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開宇
深度報道是通過深入挖掘與描述新聞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具體呈現新聞內容實質的新聞報道形式。深度報道憑借深刻的報道內容與影響力極強的社會價值而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習慣與娛樂化浪潮影響著深度報道的生產與傳播,使深度報道陷入困境。為應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媒體開展深度報道時應引入數據新聞,重塑報道的嚴肅性與深刻性,并與新興媒體融合,改變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與生產模式,從而實現深度報道的創新。
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具有多重價值導向:深度報道對社會議題進行權威解讀,在提供建設性方案的同時能夠凝聚社會共識,彰顯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同時,深度報道通過理性剖析社會事件引導社會輿論,促進公眾理性思考,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權威解讀議題彰顯媒體責任。作為黨、政府與人民的耳目喉舌,媒體承擔著上傳下達與社會預警的重要職責,而深度報道則是彰顯媒體責任與瞭望未來發展的一把利刃。深度報道通過對社會事件與議題進行完整的剖析,發揮溯源過往、解釋現在、預測未來的作用,能夠在第一時間利用全面詳實的新聞內容深刻解讀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在社會預警的過程中凝聚社會共識,彰顯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2.全面剖析事件引導社會輿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出現碎片化特點,新聞事件常常不能完整地呈現,公眾情緒易被片面的事件內容所帶動,從而在不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產生負面輿論。去中心化與眾聲喧嘩的信息傳播機制有損社會肌體健康,而深度報道則從社會熱點議題出發,將公眾所關注的新聞片段進行連接,并全面剖析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與原因,利用真實、客觀的新聞真相引導社會輿論,消解網絡環境中的負面輿論,從而在順應民意、尊重民意的同時正確引導公眾輿論,成為社會輿情的“掌舵人”。
3.促進理性思考提升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公眾在面對不同信息時所呈現出來的理解與思辨能力,具體表現為公眾使用媒介時的思考判斷能力。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信息大量充斥在網絡環境中,受眾難免會被這樣的信息洪流所裹挾而失去自身的判斷力。深度報道則突破信息表象,通過連接社會事件與議題的方式深入到事件內部,挖掘事件背后所蘊藏的含義,使公眾通過深度報道對事件有理智的認知與思考,從而在理性判斷中做出正確的反應。
角度選取片面與文本敘事過度娛樂,有時會消解深度報道的權威性。同時,復雜冗長的報道形式與封閉的生產模式易使用戶群體大量流失,不利于深度報道的廣泛傳播。
1.角度選取片面削弱報道深度。新聞角度是報道采寫者表現新聞事件的著眼點與側重點,全面與客觀的新聞角度才能將事件完整呈現出來,但部分深度報道在選擇角度時僅從片面出發,對新聞事件缺乏多維度的挖掘與整理,使深度報道解釋與預測議題、引導社會輿論的初衷被瓦解,反而會因為角度片面而加劇輿情發酵。一是有些深度報道在選擇題材時熱衷于社會熱點事件與議題,雖緊跟了輿論趨勢,但同質化題材缺乏深度與新意,使報道浮于表面并阻礙深度報道的深入挖掘;二是有些深度報道為在第一時間內將內容呈現給用戶,僅從已知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未能對相關議題進行多層次解釋與剖析,使深度新聞缺乏整體脈絡;三是角度的片面與單一使有些深度新聞成為材料疊加的產物,在報道時僅依靠一方面的觀點作為支撐,摒棄深度報道多維度呈現新聞真相的理念,使深度報道逐漸進入“偽深度”的負面循環中,損害深度報道的權威性。
2.文本娛樂過度消解報道權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媒介的娛樂化傾向明顯,在“娛樂至死”觀念的影響下,用戶更加傾向于閱讀具有趣味性與故事性的信息內容,為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部分深度報道將娛樂化表達方式融入到報道文本中,過度的娛樂內容使深度報道浮于表面,與深度剖析新聞事件的理念背道而馳。一是部分深度報道將嚴肅議題軟化,利用過度娛樂化的語言對議題進行表達,不僅消解了對議題解讀的權威性,而且削弱了深度報道的社會價值與思想深度,使深度報道處于被動局面;二是部分深度報道摒棄嚴肅性的新聞原則,將趣味性的表達手法融入到文本內容中,雖然為報道內容增添了可讀性,但過度娛樂化的文本內容也瓦解了報道的深度與廣度,不利于深度報道深度的體現。
3.媒介習慣變遷,用戶群體流失。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習慣使用戶的閱讀方式發生改變,篇幅冗長的深度報道已不適應用戶的閱讀需求,使深度報道流失大量用戶群體,削弱了深度報道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為獲得用戶關注與流量,新興媒介在傳遞新聞信息時往往采用簡短與快捷的表達形式,用戶可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對新聞事件進行了解,從而形成了淺層化的閱讀習慣,即不關注事件內容,僅注重對于信息的獲取與瀏覽。而深度報道則注重結合事件背景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的分析、解釋與預測,在深層剖析中帶領用戶進入到新聞事件中,利用長篇幅的新聞報道呈現出深度化的閱讀體驗。深度報道冗長與復雜的新聞形式與碎片化的淺層閱讀習慣相悖,從而使其流失大量用戶群體。
4.生產過程封閉降低透明程度。新聞的透明性原則是保持新聞報道客觀真實的關鍵要素,其本質是將新聞生產過程如實展現到用戶面前,突破新聞生產與用戶之間存在的隱形隔閡,使用戶對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所了解,在用戶的監督下加強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由于深度報道生產過程復雜,新聞的制作過程難以被全部展現,阻礙深度報道透明性原則的體現。加之深度報道因涉及多方視角與觀點,其中多條敘事線索齊頭并進,報道細節常常被忽視與遺漏,而封閉的新聞生產過程也使報道細節難以被用戶所知曉,不利于深度報道的整體呈現。同時,由于封閉的制作過程缺乏用戶的監督與參與,可能導致虛假報道的出現,例如,為迎合市場需求,獲得流量,部分深度報道會在生產與制作時夸大新聞要素或采用不實信源,使深度報道成為虛假新聞,背離深度報道的初衷。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困境與瓶頸,媒體開展深度報道需平衡多方角度,為用戶呈現出社會事件發展的完整脈絡,并與數據新聞相結合重塑報道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同時,深度報道可以聯合新興媒體創新報道形式,在全景式報道中為用戶展現開放的報道生產模式,促進深度報道創新,筆者以澎湃新聞為例進行論述。
1.平衡多方角度呈現完整議題。深度報道在選擇議題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在報道角度的變換中挖掘具有社會價值與深度的題材內容,使深度報道呈現出新穎性與深刻性。深度報道還應該平衡報道角度,從多方視角出發對社會事件與議題進行解釋與描述,并引用不同的觀點對報道進行支撐,使深度報道更加貼近民生,彰顯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澎湃新聞常常在同一篇深度報道中展現出多方觀點與事實,旨在剖析社會問題,客觀呈現事件發生始末,為用戶提供具有深度的報道內容。例如,澎湃新聞就數字鴻溝問題發表深度報道《救助數字時代之外的獨居老人們》,報道從生活團購、社區自治、就醫障礙三個角度出發,深入解釋在數字時代獨居老人面臨的困難,并引入不同觀點對內容進行佐證,多維度描述數字鴻溝為獨居老人帶來的不便,并呼吁“在智能化時代需給老人一條非數字化的辦事通道,留一道人工窗口”。報道從三個不同角度入手,再現了數字鴻溝所帶來的不便,層層剖析引出最終觀點,為用戶呈現出完整的社會議題,加深了用戶對數字鴻溝的思考與感悟。
2.引入數據新聞重塑嚴肅報道。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技術盛行的浪潮中所產生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其通過對數據的挖掘與整理呈現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刻內涵,并對文本敘事方式進行創新,將數據作為敘事文本,直觀清晰地展示新聞的重點內容。數據新聞描述、解釋、預測的功能與深度報道不謀而合,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敘事又為報道內容增添了可讀性與趣味性。深度報道將數據新聞融入實踐中,可以更新文本敘事模式,在增強報道可讀性與趣味性的同時對報道的整體基調進行把控,平衡娛樂與深度之間的關系。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澎湃新聞將深度報道與數據新聞相融合,制作出了融合新聞產品《數說冬奧——9金創紀錄收官,回顧42年中國冬奧奪冠歷程》,該報道將我國在冬奧會中所獲獎牌作為數據支撐,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直觀呈現42年中我國體育實力的加強與進步,利用可視化的敘事方式使用戶體會到我國“冰強雪弱”局面的改變,從而對我國的體育發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聯合媒介優勢更新報道形式。隨著用戶媒介使用習慣發生變化,深度報道復雜冗長的表現形式已不適應用戶的碎片化閱讀習慣,面對傳播生態環境的挑戰,深度報道應積極進行媒介融合,在轉型中實現報道的持續發展。一方面,深度報道可利用新媒體快速與便捷的傳播優勢,在微博、微信、客戶端中發布相關報道內容,搭建新聞傳播矩陣,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深度報道的內容,擴大報道的傳播范圍。另一方面,深度報道可以更新報道形式,利用短視頻、H5、圖文結合等方式對報道內容進行呈現,在保障報道深刻性的同時增添報道形式的多元性,更好地吸引用戶。澎湃新聞積極對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進行更新與探索,制作出H5產品《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在報道中澎湃新聞采用交互式的表現形式再現了老支書修通萬米水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使用戶得以通過H5技術參與到天渠的修建中,近距離感受到村支書堅定的信念,潛移默化中改變對于深度報道的刻板印象,實現了深度報道形式的變革。
4.開放生產模式呈現全景報道。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傳播生態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為全景式報道的呈現提供技術支撐。深度報道可借助實時直播、虛擬現實技術、5G高清轉播等智能技術對報道內容進行即時呈現,在融屏共振中實現深度報道的全景展示,并增添互動環節將用戶納入報道的過程中,使用戶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深度報道中的細節刻畫,從而利用開放的新聞生產模式為深度報道賦能。例如,澎湃新聞為直觀呈現春運中的暖心故事與瞬間細節,在春運期間推出新春走基層系列專題報道“澎湃中國年”,利用即時直播的方式聚焦鐵軌中的“遷徙”過程,與用戶見證春運道路中的點點滴滴。用戶通過直播可以關注到春運途中的微觀細節,在細節中體驗新春祥和與團圓的美好時刻。同時,直播的全景呈現方式將深度報道的生產模式展現在用戶面前,他們可以隨時對畫面中春運故事的真實性進行監督,從而有效提升深度報道的可信度。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媒體開展深度報道帶來了困境與挑戰,面對傳播生態環境的變化,深度報道需及時轉化思維,對報道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平衡多方視角全面展現社會事件與議題的完整脈絡,增強深度報道的深刻性。同時,深度報道可與數據新聞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報道優勢,提升深度報道的可讀性。并借助媒介優勢開放報道生產模式,增強深度報道的透明度,使深度報道在融屏共振中得到持續發展。
作者系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