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俐 王鈺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文化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性依據。文化之重要性不可謂之不大。在中國,文化是人民的精神食糧,中國五千年以來文化所凝結成的精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支撐。傳統文化所蘊含著的資源共同構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中,源遠流長至今的理念中較為重要的便是“民為邦本”。《詩經》中提到:“宜民宜人,受祿于天”,這便是在說天子是能夠以道德為本,為天下人辦事,以德治國。“民”,天下之人。無民則無家,無民則無國。可見,在我國的歷史中,“民”可謂是重中之重。西周時期,便出現了“節用愛民”“便民之政”等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墨子“天之愛民之厚”,孔子“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等等,都能看出當時對人本思想的重視。這種古人對民眾的重視為后世奠定了基調。
現代化是每個國家發展所必經之路。西方推行的現代化是資本當道的現代化,是靠近權力的一方操縱控制大眾的工具。這種現代化制度下,生活在社會體系中的人被遮蔽耳目,被灌入虛假的需要,成為社會中維持自身合理化的“單向度的人”。人的精神層面極度空虛,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日常生活都被資本的意識形態操縱,人之為人的總體性消失殆盡。與此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是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更是著重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要把人民放在首位。習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中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下的現代化,是扎根于自己國情的現代化。人扎根在自己的國家,在中國現代化下成長的人是完整的人。因此,在加強發展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同時,要提高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高度,以實現物的全面充實和人的整體發展。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依靠,以人民的發展為底蘊。
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中國人民心中一直崇尚和平崇尚和諧,這是中國人民刻在骨子里的道義,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精華。《左傳》中指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倡導與鄰近親近,與鄰邦和睦。《論語》中也提到:“禮之用,和為貴”,其意思也在于禮節的作用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觀念,這是一種尊重,一種貫通,更是一種包容。
現代化的實現方式由于文化傳統不一產生了差異。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便是通過暴力掠奪手段奪來的財富,從商品經濟開始便是一種“個人主義”。他們重視利益,認為利益可以帶來想要的一切。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將一切都看作是可以被交換的物品。與之不同,中國人的文化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會在國際上霸權,也不會采取對抗的交流方式。我們黨“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1]我們黨始終不渝地為人類和平服務,秉持著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信念,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推進構建協作共贏的全新全球格局,再到推進建設世界命運共同體,我們黨將最大限度地奉獻中國力量,力求維護全球發展和穩定。黨“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古以來,自然便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哲學產生的開端便是人們對于眼前的問題產生了好奇。與資本主義不同,在中國,人對于自然的情懷可追溯到古代,從山林非時不升金斧的生態律令,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情懷,從我見青山多嫵媚的情感共鳴,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哲學境界。延綿5000余年的中華文明中孕育了厚重的生態文化,都體現出古人對于自然的敬仰之情。正是在這種“道法自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黨領導人民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度。黨的十八大后,更是把生態文明當做了關乎人民前途的大事。生態環境保護是關乎廣大人民的事業。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堅持走生產、生活、生態齊頭并進的現代化之路。毋庸置疑,中華民族對自然的尊重保護始終沒有改變。人與自然和諧始終是中國發展中不可被輕視的環節。
文化是國家和人民的重心。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歷史宿命要求我們必須走符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文化現代化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革新的成果。文化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它為國家治理體系提供價值引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社會主義文化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文化現代化中所蘊涵著的核心價值,恰恰是國家的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導向。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每個環節背后都是核心的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為國家治理指明了明確的價值方向。它確保我國的前進方向是按照社會主義前進,并在過程中不斷提供價值導向。文化的發展勢必會引領歷史的發展,它為國家提供強大的意念支撐力。國家治理的主體是人民,人民的主動性越強,創造性越高,才能保證國家朝著社會主義的穩步前進。
中國文化的百卉千葩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一個國家的發展是深深地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本土文化是國家站立在世界上的強大支撐。國家的強大必然表現在文化的強大上。只有從這個角度看待文化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才能夠被有效地理解。文化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性質的文化,這是文化的內在規定性。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關民族獨立,事關偉大復興。同理,沒有現代化的文化也不會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文明以自身的獨特在跨越5000年的文明之后,讓世界看到了一頭東方的巨獅。它乘著東風而來,又隨著時代上升。文者,興邦。中國向前發展的每一步都需要文化做支撐。自啟蒙以來,文化的重要性便刻在中國人的心中。人對于事物的不了解依靠文化去解釋,人對于世界認識依靠文化去辨別。文化是前進的指路針。文化使人明是非,辨對錯。文化的存在是讓人們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擁有辯證思維,能夠成為獨立思考的完整生命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乘風破浪,以傲然的英姿實現偉大復興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這就是文化的作用,這就是文化現代化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賴海榕,鄭濟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J].毛澤東研究,2022(06).
[3]劉孟男,呂丹.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2).
[4]張杰.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1-13(002).
[5]明海英.中國式現代化蘊含深層文化邏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2-26(001).
[6]盧曉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旨歸[J].重慶行政,2022,23(06).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