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對金融業轉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機構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參與者,需要不斷通過綠色金融的配套服務助力綠色建筑發展,彰顯金融機構支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
一、綠色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為了實現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大目標,綠色建筑作為“雙碳”戰場的一個重要領域,已經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視,綠色建筑從一個可選項變為必選項,綠色建筑相關行業的發展也逐漸呈現產業鏈化、智能化,并向既有建筑改造發展的新特色。
(一)綠色建筑發展促進產業鏈新發展
為了改變建筑相關行業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特點,圍繞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原材料、裝配、施工、運營、資源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對產業鏈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如要求建筑設計符合綠色建筑標準,提高建材行業標準以符合綠色建材標準,另一方面,將催生出一批新興行業,填補目前在裝配、施工、運營和再回收等領域的行業空白。
1.綠色建材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
2021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發布《綠色建材產品目錄框架(2021年)》涉及預拌混凝土、保溫隔熱材料等主體及圍護結構工程用材,吊頂及配件、墻面涂料等裝飾裝修工程用材,管材管件等機電安裝工程用材,以及屋頂綠化材料等室外工程用材,覆蓋工程建造所需的主要建材類別。
在實際應用層面,各類綠色建材的使用率則各不相同,以江蘇省2019年的情況為例,主體建筑建造的綠色建材使用率明顯高于內部裝修的綠色建材使用率。阻礙綠色建材使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較高、生產技術不成熟、可選種類少、應用面窄等。
為了突破綠色建材使用的瓶頸,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構建統一、可行性高的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建立綠色建材產品庫,為建筑施工單位提供便利的采購平臺,以此提高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范圍。
2.綠色裝配將成為建筑行業新趨勢
2019年國家發改委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征求意見稿)》指出,鼓勵裝配式建筑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裝配式建筑勢在必行,一是由于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超過十億噸,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處理直接填埋,造成巨大的生態隱患;二是人工費用逐年上升,農民工從事建筑業意愿持續走低;三是裝配式施工工藝簡便、標準化高、操作簡便、工期快,能夠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隨著國家不斷推進預售資金監管和現房銷售政策的推進,施工時間長度直接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流轉速度和盈利水平,裝配式建筑將為建筑行業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預制構件的工廠化生產,建筑工地現場組裝,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能夠縮短工程時間,將促成房地產市場的新變革。
3.建筑垃圾減量化處理及管控政策不斷加碼
例如,蘇州市實行建筑拆遷類垃圾再生利用,既是緩解當前“垃圾圍城”困境、建設美麗蘇州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蘇州市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2020年,隨著“固廢法”的修訂和江蘇省住建廳關于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出臺,對建筑施工垃圾的源頭減量、收集和存放、就地處置、排放控制都作出了全新的規定,對相關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催生綠色建筑服務發展需求
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普及和技術要求的不斷提高,從設計、實施、評估、認證、運維等全流程服務出發,將產生以下行業機會:
一是金融特色機構、專業團隊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的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促使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設立專業團隊,出臺內部乃至行業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流程;
二是對會計事務所、咨詢公司、研究機構提供綠色認證、綠色評估、綠色評級等專業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多,考慮到成本問題,大型開發商可能將相關團隊內置,而不具備相關能力的中小房產企業則傾向于借助外部專業公司提供相關服務;
三是產學研結合的需求與日俱增。目前,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綠色裝配、建筑材料再回收等推廣的難點之一是技術迭代跟不上實際應用需求的速度,這需要政府、產業聯盟和高等院校共同合作,通過“研發-孵化-推廣”的全流程為綠色建筑行業發展賦能。
(二)綠色建筑數字化和智慧化發展
為滿足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健康等要求,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一定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也必將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與“新基建”緊密結合。
在綠色建筑的運維智慧化方面。綠色建筑要實現“綠色效益”,對建筑物能耗和室內環境等指標需要進行實時監控。這類環境、能耗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發布需要大數據系統才能有效地完成。此外,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建筑安全、健康、舒適等要求,智能家居、用戶的個性化定制是未來發展方向,而這些領域都極大程度上依賴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基建”技術的支持。
建筑全產業鏈的綠色化,包括新能源設備、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綠色倉儲和物流、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等。要有效實現這些綠色建筑產業鏈相關環節的綠色化發展,必須同時實現相關領域的數字化與智慧化發展,這也涉及到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的領域,而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本身又和人工智能、5G息息相關。
(三)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
隨著時間推移,興建于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逐步需要改造和維修。以蘇州為例,2021年蘇州全轄區共69個老舊小區實施了改造,2022年,又有79個老舊小區實施了綜合改造,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屋面修繕、屋面外墻立面整飾、雨污分流、道路及配套基礎設施整治、消防系統整治、綠化增補、停車位改造、無障礙設施改造、管線整治等內容。
目前,針對既有建筑的改造,住宅改造主要基于改善小區綜合環境、提高居民的居住便利度和安全感,綠色化改造的內容相對較少。這主要是由于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成本相對較高,實際運營效果不確定,不適合在現階段大規模推廣。
既有建筑的綠色化改造相比一般的老舊小區改造,更注重改造后實際運營中的節能效應。推動建筑節能服務機構為建筑運行和既有民用建筑節能改造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探索符合區域特點的綠色化改造方式和技術,是綠色建筑發展未來的重要方向。
二、綠色金融配套服務和發展機遇
綠色建筑發展是建筑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大勢所趨。但與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綠色建筑的發展初期,必須依賴友好的外部環境、積極的政策支持和經濟、金融措施的激勵。金融機構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參與者,近年來通過不斷轉型適應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
(一)綠色建筑相關金融產品不斷完善
1.綠色信貸
目前,商業銀行對綠色金融考核的比重逐年提升。以某國有大行為例,總行對分行的綠色金融考核指標權重最高可達10%,包含綠色金融(貸款余額、完成率和占比提升等子指標)和“雙碳”推進(人民銀行碳減排重點領域固定資產類貸款投放情況、“兩高”行業貸款余額占比管控、 環境與氣候風險管控以及綠色債券承銷計劃完成率)。隨著考核力度的不斷加大,各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的重視和產品豐富化程度也不斷提高。
2.綠色保險
綠色建筑融資的難點之一是兩大錯配難題:一是建筑設計與運行之間的性能錯配,另一個是綠色信貸與性能認定之間的時間錯配。通過引入綠色保險這一金融工具,可以推動以建筑實際運行性能為核心的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的規模化發展。
綠色建筑保險產品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且市場投放程度較低。目前比較核心的綠色建筑保險產品主要有:綠色建筑財產保險、綠色建筑職業責任保險、綠色建材質量安全保險、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保險、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等。但目前綠色保險的推廣還存在一定困難,一是成本較高,二是產品選擇少,三是市場認知度還有待提升。不過,隨著對綠色建筑運營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綠色融資需求的不斷加大,綠色保險將具有一定的市場發展前景。
3.綠色債券
2021年以前,由于我國沒有明確將民用綠色建筑納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范圍,在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導致綠色建筑項目不能作為綠色債券募投項目,也使得我國綠色債券投向綠色建筑領域占比與國際相比差距較大。2019年全球綠色債券投向綠色建筑領域的占比高達30%,而我國約6%,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的通知》,將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等新時期國家重點發展的綠色產業首次納入目錄。這一改變將促進綠色建筑企業申請發行綠色債券,也將推動中國房地產建筑業的綠色轉型。
相比一般的企業債券,房產的綠色建筑債券目前具有融資成本低、銷售情況良好的特點,主要是由于目前各大金融機構均有配置綠色資產的需求(MPA評估),房企的綠色債券具有較好的銷售前景。
(二)新行業催生綠色普惠金融新需求
綠色建筑催生的行業發展新動向和新的行業機會,在綠色建筑行業發展還不成熟的階段,專業機構所能獲得的盈利空間很大,值得引起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
以江蘇省為例,2021年實施綠色標識新規以來,所有房企的綠色建筑預評估都需要找專門的評估機構開展,每個項目的評估費用約在20萬元左右,收費標準較高,且無法避免。在竣工1年后,如果需要正式認定為綠色建筑,還需要另外聘請專業的評估團隊進行評估。在綠色建筑推廣成為必選項之后,催生出的綠色建筑評估機構將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較為穩定的高盈利行業。如何針對該類企業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值得商業銀行進行思考。
此外,針對綠色建材、綠色裝配、建筑垃圾回收等行業,也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和需求梳理。對處于起步階段、前景較好的綠色建筑產業鏈相關機構,進行定向扶持,建立戰略合作的伙伴關系。
(三)圍繞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消費發展機會
綠色建筑始于設計,終于回收,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將催生一系列綠色消費的機會,如綠色裝修、綠色家具、節能電器等。當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并有融資需求時,商業銀行可進行綠色消費識別,進而實行差別化服務定價,引導消費者養成綠色產品的消費習慣。但要實現這樣的金融服務,還有賴于綠色產品評估體系的完善、綠色產品平臺的建立。
目前,能夠滿足此類需求的技術手段已經相對成熟,比如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夠支持全球購商品的溯源。目前,該項技術亦能夠運用在綠色消費品領域。相信只要政府出臺綠色認證的實施細則,很快就能促進金融機構與綠色產品市場的信息對接。金融機構應提前做好技術準備,研發相應的產品,制定相應的政策。
(四)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銀行的社會責任擔當
金融的發展唯有反哺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形成共榮的良性循環。在我國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該主動通過綠色金融的各種產品、服務和手段向社會釋放實現“雙碳”目標的決心和動力,通過金融導向向房地產市場釋放綠色信號,倡導綠色居住、綠色消費新理念。比如,通過嘗試發行綠色住房貸款ABS產品,定向支持房企新建綠色樓盤,在額度較為緊張的時候,給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房企提供信貸傾斜,鼓勵房企將綠色理念融入日常的建筑設計、建造和運營過程中,激發房企主動追求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
我國的“雙碳”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為了在2030年和2050年順利達標,綠色金融的支持不可或缺。隨著有關綠色建筑立法、政策的不斷完善,綠色建筑技術的不斷成熟,綠色平臺的推出以及民眾對綠色建筑認知的加深,圍繞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金融產品一定會獲得對等的發展機會。目前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的重點主要是綠色開發貸,對于綠色建筑上下游產業鏈的信貸需求和C端需求關注不足。了解綠色建筑政策,儲備熟悉綠色建筑技術的人才,建立服務商名錄,設計相應的綠色金融產品,與財政、稅收等部門打好組合拳,可以作為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重點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蘇州分行)
作者簡介:袁文婷,女,1988年2月出生,漢族,江蘇蘇州市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