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鑫,賈連群,劉慧慧,冷 雪,曹 媛,谷麗艷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000)
人才培養是我國中西醫結合教育發展的關鍵點,也是《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 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西醫結合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提出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培育一批中西醫結合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實施西醫學習中醫人才專項,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同時《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力爭用5~10 年時間,培養一批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這也標志著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是支撐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關鍵路徑之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面對世界發展變革潮流,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推動兼取中西醫之長、中西醫理論兼容的中西醫結合新醫學發展的關鍵[1]。
目前,我國的中醫藥高校擁有較完善的中醫和西醫課程體系,但是還存在課程體系融合不夠、中西醫融會貫通不足[2]的問題。中西醫結合課程多為單純的中醫和西醫課程的疊加,明顯滯后于中西醫結合新醫學發展步伐,不利于拔尖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因此如何利用中醫藥院校中醫、西醫課程建設的特色和優勢,建立完善的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體系,以點引線,以線帶面,逐步推進中西醫結合專業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中西醫結合的科研與臨床思維模式,促進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是亟須解決的問題[3]。為了使學生對中醫與西醫這兩種不同歷史背景的醫學體系有正確的認識,我們遵循中西醫結合教育的認知規律,加強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體系建設,以“需求引領、科教融合、能力提升、鑄魂育人”為原則,逐步將單一的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整合成既有理論教學又有科研實踐的科學課程體系。在保證中西醫結合教育規律發展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構建“一主線三連接四協同”的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體系(見圖1),通過橋梁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實踐,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把握中西醫兩套醫學體系的內涵、外延等異同點以及相關實驗技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形成中西醫融合的創新思維,利用西醫現代研究思維,將西醫微觀世界的研究特點與中醫認知事物的整體觀念相結合,同時從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上幫助學生建立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思維與理念,并結合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做到真正的科教融合、中西結合,逐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的提高。

圖1 “一主線三連接四協同”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體系建設模式Figure 1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One-mainline, Three-connections and Four-coordination" on the bridge course system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西醫結合橋梁知識對學生初學中西醫結合的課程具有啟迪及引領作用。中西醫結合導論既是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更是本專業學生連接中醫知識與西醫知識的橋梁課程與主干課程,課程內容與中醫基礎和西醫基礎等課程聯系緊密,能夠引領學生的專業導向[4]。中西醫結合實驗技術與方法是一門具有醫學性質、科學屬性、創新與人文相統一的中西醫結合專業橋梁課程,幫助學生掌握中西醫結合常規實驗技術及方法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運用實驗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5]。中西醫比較醫學可以幫助學生在比較中弄清楚中西醫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在實際應用中更加靈活地運用中西醫知識[6]。以中西醫結合導論、中西醫結合實驗技術與方法、中西醫比較醫學3 個橋梁課程為支撐,分別從知識—能力—情感3 個層次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深度挖掘橋梁課程的獨有特色資源,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需要仔細打磨教學內容,使中醫學與西醫學兩個不同體系背景的重點教學內容在理論、科研創新、臨床技能中找到連接點,突出“優勢互補、求同存異”的中西醫結合發展特點,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在基礎理論層面做好中西醫理論互譯,在臨床環節做好中西醫優勢互補,培養學生中西醫一體化思維,最終通過課程的整體設計,把握課程深入性與延展性兩個維度的變化,體現出教育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凸顯“厚基礎、承經典、重臨床、強實踐、倡創新”的課程體系建設主旨,提升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質量。
臨床醫學是基礎理論知識、科研創新能力以及臨床診療技能并重的學科。以中西醫結合導論、中西醫結合實驗技術與方法、中西醫比較醫學課程設計主線為連接點,堅持中西并重,融合課程特色,借助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平臺優勢,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重點實驗室技術及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更新教育理念,以中西醫結合導論連接中醫、西醫基礎課程,形成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課程群;以中西醫結合實驗技術與方法課程連接中醫和西醫的實驗技術科研思路課程,形成科研創新能力課程群;以中西醫比較醫學連接中醫、西醫臨床實踐課程,形成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課程群。構建三大課程群,從內容角度上注重核心內容的連續性、順序性(縱向)和整合性(橫向),發揮課程群的獨特優勢。
以中西醫結合導論連接中醫、西醫基礎課程,形成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課程群。(1)使學生了解中西醫基本理論知識體系,中醫部分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知識、中醫經典與各學術流派的主要學術思想、中醫辨證論治與處方用藥的基本技能;西醫部分幫助學生掌握人體從微觀到宏觀的結構功能、生理病理變化以及臨床影像、診斷等基本臨床技能。(2)通過基礎技能課程群的學習,讓學生把握中醫與西醫知識體系的相似與不同,真正認識中西醫結合的特征,掌握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最終堅定中醫信念,在中醫辨證思維的基礎上聯合西醫現代化科學診療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7]。(3)除學習本學科最基礎的課程內容外,需要在課程中融入中西醫結合的職業發展與規劃等內容模塊,讓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前就能夠對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及職業素養,讓學生遇到問題能夠主動分析并思考如何解決,為學生畢業后從事中西醫結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增強就業穩定性。
以中西醫結合實驗技術與方法課程連接中醫和西醫的實驗技術科研思路課程,形成科研創新能力課程群。(1)幫助學生掌握中醫、西醫在科研實踐中的研究思路,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與能力,對科學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實驗基本原理、實驗技能能夠熟練掌握,讓學生獲得運用實驗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5]。(2)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與中西醫結合專業自信教育,將“操作實踐”“新方法新技術”“科技進步”“醫學大家事跡”“科學與藝術”“實驗數據處理”與“創新課堂”七大元素融入科研創新能力課程群,實現創新、教學與育人相統一,實現潤物細無聲。(3)為學生搭建科研實踐平臺,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第二課堂以及科研學術交流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在科研創新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并體驗解決科學問題的魅力。
使學生了解并熟悉中醫、西醫在臨床診療中的異同點和特色,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和實踐能力。課程內容突出時效性,選取了相關專業最新指南或文獻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材料,結合臨床經驗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備課,使教學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讓學生在課堂之內也能接觸最新、最前沿的醫學資訊,以保證基礎技能教學與臨床發展緊密結合。通過課程群的建設有利于實現中西醫知識的貫通和整合,強化知識間的傳承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基于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三連接”形成的三大課程群作為支撐點,協同推進橋梁課程教材建設。教材是培養學生中西醫結合診療思維與機能的重要載體,建設好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的前提和根本是做好教材建設。(1)以中西醫結合導論課為重點,完善“十四五”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導論》的更新,以臨床實際為導向,刪減重復內容,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重點突出臨床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突出的疾病,深入挖掘課程案例資源和特色,通過臨床經典案例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臨床診療思維模式,為臨床實踐打好基礎。(2)開展校內教材建設,優化編寫內容,納入最新、最前沿的教學、科研、臨床知識與進展,特別是中西醫結合的學術成就,讓學生在獲得專業認同感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3)創新教材編寫模式,可增設中西醫知識點關系、知識的拓展與連接的思維導圖,豐富教材的數字化資源,利用虛擬技術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以生動形象的視覺呈現,將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有機結合,編寫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與診療優勢的高質量教材,逐步建立適合橋梁課程體系的教材建設模式。
將基于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三連接”形成的三大課程群作為關鍵點,協同拓寬橋梁課程培根鑄魂育人路徑,把培養具有高尚醫德與精湛診療技術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作為目標,注重科學思維、人文素質的培養,根據課程特色深度挖掘大醫精誠、工匠精神等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課堂中[8-9]。例如:(1)學習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歷史——培養創新精神。中醫與西醫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醫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在學習的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培養原創思維與探索創新精神。(2)學習用現代科學方法闡釋中醫科學問題培養科學家精神。每一個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著整個科研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與團結協作,每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過程中都能提煉出鮮活的思政元素,例如偉大的科學家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案例,她和團隊受中醫古籍的啟發,不怕失敗、勇于奉獻、默默堅守,投身抗瘧中草藥研發工作之中,最終成功研制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通過科研成果挖掘科研故事,引導學生感悟新時代科學家精神。(3)學習中西醫結合的偉大成就培養文化自信。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際,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湖北武漢抗擊疫情,提倡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有效對抗了新型冠狀病毒。
將基于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三連接”形成的三大課程群作為切入點,協同提高橋梁課程課堂教學品質。(1)構建“點—線—面—體結合”四位一體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通過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以教學重點為點,抓住關鍵;以教學和育人與為線,雙線并行;以中西醫結合基礎—科研—臨床的橋梁知識形成覆蓋面,三面兼顧;教師與學生為交互個體,以點引線、以線帶面、以面構體促使學生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開闊學生知識視野[10];(2)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教學與學習互聯網平臺,開放海量課程相關資源供學生學習,在線及時發布中西醫結合專業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資訊,并通過網絡平臺隨時對課程的疑問與提問進行解答反饋。
以基于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三連接”形成的三大課程群作為出發點,協同促進橋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1)教師在科學性、連接性和實用性的橋梁課程建設中,圍繞知識橋梁與人文橋梁并舉、基礎—臨床—科研創新同步的目標,在如何編寫橋梁課程優質的教學資料、選擇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設置綜合合理的考核評價標準等方面不斷深入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推動橋梁課程建設發展,提升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學質量,提高中西醫結合整體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2)以學校制定的青年教師導師制“十個一”工程、杏林學者青藍工程、青年科研人員攀登項目等為依托,積極推動橋梁課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發揮教師優勢,逐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一流中西醫結合師資隊伍。(3)引導教師參加教學大賽,圍繞橋梁課程建設,精心準備比賽內容,依托大賽促進教師對課程性質、目標、內容、授課方式的總體認知,了解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實施以及課后質控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改革教學模式,推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本研究首次構建“一主線三連接四協同”的中西醫結合橋課程體系建設模式,擬在中西醫結合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以中西醫并重理念為根本,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結合,以橋梁課程為基礎,打造課程群,通過中西醫結合橋梁課程體系建設,樹立先進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切實有效地提升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