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
【摘 要】 借助文學作品的閱讀品鑒達成個性化審美體驗,結合語文課標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要求,以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為例,引導學生感知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初步形成審美意識;體會作品意蘊、情感和多樣的美學意境,確立豐富正確的審美觀念;發現作品的美學價值和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 課標理念 文學閱讀 審美體驗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中國古代詩歌作品,均為一流詩人的優秀之作,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表現技法的使用,乃至意象形象的表現,都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較高的價值。因而,在閱讀鑒賞的第一階段,教師要重視對文學語言和形象的鑒賞,具體鑒賞內容主要有:發現用詞之美、意象之美,以及語言層面的技法帶來的特殊美感等。
例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的教學中,對前兩句“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就要從三個層面進行理解和賞析。首先,在用詞角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沙、月、雪、霜”四個意象的文學美感:“沙、月”是塞外最典型的景觀,尤其是“月”,自然地帶有了悲愁與鄉思的意蘊,而“雪”和“霜”雖明潔純凈,卻又令人感到凄神寒骨。其次,在表達技巧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比喻的妙處,如思考“沙”和“雪”、“月”和“霜”之間的相似點在哪里,為什么要用“雪”和“霜”來喻“沙”和“月”。學生調動所學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加上聯想和想象,就會理解孤城塞外是廣袤的沙漠,在西北長年強風的吹拂下是平坦的,在月輝之下自然就顯得潔白勻凈如雪,且能由此聯系到另一位詩人李賀的“大漠沙如雪”。西北邊疆天高地闊,詩人身在高城之上所見:空中至地面均為銀白的月色,有如降霜,月輝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它彌漫于天地之間,令人寒意頓生。然后,有了以上對詞語和意象魅力的感知,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初步品味詩人在“回樂烽前”“受降城外”的氛圍:這是一種凄冷的氛圍,但同時又是壯美的,因為它是空曠的、遼遠的、純凈的……
至此,學生在認真思考、感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對詩中文學語言、技法和形象的獨特魅力就可以形成很好的感知。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學生就可以自然地進入審美鑒賞的階段。
在品味古詩語言、意象、技法,以及初步感受作品意境的基礎上,學生要更進一步進入作品的內核,并由此發現更多樣的美學意境,在大量詩歌涵泳的基礎上,對其豐富的美學意境進行體會、辨識、領悟,由此舉一反三,開始漸漸理解什么是美,進而形成個體的審美觀念。
在《渡荊門送別》一詩的教學中,學生在語言層面理解和鑒賞“隨、入、飛、生”等字的妙處,以及“天鏡、海樓”的意象之美后,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賞析作品情感底蘊,進而感知作品中所呈現的幾種美的意境。
教師先以一組問題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作品內容和意象的基礎上,思考和討論作品的情感主題:從這首詩所寫的內容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嗎?詩題中的“送別”應當如何理解?作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經思考可以得出作品并不是送別詩的結論,因詩中并無親友的出現,也無離情別緒,而稱“送別”的原因,需結合尾聯來讀——原來是“故鄉水”一路相送。由此可見,本詩是借“送別”的角度來細看山水,因而本詩的情感旨在書寫由川入楚的美好山水,表達詩人對奇偉山水之美的熱愛。
那么詩人筆下的山水之美有幾種意境呢?細讀文本,學生能夠找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這兩句是寫船過三峽之后,江岸的峭壁懸崖漸漸消失,眼前代之而來的是廣袤的平原,長江水依舊奔騰不息,前方楚地平原一望無際的景象。好一派大氣磅礴的景象,詩人描寫得非常壯闊且有氣勢。“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兩句,詩人用移步換景的手法,描繪了在長江所見的近景與遠景,且兼寫了夜與晝:河道回曲,江水流速變緩,月亮倒映在澄澈平靜的江面上,如同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白晝的天空,云霞變幻生成,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兩句寫得奇幻瑰麗。由此,教師引領學生感知這首詩的壯闊之美、高遠之美、奇偉瑰麗之美……
在更多的古詩教學中,教師還應讓學生感知更豐富的意境之美:素樸之美、清麗之美、蕭瑟之美、迷麗之美、清空之美……審美觀是不斷養成的,在逐漸感知、體會了多種美的意境之后,學生對新鮮的詩歌文本自然就有了審美的觀念,在以后的閱讀中也就自然開啟了有視野、有層次的審美之旅。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審美中,個性化的理解體驗才是真正的審美。這是因為,審美活動永遠是審美主體自我的體驗,這種體驗應該是唯我的,甚至有可能是唯一的、排他的。教師往往將個人的審美經驗傳授給學生,結果是在教學中出現“大一統”的審美樣態,這是與真正的文學審美背道而馳的。
如何引領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進入審美,從而得到異彩紛呈、各具奇妙的美的體驗呢?首先,要引領學生在審美閱讀的殿堂入門,也就是上文所述的“初步形成審美意識”“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是基礎;其次,要鼓勵學生在審美閱讀中充分表達自我,說出個性體驗;再次,要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引領學生發現其美學價值,尤其是發現作品中所體現的作者的獨特藝術創造,這是能激發并促進學生個性化審美體驗發生的重要因素。
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詩在文學審美閱讀教學中是較好的文本抓手,在學生充分朗讀吟詠之后,教師應當留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讀完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些內容給你帶來了美的感受?說說你的體會。
學生一般可以從語言層面發現“臘酒渾”“柳暗花明” “衣冠簡樸”“閑乘月”等表達之美,也能感知相關的意境之美,教師應繼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內涵。
在情感底蘊上,學生基本上能由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感知山村的人情之美,從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發現山村的風景之美,從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體會江南山村的風俗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找到作品蘊含的更豐富的美學價值,讓學生再次讀詩,再次思考,繼續表達。
經過細讀深思,這時可能會有學生發現“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詩人描寫了想象中的清幽之美,它反映的是詩人樸素高雅的情趣。想象一下,明月高懸,山村和大地籠罩在一片清淡的月光中,春社過后萬物秀美,在靜謐的氛圍中,詩人緩步拄杖,叩響鄉間的柴扉,真是別有一番趣味。而細讀思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學生則可能有更多的發現:在淺層次上,這句詩似乎是寫山水風景之美,但如果稍作遷移,聯系到生活,把這句詩看成以喻說理,詩人面對似乎無路的山水往復,心生前路茫茫的困惑,卻忽見前面花木茅舍若隱若現,心境頓時改觀。這完全可以解讀為“人生中總有險阻和茫然,但只要我們不退縮,堅持走下去,必然會迎來一片嶄新的天地!”而有的學生可能結合了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會想:這既是在寫自然山水的往復,也可能是詩人在寫國運坎坷、民生多艱,但詩人相信,只要人人努力,國家未來也是美好可期的……而這一點正是詩人的創新之處——尋常之景有了哲理之趣,自然景物被賦予了生命家國之重。作為讀者,我們看到優秀的詩人之所以區別于常人,就在于寫尋常所見,而發常人欲言所不能言。善于發現作者的獨創之處,這也是文學審美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提升點。
這樣,學生在深讀感悟中就形成了較好的個性化的審美體驗。需要說明的是,教師適時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是審美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課堂回答問題只是一種呈現方式,教師還應當多方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寫作來完善梳理與表達,可以在細讀詩歌后寫隨筆雜感,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寫一些詩評(小論文),教師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借鑒詩歌的語言、技法、情感表達方式等,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通過文學作品的深入品讀,在語言、技法、情感內涵等方面進行細致的欣賞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逐漸走上審美路徑,形成審美的意識,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在學習過程中能漸漸真實地獲得審美體驗。這正是通過文學作品進行情感教育,達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