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木版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凝結著人民大眾的智慧。我國年畫產地眾多,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呈現了異彩紛呈的局面?;h木版年畫在中原地區流傳已久,扎根于豫北地區的沃土之上,體現了獨特的審美趣味,承載著鮮明的中原文化特色,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本文從滑縣木版年畫的審美特征入手,分析其文化意蘊、色彩、構圖及造型之美,并結合藝術設計、傳播等方向,探尋滑縣木版年畫的創新發展策略,以讓更多人認識并關注這項傳統民間藝術,使年畫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滑縣木版年畫;創新發展;審美特征
據滑縣本地人講述,滑縣木版年畫始于明朝洪武年間。相傳山西洪洞縣的韓朝英遷居至滑縣,并將本地的民風民俗以及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愿景都融入畫面之中,開創了獨特的木版畫風格[1]。
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經歷了數次興衰。在清朝乾隆年間,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迎來了其首次繁盛時期?;h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但是由于其創作的題材符合廣大人民的審美,使其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滑縣木版年畫不僅于本省內暢銷,在一些省外地區也受到歡迎?;h木版年畫的發展在民國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年畫的產量在此期間急劇下滑。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進一步導致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衰敗,工匠藝人在此期間幾乎無法參與年畫制作,市場交易也陷入萎縮狀態,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跌入谷底。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政策調整,木版年畫市場逐步復蘇。在數年后的歷史特殊時期,滑縣木版年畫被視為封建迷信之物,大量版畫被燒毀,年畫畫坊被迫停產。改革開放后,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迎來了春天,發展勢頭一片大好,年畫再次遠銷各地。然而繁榮也只是曇花一現,因現代社會變革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以及題材受限,滑縣木版年畫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并且在市場上遭到冷遇,其在此后的幾十年中不僅在農村地區失去了銷路,也很少有本地年輕人對其有了解。直到2006年,馮驥才去往滑縣考察后才使滑縣木版年畫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 2008年滑縣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文化意蘊之美
滑縣木版年畫體現了黃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特征,題材豐富多樣,以神像、族譜為主。一方面,滑縣木版年畫是在中原農耕文化這一背景下形成的,滑縣作為農業大縣,百姓對田祖、牛馬王等神靈的崇拜承載了人們對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美好期盼。大量神像畫題材出現,凝聚了勞動人民祈求神靈庇佑、追求和諧的質樸理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對神明的敬仰也將祈福納祥的心理訴求貫穿其中。另一方面,滑縣木版年畫的祖宗軸題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體現了豫北地區的民俗文化,畫面中常出現仙鶴、松柏、竹等具有象征性的圖案以及傳達孝義的對聯,傳達了古人對家族繁榮昌盛的美好心愿,體現后人對先祖的緬懷,是對孝道文化的傳承發揚。
(二)色彩之美
色彩是繪畫藝術中重要的視覺元素,能夠迅速吸引觀者的注意,不同地區木版年畫的色彩風格也存在一定差異。朱仙鎮木版年畫以艷麗的色彩體現其鮮明醒目的特點,楊柳青木版年畫以典雅的色彩體現其細膩精致的特點,而滑縣木版年畫則使用淡雅的色彩體現其古樸稚拙的特點?;h木版年畫由于在畫面中很少使用原色,大多用水稀釋過的半透明色來調和,它的色彩在視覺上雖質樸卻又不失生動。在色彩運用上受到原始樸素色彩觀所影響,滑縣木版年畫以“五色”(青、赤、黃、白、黑)為主色,間以雜色,在明度與純度上又有所變化[2]。在繪制方式上主要運用暈染、調和等技法,呈現出色彩的漸變效果,營造出淡雅質樸的視覺效果。
(三)構圖及造型之美
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觀念影響,我國傳統年畫中不乏對稱式構圖的應用[3]。滑縣木版年畫在構圖上講究對稱、均衡,畫面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無論是神像畫、祖宗軸還是對聯中,人們都將飽滿、均衡視為準則,對稱構圖在視覺上呈現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飽滿的構圖形式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求全求滿的心理訴求與愿景。
在造型方面,滑縣木版年畫更主張人物形象的寫實,人物身材比例大多約為五頭身,面部繪制不強調夸張,卻也不失生動。由于滑縣木版年畫是農民的藝術,在造像風格上粗獷質樸,鄉土氣息濃厚。在線條運用上簡約流暢,富有粗細變化,松弛有度,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增加了畫面的藝術感染力[4]。總而言之,滑縣木版年畫在造型特點上體現了古樸的原生態之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生存環境受限,缺乏市場需求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居住環境的改變導致過年張貼年畫這一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由于現今社會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沖擊,年俗也在逐漸變化,出現了看春節聯歡晚會、線上搶紅包、集五福等新年俗。傳統年畫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實用功能,滑縣木版年畫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逐漸式微。由于題材老舊,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以及市場消費需求,當下滑縣木版年畫生存狀況堪憂。
(二)題材內容與時代脫節,創新性不足
滑縣木版年畫主要表現當地人的民風民俗,反映了農耕時期百姓的精神信仰。在題材上,它主要以神像、族譜題材為主,基本上不會對畫面進行改動。隨著當代社會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變化,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神靈的崇拜與信仰日漸淡化,導致滑縣木版年畫在內容上與時代脫節,缺乏受眾群體,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理念,年畫的實用價值也被日益淡化。雖然近年來傳承人耿建社老師在年畫題材上進行了創新,創作了《十子抱?!贰妒ぁ返茸髌?,但在內容層面仍屬于傳統類藝術題材。滑縣木版年畫作為民間藝術,只有以傳承保護好傳統制作工藝為前提,同時堅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才能使年畫藝術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專業人才短缺,發展傳承存在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滑縣目前從事生產年畫的藝人數量甚至不滿十人,且年齡相對較長,專業人才短缺,從而使年畫技藝傳承面臨消失的困境。滑縣木版年畫的傳承主要以子承父業的方式進行家族傳承。年畫手工藝人數百年來堅持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工藝煩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耐心。隨著年畫市場走勢低迷,年輕一代學習民間藝術制作工藝的意愿較低,缺少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年畫傳承缺少專業人才,年畫藝術的傳承發展出現斷層。

(一)設計開發滑縣木版年畫相關文創產品
目前,滑縣木版年畫的相關文創產品類別大致分為典藏復制品和創意紀念品類,在形式上缺乏創新性[5]。通過挖掘滑縣木版年畫獨特的藝術語言,將傳統年畫元素與人們的當代生活相結合,開發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產品,是對滑縣木版年畫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提取滑縣木版年畫中包含吉祥美好寓意的動物、植物等圖形,依據現代設計手法將上述圖案紋樣進行提取重構,并設計成新的圖形應用在衍生品中,豐富年畫的表現形式。此外,隨著潮玩經濟的發展,盲盒已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新寵。設計師可提取滑縣木版年畫中的經典形象,如文武財神、灶王、送子觀音等,結合祈福納祥的情感訴求,設計出符合當代人“金榜題名”“財源滾滾”“家宅平安”“兒女雙全”等美好心愿的盲盒手辦產品,在滿足當下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也為年畫的創新發展開辟一條新道路。
(二)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推廣
滑縣木版年畫目前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木版年畫“進校園”等活動,為傳承人提供平臺,為大眾講授木版年畫相關知識、組織線下年畫展覽等方式進行推廣傳播。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滑縣木版年畫卻很少通過線上模式進行傳播。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滑縣木版年畫,五湖四海的網民都能感受到它原生態的古樸魅力。例如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開設滑縣木版年畫官方賬號,分享傳承人與年畫的往事,將非遺文化以短視頻的形式傳播;邀請傳承人在直播平臺進行技藝展示,通過直播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增強年輕一代人對傳統藝術的認同感;創立微信公眾號,推送相關展覽活動的消息,使當地人加深對木版年畫的認知;還可以開發微信小程序,開發年畫拼圖、找不同等小游戲,使年畫藝術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方式拓寬了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空間,有助于提升其知名度。
(三)立足當下,進行年畫創作
滑縣木版年畫從祖上流傳至今的古老題材已經不符合當下社會的主流思想觀念,只有立足于時代發展背景,才能創作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作品。創新年畫內容可以與當下社會熱點相結合,如融入“高考”“鄉村振興”等熱點話題,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主旋律的作品。此外,由于滑縣地處安陽地區,也可以將木版年畫與甲骨文、紅旗渠精神等安陽地區的特色文化符號相結合,進行作品創作。在保留滑縣木版年畫原有構圖、線條等藝術語言的基礎上,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的交融,彰顯地域特色。
滑縣木版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我國年畫體系中獨樹一幟,體現了一種原生態的審美特征。其數百年的曲折發展歷程也在告誡我們,在大力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的同時也要注重在創新中實現自身發展?,F代化的方式有助于實現年畫藝術的復興,相信滑縣木版年畫在未來會有熠熠生輝的一天。

作者簡介
王佳芮,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參考文獻
[1]李莉.滑縣木版年畫調查與考證[J].蘭臺世界,2011(9):74-75.
[2]劉明玉.滑縣木版年畫的色彩寓意及其文化指向[J].美術,2018(6):150-151.
[3]程誠.中國民間傳統年畫的構圖及造型特點探究[J].大眾文藝,2012(15):51-52.
[4]周樹立,羅松遠.不讓文明失落:滑縣木版年畫的傳承與保護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
[5]李吳宏.基于用戶場景的滑縣木版年畫文創開發策略[J].文苑,2022(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