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需要豐富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內容、創新對外傳播路徑。中華文學名著的國際傳播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豐富文學名著的傳播內容,構建多模態的“傳播”和“接受”路徑,多維度促進中華文化多層次、立體化傳播,煥發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譽滿中外。《西游記》的海外傳播亦成為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諸多學者從文本、譯介、傳播、接受、文學比較和跨文化交際等多種角度對《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傳播現狀進行研究,逐步豐富了《西游記》在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
國內外學者大多從文化視角對《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進行研究,但是由于審視角度和資料的局限性,很多研究缺乏從傳播學視角對《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傳播要素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因此,在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何懼西天萬里遙——〈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研究》一書以傳播要素為研究主線,從歷史發展角度,探討了《西游記》在美國和英國近百年來的傳播演變,把《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視為一個具有歷時性的和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分析了《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背景、特點和機制,探索其傳播過程中“為何”“如何”“向何處去”的因應之策及其“傳播”和“接受”路徑,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建言獻策并提供啟迪。
內容簡介。本書由王鎮教授所著,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西游記》在英美的譯本傳播,主要對有關《西游記》在英美世界中的全文譯介、章節譯介及片段譯介的文獻資料等進行了介紹;第二章為《西游記》現代改寫本在英美的傳播,通過分析英美世界中《西游記》現代文學改寫本的特征、實際狀況,剖析了其在英美世界傳播、接受的動態變化情況,揭示了《西游記》在英美世界傳播的深度變形和本土化以及“傳播”和“接受”的有機互動機制;第三章為《西游記》在英美的非文本傳播,主要分析了《西游記》網絡作品、舞臺及影視動畫等非文本形式在英美世界的傳播推廣路徑;第四章為《西游記》在英美傳播的要素評析,本章節詳細分析了《西游記》在英美世界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為應在準確把握傳播鏈條重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傳播信息進行充實和完善,對傳播變化狀況、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有效應對,才能夠從根源上消除傳播沖突問題,達到《西游記》傳播的共識分享;第五章為《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之鏈”的構建,主要提出“接受型”的“緣合”翻譯準則,倡導譯介的“緣合”應用和非譯介的“接受型”創作,強調非譯本形式在這個階段的傳播作用,闡發“英美本土化”傳播的開放性引導作用,嘗試構建《西游記》在英美世界本土化的傳播機制。
本書作者討論的問題涉及訓詁學、譯介學、比較文學、傳播學、文化學、接受美學、跨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知識,從文本翻譯、非文本傳播再到傳播要素剖析,成功探索出中國古典小說在英美世界傳播、推廣的典范。本書不僅以傳播學的核心學說為依據,詳細梳理了百余年來《西游記》傳播在英美的演變,并著力分析了《西游記》的英美本土化這一重要問題,為讀者深入了解《西游記》在英美的傳播奠定了深厚基礎。
價值及意義。《西游記》的跨文化改編已經成為海外受眾了解、認知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隨著改編數量的不斷增多,有關《西游記》的研究方向逐漸轉為海外改編和傳播。本書結合以往《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翻譯、研究結論及經驗,首次基于傳播學視角系統化分析了《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流變。其主要圍繞域外跨文化傳播要素,包括: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目的以及傳播效應等,運用現代傳播理論,深入分析了英美世界中《西游記》的跨文化傳播特征、傳播機制,反映現代社會在文化共同體下對于文化主題關注的一致性。本書立足《西游記》譯本,順應了中國古代經典文學名著翻譯學的文化轉向及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趨勢,發掘了英美世界受眾對于譯本的理解、接受狀況,梳理了協同多種傳播要素的有效舉措,明確了《西游記》在英美世界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為中國古代經典文學名著在域外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啟發,引發了眾多文學翻譯學者的共鳴,有效避免了傳統研究過于集中在對比分析原著與改編版本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上的問題,所取得的結論也更具可行性,有效解決了文化差異問題。
首先,本書依據傳播學的核心觀點,結合譯介學、文學、文化學等相關理論,總結了《西游記》譯本在英美世界由部分到全面、由專業受眾到普通受眾的傳播歷程,分析了《西游記》譯本所產生的文化影響,讓人們充分意識到中國本土文化中的《西游記》與英美文化語境下的《西游記》在文化特點上的差異,為促進《西游記》在英美世界實現“文化相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導,使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其次,本書通過分析英美深層文化結構對《西游記》文本的改造與調適,創新性地提出了文化外宣觀點,即現代小說的現實性、模仿性和創新性顯著有別于譯本的神話性、游戲性和幽默性,使廣大讀者明白應該遵循“傳播”與“接受”的文本互動機制,促進《西游記》譯本的文本升級,提高英美受眾的滿意度、理解度,更好地讓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走進英美社會;最后,本書所提出的不同傳播要素在文化外宣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生機制,厘清了一個由點到面、從簡單到復雜的“英美本土化”傳播的基本思路,細化了跨文化視域下《西游記》的傳播作用點、著力點,進一步對傳播學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印證,讓讀者透過表面現象領悟文化傳播的普遍本質,引導讀者在中西合作的基礎上開展《西游記》英譯本的文化傳播,促進《西游記》在英美世界傳播的穩健發展。
啟示。《西游記》跨文化改編屬于文化問題,而非文學跨媒介轉換領域下的藝術、技術問題,通過譯本的傳播和接受狀況,能夠折射出中華古典文學作品跨文化傳播所處的境地和面臨的問題。在推進《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傳播推廣時,應基于傳播學基礎理論,充分考慮英美受眾的實際狀況和傳播要素,采取國外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傳播的話語,有效完成《西游記》名著的改編,并借助國際傳播平臺來充分展現中華文化,使英美受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本書之所以備受研究學者的推崇,關鍵在于其充分意識到開展文化外宣工作時應兼顧中英語言文化差異,重視譯本的“傳播”和“接受”,借助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英美世界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直接接受,從而促進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平等對話和交流,為《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隨著媒介和語境的不斷變化,《西游記》古典名著在英美世界的呈現面貌更加多樣化。《西游記》譯介在英語世界的推廣、宣傳得益于其在西方的主動譯介、接受,同時也與其譯本數量和版本在質量與數量方面的積累、沉淀有很大的關系。《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譯介傳播因素主要涵蓋了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和譯介效果等,在中西方文化相互影響、彼此交融的大背景下,《西游記》在英美世界的傳播除了要將中國文化信息作為英譯素材,創建中西方合作的譯介模式,還要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模式使文本和非文本譯介更加契合英美世界文化傳播需求及習慣,將中國文化的內涵及價值觀傳遞給英美世界的受眾,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張力。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西游記》真正走出去除了要擁有開放的態度及辦法,同時還要獲得英美世界的認可和接受,即了解英美世界受眾的閱讀習慣、審美訴求,圍繞翻譯目的采取科學的態度及策略以實現針對性的傳播,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質要求,滿足中國符號及話語傳播構建的訴求。結合本書所提出的跨文化傳播觀念,更好地向英美受眾傳播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時,可以構建出“文化寄生”范式,對《西游記》進行適當的改編和再創造,實現文化轉移到文化寄生的轉變,建立新型西游文化傳播模式,促進西游文化在英美世界的深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推向全世界,以跨文化交流來構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參考本書中對于《西游記》“英美本土化”傳播鏈的構建思路,我們應逐步強化中西方的合作,協商《西游記》的譯文內容,將網絡、動漫、舞臺及影視等多種傳播方式有效融合,做到從“傳”的角度入手,更加強調“受”的作用。只有通盤考量傳播要素,才能在中西方不平等的文學和文化發展語境中協商雙方的文學性和文化性交融點,力求實現不同國家、民族、文明的平等對話,互通有無,增強理解,凝聚共識,為推進“文學相通,文化相通,民心相通”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因應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1814)、江蘇海洋大學202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DS202362)、 2023—2024年度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思政’視域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話語體系構建研究” (項目編號:23LKT119)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