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常用污泥來襯托蓮花的純潔和高雅,如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它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營造了一種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寄托著一種高潔的生活理想。
贊美蓮花美好形象的有許多,卻鮮少有人贊美污泥。在人們的視野里,只看到水面上美麗的蓮花,卻遺忘了水下的污泥。沒有污泥的滋養,哪有荷花的綻放和果實。蓮花是美麗、高貴的,污泥是骯臟、不潔的,這些都是人們給的定義。其實,污泥是因,荷花是果,沒有因,談何果?就像一顆果樹,沒有土地給果樹輸送養分,果樹就不會開花結果。
污泥柔軟處下,從不與蓮花爭名利,而是默默隱藏在深處,承受著人們對它的嘲弄、貶低和侮辱,不爭功、不辯解,包容一切。污泥在普通人眼里,是一文不值的,但是污泥是營養師,為蓮花的美麗綻放默默輸送能量和營養,有著“善者不辨、智者不博”的智慧和格局。
污泥有水的品質,善利萬物而不爭;有大自然的胸懷和品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陳志歲《詠荷》詩曰:“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蓮花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帶來了人生的向往,帶來了純潔的品質。而默默向向蓮花輸送營養的污泥柔軟處下不爭,擁有寬闊的胸襟和包容心,一樣值得歌頌。