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policies of the “dual carbon”goal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farmers’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subjective paradigm,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behavioral attitude,behavior willingness and “dual carbon” polic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but 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of the “dual carbon” polic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followed by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t,according to which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incentive mechanism,improving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and increasing publicity and guidance is proposed,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Dual carbon” target;Low-carbon agriculture;Farmers’ production behavior;Sichuan Province
作者簡介 曹渝琦(1998—),女,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公共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5
2020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政府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雖然電力、工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但農業產生的碳排放量仍然不容忽視。我國小農戶由于長期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產品,導致對高碳生產方式形成路徑依賴,很難改變過去長期采用的生產方式,再加上小農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很難認識到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如何促進農戶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的意愿和行為對“雙碳”目標下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研究頗豐。李向前等研究發現低碳行為的宣傳教育以及實施低碳行為的便利程度對低碳行為的影響最大。程琳琳等認為關系網絡對農戶行為選擇具有正向作用。余威震等發現內部感知和外部環境對農戶生產行為具有顯著差異。王淇韜等研究發現感知利益和社會網絡會影響農戶行為,其中經濟感知利益因素影響最大。單玉紅等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農戶低碳經營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上學術成果為該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著部分值得改進的地方。“雙碳”目標自其提出以來就一直是學界廣泛關注的話題,但從農戶層面探究“低碳”目標實現的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補充關于“雙碳”目標相關政策的激勵與約束,探究“雙碳”目標對農戶低碳行為的影響情況。
四川省的土地“小、碎、散”導致其農業發展難以實現規模效應,而低碳農業“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的特點有利于四川省農業通過減少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達到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的目標。該研究基于“雙碳”目標并站在農戶的角度分析四川省低碳農業的發展,為促進農戶持續采取低碳生產方式提供建議與對策。四川省三臺縣是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之一,當地政府以低碳農業為調整方向,著力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因此選取該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理論分析框架
1.1 理論基礎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簡稱TPB理論)是Icek Ajzen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主體某種行為的決策理論,它包含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愿和行為響應5個基本變量,其中行為態度、主觀范式和知覺行為控制屬于認知變量,這3個變量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行為意愿,而行為意愿又會對行為響應產生直接影響。
“雙碳”目標背景下,國家提出在農業農村方面實施減排固碳行動。政府在該行為方面發揮著統籌協調的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戶的碳行為。政策措施主要有約束和激勵兩個方面,無論是政府的約束措施還是激勵措施,都會對農戶的行為響應產生直接影響。
基于以上兩點構建有關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1.2 研究假設
1.2.1 “雙碳”政策(PE)。高晨等的研究表明政府通過激勵政策可以彌補農戶低碳生產所付出的成本,而政府的約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農戶高碳生產行為產生的負外部性以達到規范農戶生產行為的目的。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1:“雙碳”政策會促進農戶采用低碳生產方式進行生產。
1.2.2 行為意愿(INT)。行為意愿是指行為主體對某種行為的主觀判斷。單玉紅等根據研究發現農戶低碳意愿與低碳行為呈正相關。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農戶低碳生產意愿會促進農戶采用低碳生產方式進行生產。
1.2.3 行為態度(AB)。行為態度是指行為主體對某種行為產生結果的信念與評價。曾增運用PLS算法實證得出農戶低碳行為對農戶低碳行為具有正向影響。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農戶低碳生產行為態度對農戶采用低碳生產行為意愿產生正向影響。
1.2.4 知覺行為控制(PBC)。行為主體在產生某種行為意愿時會感受到外界對其的壓力。劉夢嬌運用SEM模型實證得出外界的影響會對農戶低碳行為產生正向的作用。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農戶低碳生產主觀范式會對農戶采用低碳生產行為意愿產生正向影響。
1.2.5 主觀范式(SN)。行為知覺控制是指行為主體自身具備的資源和能力以及在執行某種行為時對該資源和能力的執行結果判斷。呂娜在研究農戶綠色生產意愿時發現農戶的主觀意識越強,越能夠促進農戶綠色生產意愿。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H: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知覺控制會對農戶采用低碳生產行為意愿產生正向影響。
2 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特征
2.1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2022年5月—2022年7月期間在四川省三臺縣開展的隨機抽樣調查。調研以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調研過程為:2022年5月前往蘆溪鎮進行預調研,在預調研過程中發現問卷設計存在的問題并對問卷不合理處進行修改,隨后在確定最終正式的調研問卷的基礎上前往潼川鎮、富順鎮和建平鎮進行調研。此次調查共發放350份調查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20份,問卷有效性達到91.4%。
2.2 樣本農戶基本特征 表1為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被調查者的性別以男性為主,占比為54.7%;年齡主要集中在51歲及以上,占比高達61.9%,說明當地老齡化現象嚴重;大多數學歷為小學及以下,占比61.2%,說明當地農戶受教育水平偏低。被調查者中黨員及村干部少,占比僅為13.8%和4.7%;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占7.5%,說明當地農戶的“入社率”低;具備非農專業技能的被調查者占16.7%。農戶人均純收入集中在3001~5000元,家庭勞動力數量以3~4人為主,耕地面積在0.200hm及以下的占到52.5%。以上調查情況均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吻合。
3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3.1 結構方程模型 農戶低碳生產行為會受到個人特征等主體差異性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影響農戶個體的行為選擇進而影響數據的真實性,而結構方程模型是融合因子分析和路徑分析的驗證性分析方法,它由能夠容許農戶個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可解決農戶個體差異性導致數據失真的問題。結構方程模型主要有以下3個矩陣方程組成:
X=λξ+δ??? (1)
Y=λη+ε ????(2)
η=γξ+βη+ζ??? (3)
公式(1)和(2)為測量方程模型,其中Y為η的觀測變量,X為ξ的觀測變量向量;λ是回歸類型;δ、ε是模型的殘差項。公式(3)為結構方程模型,其中η為內生潛變量,即農戶低碳生產行為;γ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關系;ξ為外生潛變量,代表農戶低碳生產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雙碳”目標相關政策;β為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ζ是模型的殘差項。
3.2 變量選擇與量表設計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雙碳”目標政策編制測量問卷。該問卷包括行為響應(PHB)、行為意愿(INT)、行為態度(AB)、主觀范式(SN)、行為直覺控制(PBC)和“雙碳”目標相關政策的激勵與約束(PE)6個變量。前5個變量通過陳述句表達提出問題,設置“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較同意”和“完全同意”5個答案并分別賦值“0~4”分;“雙碳”目標相關政策的激勵與約束(PE)通過問句提出問題,PE1、PE2、PE3和PE4設置“非常小”“比較小”“一般”“比較大”和“非常大”5個答案并分別賦值“0~4”分。
4 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分析
4.1 樣本數據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保證該研究數據的可靠性和結構性,運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問卷樣本數據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3,6個潛變量Cronbach’s α均高于0.7的閾值條件,量表的抽樣適度測量值(KMO)為0.934,各潛在變量的KMO系數均高于閾值條件0.6且均高于邊界值0.5,在0.001的水平顯著。因此問卷樣本數據通過了可靠性和結構性檢驗。
4.2 模型整體的顯著性檢驗 為判斷模型的契合度以及檢驗模型和樣本數據間的擬合程度,運用AMOS23.0軟件對模型進行絕對擬合優度、增值擬合優度以及精簡擬合優度的擬合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根據表3可知,模型的SEM擬合結果均比較理想。因此可以說明該研究構建模型與實際調研情況相吻合。
4.3 結構模型的顯著性檢驗 運用AMOS23.0軟件對路徑進行檢驗,結果見表4。根據表4可知,5條路徑中2個潛變量間的路徑系數均為P<0.01且路徑系數正負號與研究假說一致,由此可以說明該結構模型已通過顯著性檢驗。5條路徑的非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71、0.39、0.43、0.24、0.25,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各路徑系數的非標準化估計值的正負符號均與研究假說一致。因此模型的5條研究假說得到較好的證實,進一步依據圖2分析各變量對行為相應的效應大小,結果見表5。
通過表5可知,農戶的低碳生產行為受到行為意愿和“雙碳”政策的直接影響,同時還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范式和知覺行為控制產生的間接影響,但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范式以及行為態度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響應的標準化總效應為0.10、0.10、0.17。這意味著農戶認知直接轉化成實際的低碳生產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行為意愿因素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行為意愿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響應的標準化總效應為0.38,這意味著有38%的行為意愿能夠直接轉化成實際的低碳生產行為。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的意愿(INT1)、學習低碳生產方式的意愿(INT2)、購買低碳生產資料的意愿(INT3)這3個行為意愿觀測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分別為0.71、0.79、0.78,說明農戶學習低碳生產方式的意愿最為強烈,其次是購買低碳生產資料,而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的意愿最低。
“雙碳”政策因素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影響。“雙碳”政策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響應的標準化總效應為0.78,這意味著有78%的低碳政策能夠直接轉化成實際的低碳生產行為。政府對低碳產業技術的培訓力度(PE1)、政府對低碳生產資料的補貼力度(PE2)、政府對高碳生產行為的處罰力度(PE3)、與政府對高碳生產行為的監管力度(PE4)這4個“雙碳”政策觀測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分別為0.81、0.74、0.79、0.78,說明“雙碳”政策中最為重要的是政府對農戶進行低碳農業的技術培訓,其次是通過提高低碳生產資料的補貼和增強高碳生產行為的處罰與監管,最后則是通過對低碳農業的宣傳引導來實現低碳生產方式的普及。
5 結論與建議
以四川省三臺縣為研究樣本,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引入“雙碳”目標的激勵與約束政策構建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并對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所提出的研究假設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前文的實證分析證實了主觀范式、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度、行為意愿以及“雙碳”政策對農戶低碳生產行為均有正向影響,但“雙碳”政策的激勵與約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農戶的行為意愿。為促進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產生,提出以下建議。
5.1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農戶進行低碳生產 在低碳農業技術培訓方面,首先可以設立關于低碳生產技術培訓的專項財政資金;其次可以建立低碳生產培訓學校。在低碳生產資料補貼方面,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對低碳生產資料的補貼力度,以達到降低農戶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目的;政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補貼結構的調整,目前三臺縣的農業生產主體仍然是小農戶,因此低碳生產資料的補貼不能過于側重涉農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也要重視小農戶在購買低碳生產資料時是否能夠享受到政策補貼。
5.2 完善監管處罰機制,約束農戶高碳生產行為 首先,政府要在引導農戶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對農戶的高碳生產行為進行監管與處罰。政府完善監管處罰機制需要循序漸進,若在制定監管處罰政策時直接明令禁止高碳生產或過于嚴厲地處罰高碳行為,可能會引起農戶強烈不滿甚至起到負面效應,導致低碳農業發展受限。其次,政府可以鼓勵農戶間互相監督并設立相應的處罰措施,這種監督處罰機制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低碳生產氛圍,而且能夠減輕政府對高碳生產的監管負擔讓政府花更多的時間在培育低碳農業產業等工作上。
5.3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農戶低碳生產意愿 三臺縣農戶低教育水平導致其對低碳農業的了解和認知程度都較低,并且嚴重的老齡化現象使得大多數農戶難以轉變傳統思維和接受新興生產方式,因此政府需要多渠道對低碳農業進行宣傳并引導農戶采用低碳生產方式。首先,政府可以通過舉辦宣講會、研討會等方式鼓勵農戶參與到低碳農業的學習中;其次,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新媒體等方式宣傳低碳農業,讓農戶轉變傳統高碳生產觀念并樹立起低碳生產意識;最后,可以選派優秀農戶外出學習并將學習到的先進低碳生產方式進行宣傳,這種方式能夠利用優秀農戶自身的影響力感染其他農戶投入低碳農業生產中去。
參考文獻
[1]李向前,王正早,毛顯強.城鎮居民低碳消費行為影響因素量化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9,35(12):139-146.
[2]程琳琳,張俊飚,何可.網絡嵌入與風險感知對農戶綠色耕作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分析:基于湖北省615個農戶的調查數據[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7):1736-1746.
[3]余威震,羅小鋒,黃炎忠,等.內在感知、外部環境與農戶有機肥替代技術持續使用行為[J].農業技術經濟,2019(5):66-74.
[4]王淇韜,郭翔宇.感知利益、社會網絡與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基于河南省滑縣410個糧食種植戶調查數據[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7):43-51.
[5]單玉紅,王琳娜,劉夢嬌.社會化小農趨勢下農戶低碳經營的路徑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11):2479-2487.
[6]李曉燕,王彬彬.四川發展低碳農業的必然性和途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1):103-106.
[7]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2):315-320.
[8]高晨,李樺.激勵與約束影響茶農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22,42(4):440-448.
[9]曾增.安遠縣稻農生產低碳化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0.
[10]劉夢嬌.農戶低碳經營行為的路徑分析:以武漢市江夏區和咸寧市通山縣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9.
[11]呂娜.新時期北京農戶綠色農業生產意愿及其提升路徑研究:基于TAM和SEM的農戶感知與政策因素影響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5):156-164.
[12]付濱,馮玉富,竇學誠,等.基于SEM模型的農戶循環農業參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河西地區為例[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4):54-60.
[13]聶艷,向萌,馬澤玥,等.基于SEM模型的農地規模經營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江漢平原潛江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2):48-55.
[14]賈亞娟,葉凌云,趙敏娟.村莊制度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分析[J].生態經濟,2023,39(9):199-205.
[15]楊從杰,戴巧玲.基于TAM的企業招聘微信特征對雇主吸引力的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6,28(6):140-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