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倩
摘要:平遙國際電影展以世界文化遺產、千年文化古城平遙為坐標,致力于推動電影藝術與文化的發展。從2017年創辦至今,呈現出強大影響力,甚至為平遙這座旅游城市的形象增加了新的藝術標簽。本文從藝術地理視域出發,闡釋影視藝術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密切關系,結合城市文化動力機制,闡釋電影展作為影視藝術活動對地域形象塑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平遙國際電影展作為具體的影展實例,探討其對平遙乃至山西地域形象建構傳播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平遙國際電影展 藝術地理 地域形象
平遙國際電影展由導演賈樟柯發起創辦,馬可·穆勒先生擔任藝術總監,杜琪峰、馮小剛等著名導演為藝術顧問。自2017年首屆成功舉辦以來,經過多年的積累,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經成長為國內權威的電影展之一,逐步成長為高水平的國際電影展,更成為平遙甚至是山西的一個新文化藝術標簽。每年影展期間,都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前往平遙,為這座傳統的旅游小城添加了藝術魅力。
藝術地理是指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家、藝術現象、藝術活動、藝術作品與地理環境之間雙向建構的過程,共同指向的是藝術的地理屬性和藝術作品對于地理空間的把握和表達。以藝術地理為視角,可以圍繞一個地理空間環境下的藝術現象,展開藝術本體對地理空間、人地關系的感知、提煉地方藝術符號的研究,以電影為主要內容的影視藝術,更是在百年發展過程中,與地理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系:在藝術本體創作過程中,影視藝術與地域文化表現出互動融合的形態,同時影視藝術也不斷從影像本身向外擴延,產生了電影院以外的地域文化活動,如電影展等。
地域文化的復雜內涵決定了其不僅僅是地理環境的背景呈現,也包含了當地的人文歷史、景觀建筑、方言語言、風土民俗等。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影視藝術作品中傳達的地域影視概念,可以使觀眾將對影視作品的地域感知投射到真實的地理環境中去,這也是為何影視行業逐步成為文化旅游產業中重要一環的原因。電影中的地域概念,多作為敘事元素與文化特征蘊含其中。影視藝術作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媒介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影像藝術中的地域呈現早已成為地域形象刻畫與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電影在敘事過程中,“地點”的元素多是由具體的地理概念呈現的。不僅如此,電影還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的影響將本地的地理特點、民俗文化、藝術特征、精神文明、政治宗教等融入影片中,如《泰囧》中出現的“泰拳”是泰國當地特色的運動?!洞蠹t燈籠高高掛》在山西喬家大院取景,北方地域特色鮮明的建筑樣式,直觀表現了建筑風格,不僅交代了故事的發生地,還通過略顯封閉的院落設計進一步映射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賈樟柯電影《山河故人》中,主要角色以山西汾陽方言進行對白,“能行”“就這”“你找我干甚”等口頭短語,一下子將觀眾帶入到山西這片土地,傳遞出質樸、真摯的感情色彩,彰顯了地方語言文化的魅力。
基于電影本身的特征,在除去電影本體的地域屬性之外,又形成了更為寬泛的地域效應:集中觀看電影,形成了電影院等特定地理空間,同時具有一定的商業屬性,成為電影工業產業鏈中的一環。電影展是電影藝術中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它是各地優秀電影作品互通交流、電影工作者合作的平臺,也能進一步提高電影藝術水平,推動電影藝術發展。電影展從文化交流、藝術創作、專業教育、理論探討、經濟貿易、技術創新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藝術地理學相關角度切入,電影展會繼而進一步影響到影展舉辦地的文化動力建設與地域形象建構傳播。
1.城市文化動力與形象建構。一座城市的文化有助于建構城市形象,進而提升城市經濟地位。電影對地域形象的塑造是建立在受眾對影片觀賞的基礎上的。受眾對影片的理解與解讀,與他對這片地域的認知有直接關聯。電影展是直接在某特定地點展開的電影藝術活動,參加電影展能夠對當地進行全面直觀的感知。作為一項藝術活動,電影展一般都需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世界知名的電影節,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均在固定的城市舉辦,使電影展活動與舉辦地形成緊密聯系,形成了城市地域形象建構中的文化動力。
以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為例,自1946年首屆戛納國際電影展舉辦起,其基于“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的宗旨,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傳播效應,與電影建立了深刻的紐帶關系。戛納位于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因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而被選擇為電影節的舉辦地,這座有名的旅游勝地也因國際電影節而聞名,成為世界知名城市之一。戛納影節宮(Palais des Festivals)作為電影節的主要活動中心,建立在海灘旁港口邊,吸引了大量游客觀光旅游,影展期間更是游人如織。平遙國際電影展同戛納國際影展在多方面存在共性:同樣都是旅游城市、同樣都在以電影這門藝術作為新的宣傳窗口等。借助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渴望能進一步形成新的城市文化標簽、塑造嶄新的城市形象、擴大城市文化影響力的傳播。
2.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山西特點。平遙這座位于山西中部的小城,本身電影資源十分有限。這個從前與電影完全無關的古城憑借當地政府的重視,積極推動了平遙與賈樟柯團隊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政府部門在運營公司的成立、項目用地、基礎設施建設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平遙將原本位于古城西北角的柴油機廠園區改造成為全新的“平遙電影宮”,為平遙國際電影展提供了場地保障。在地理空間上選擇一個柴油機廠作為電影宮所在地,是平遙本土人的地方記憶,實現了在電影氛圍中的地域形象承載,喚醒了民眾的集體記憶。
“山西元素”在影展中隨處可見。首屆平遙國際影展展映了由山西本土出品的戲曲電影蒲劇電影《山村母親》和豫劇電影《母親》,收獲好評。由賈樟柯導演監制中國部分的金磚國家合作影片《時間去哪兒了》也引起了很大反響,影片中的中國部分在平遙古城取景拍攝。從第二屆平遙國際影展開始,主辦方開設了“從山西出發”單元,其展映項目以本土化為選擇依據,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在山西取景、或是講述山西故事的影片,如《紅萼紛紛》《黃河傳人》等?,F實題材戲曲電影《父親啊父親》的場景選擇主要集中在山西晉南地區。山西晉南地區的臨汾、運城一帶有“戲曲之鄉”之稱,戲曲歷史悠久,優秀人才輩出,但由于戲曲題材電影作品相對小眾,發展舉步維艱,院線更是幾乎沒有戲曲電影的身影,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存在,為戲曲電影提供了傳播與觀賞的渠道。二是由山西籍電影人創作的影片,如《片警寶音》《愛在零緯度》《一個不落》《巴鐵女孩》等。王小帥監制的電影《巴鐵女孩》是山西籍青年導演楊瑾的第二部平遙國際電影展作品,體現出平遙國際電影展對于本地導演,尤其是青年導演的支持。本單元的設立,為山西出品電影、山西元素電影提供了放映傳播的機會,為山西電影人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電影人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使平遙國際電影展對本地影響并沒有停留在文化旅游層面,而是更全面地為山西整個電影產業發展助力,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城市文化動力的建設與地域形象構建。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平遙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切實舉措,是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電影展有效提升了山西平遙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了山西建設文化強省、塑造美好新形象的進程。

1.非西方的藝術文化定位,塑造地方本土特色。平遙國際電影展是我國繼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后,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創立之初,就明確了自己的定位:避開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影影片,而以非西方、發展中的國家電影產業為中心展開密切交流;由賈樟柯領銜的主創團隊專業性高、選片藝術價值強,使電影展立志成為一個“精品電影展”;開設“發展中電影計劃”與“平遙創投”產業單元,設立“發展中電影榮譽”,旨在發現具有潛力的資源項目和華語新銳影人;展現地方特色,助力本土電影藝術文化的發展,開設“從山西出發”單元,將地域特征與藝術創作有效融合,借助影視藝術的強大影響力,為城市文化動力建設注入新活力。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內容構成說明其定位明晰,并且具有地方色彩,塑造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個性。
2.“名人”與“名城”雙重提升。平遙國際電影展可以說是賈樟柯導演一手創辦起來的電影展。作為山西導演,賈樟柯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重要的“故土”概念。從《小武》《站臺》到《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真實地通過電影語言展現山西面貌,很多觀眾也通過他的電影進一步認識了山西。賈樟柯沒有選擇自己的家鄉汾陽,而是與平遙開展合作,也是看中了平遙這座旅游城市更高的知名度與更為便利的條件。平遙雖小,平遙國際電影展也不是一個追求展映規模、影展面積的“大展”,但在賈樟柯團隊的專業把控之下,保持了高水平的藝術水準。小城部分資源雖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但活動運作卻展現出包容、尊重、眼界開闊的特點,也符合電影展“小身段、大格局”的定位。賈樟柯對整個平遙國際電影展注入真摯的熱情,并帶動國內外導演、演員和優秀作品的加盟,這是對當地所欠缺的藝術資源的補充。“平遙+賈樟柯”,是名城與名人的強強合作,為影展活動的專業性與號召力提供了雙重保障。影展期間,知名電影人、明星藝人等也自帶話題熱度和感召力,為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乃至山西的文化藝術傳播語境增加了話語力量,擴大了傳播影響力,從而推動了地域文化傳播、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形象構建。
3.踐行國家戰略與文化使命。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世界所矚目,但文化輸出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海外受眾對我國的認知不足,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誤解。為此,國家戰略性展示新時代中國的文化風貌、講述中國文化故事是十分必要的。以電影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可以打破地理距離的限制,拉近中國與各國的文化交流。電影節是電影工業的縮影,是世界認識本土電影的途徑,同時也是本土電影走向世界的橋梁。國際電影展以電影為渠道,將世界各個國家的電影人、電影愛好者匯聚在一起,使平遙國際電影展迅速成為平遙在世界范圍內的一個新文化標簽,承擔了交流溝通、塑造形象的重要文化使命。
平遙國際電影展不僅是屬于專業人士的,也是每一位普通觀眾的電影娛樂盛典,它逐步發展成為滿足當地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藝術文化節日,成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充滿現代藝術氣息的山西平遙。平遙也以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電影藝術的魅力逐漸成為山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平遙國際電影展積極開放、藝術創新的精神氣質也對平遙乃至山西省的地域形象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它重新書寫了中國平遙故事,貢獻了中國山西智慧,傳播了中國文化,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視聽學院
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傳媒學院校級青年基金項目“文旅融合視域下黃河文化精神的藝術呈現研究”(項目編號:XJ2022003)的研究成果,受到2021年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地方合作項目地方創新子項目“影視傳媒協同創新發展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魏琮霖.國際標準、本土關照與迷影精神——平遙國際電影展策展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06).
[2]駱惠寧.在平遙國際電影展交流時的講話[N].山西日報,2018-10-20.
[3]竇雅娟.平遙古城旅游形象傳播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8.
[4]王俊清.真實美學視域下《山河故人》地域文化韻味略論[J].電影文學,2019(06).
[5]范欣偉.國內受眾對電影節的態度與行為特征探析[J].視聽,2020(04).
[6]胡蝶.產業融合視角下“影視+文旅”發展路徑探究[J].智庫時代,2020(13).
[7]黃海貝.電影節如何更好地擦亮“國家名片”[N].文藝報,2020-04-03.
[8]雷雷.影視延展:體驗式文旅融合的產業賦能[J].電影評介,2020(07).
[9]王鈺.電影節對城市品牌的影響研究——以西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為例[J].西部學刊,2020(06).
[10]譚慧.綻放在世界盡頭——北歐電影節分析[J].當代電影,2017(01).
[11]黃鶴綿,朱虹,薛德升.境外世界城市文化動力研究綜述與啟示[J].熱帶地理,2014(03).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