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人們歷史活動的展開毫無例外地都來自于對社會發展規律客觀性認知和把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必須堅定理論自信、歷史自信和目標自信,以高度的歷史自覺牢牢掌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主動。
首先要堅定理論自信,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作為看家本領。毛澤東講:“矛盾是經常有的,有矛盾就有斗爭。”馬克思主義“就是講矛盾講斗爭的。”在《矛盾論》中,他告訴人們:“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他強調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而在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中,“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他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更為顯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又進一步提醒人們:“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以《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代表,唯物辯證法之對立統一規律,表達的矛盾觀點,宣示的斗爭法則,流淌著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秉承的理論邏輯和真理光輝。
其次,要堅定歷史自信,從歷史中汲取偉大斗爭的必勝信念。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中共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上,毛澤東曾公開宣告,“共產黨的哲學就是斗爭哲學”。1965年在同越南民主共和國黨政代表團談話時,毛澤東更是十分豪邁地講:“勝利的信念是打出來的,是斗爭中間得出來的。”在講話中,毛澤東專門以“美國人”為例,他說:“比如,美國人是可以打的,這是一條經驗。這條經驗,只有打才能取得。美國人是可以打的,而且是可以打敗的。要打破那種美國人不可打、不可以打敗的神話。我們都有很多經驗。”他還進一步提出了“要打敗美國人,就要跟美國人學”的著名論斷。
在學習中斗爭,在斗爭中學習,在學習和斗爭中不斷壯大,這就是我們黨和黨領導的事業之所以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邏輯。28年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從建立新中國到探索新道路,從開啟新時期到站上新起點,無一不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沉著應對各個領域的重大風險挑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勝利是通過斗爭獲得的,沒有偉大斗爭,就沒有新時代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
第三,要堅定目標自信,以高度的歷史自覺牢牢掌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主動。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斗爭是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目標的。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偉大跨越,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8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門檻。不僅如此,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我們還可能面臨重犯歷史上勝利后就驕傲自滿錯誤的風險,就是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在精神懈怠中放松警惕,以至“行百里者半九十”。
由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要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于動硬,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向好,表現出強大的韌勁和后勁,但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國內需求不足,不少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很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在這樣的時候,就越要求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充分認識新時代新征程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自覺,始終保持“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昂揚斗爭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風骨、氣節、操守、膽魄,敢闖、敢試、敢作為,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不斷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